謝濤 xie_tao@ccw.com.cn
近日,阿里巴巴的退市被業界廣為關注;人們還不忘捎帶回憶一下去年退市的盛大。其實,近來要退市的可不只是互聯網企業——自從2011年東南融通因財務造假在紐交所被勒令退市,中國概念股高科技企業在美國證券交易市場的日子普遍不好過。2012年,有3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系統集成商相繼提出退市。
1月,亞信聯創宣布董事會收到中信資本旗下全資子公司Power Joy Limited的私有化要約,后者計劃以現金的方式溢價收購亞信聯創所有在外流通普通股。
第二家要私有化的系統集成商是普聯軟件。1月,普聯軟件董事會收到董事長王虎提交的私有化邀約,納斯達克主板首只“濟南股”主動退市的序幕就此拉開。
5月,素有中國金融行業IT解決方案提供商納斯達克第一股之稱的宇信易誠提出了私有化建議,宇信易誠CEO洪衛東欲出資收購所有非其個人所有、或受其代表的公司所控制的流通股。
3家要退市的企業都是集成商出身,集成商上市不像電子商務企業可以講新潮的概念,可以談未來的預期,甚至可以很長時間不盈利,其上市靠的只能是實打實的合同額和利潤的高增長率。因此,集成商上市過程本身相比其他企業有更大的難度。那么,經歷了千辛萬苦之后上市的集成商,為什么還要退市?
王虎的看法有一定代表性:“股價長期低迷,基本已經喪失了再融資的功能,資本市場本來應有的作用也不再具備;同時,在如此低的股價下,要實施并購和擴張也基本不可能。此外,公司之前為了激勵員工,曾發出一定數量的期權,但以目前的股價來看,期權幾無價值,難以起到預期作用。”
另外,私有化經營不必按照上市公司的標準去披露企業信息。已經上市的集成商會被資本市場要求的高增長率壓得喘不過氣來,像東南融通一樣的企業才會鋌而走險去做假賬。私有化之后企業不必有這么大的壓力,可以按照正常的節奏去發展。再有一點,維持一個上市公司的成本是很高的,中介費、審計費、法律費用等等各種費用加起來,一年需要一千萬元人民幣。私有化之后,這些費用就可以省了。另外,目前在美上市的企業股價低,回購流通股的成本也不會很高。綜合上述原因,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在美上市的集成商們要選擇主動退市了。
當然,退市的集成商與電子商務企業有一點考慮是相同的,那就是回到國內重新上市。大家的做法也基本一致,都是先找到投資方,以借款的形式借給退市公司一筆錢,然后發起收購邀約,買下所有流通股。退市以后,投資方債權轉股權,再設法讓企業在中國境內尋求上市。在國內上市,企業的估值高、股東的收益大。再次上市的收益與前次退市的損失之間的差價,就是重新上市的企業和投資方希望獲得的利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