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周三的下午,米丹寧在星巴克匆匆吃了午飯,緊接著還要在這里和北京的云計算運營商討論合作。“我做過CIO,但我現在想去創業!”2012年4月,米丹寧從盛大網絡CIO的崗位上辭職,兩個月后他已經在創業的路上。
從CIO到創業,這樣職業的變化在米丹寧看來是對自我的挑戰,而在20年企業信息化管理領域中積累下來的經驗則成為米丹寧創業的原動力。
尋找自我價值突破
1993年在同學的引薦下,米丹寧進入北大方正集團,1999年11月開始擔任集團CIO。“上世紀90年代初,IT作為新興產業步入快行軌道,我在方正工作的12年正趕上中國互聯網迅速發展、極具創新的時期,企業文化創新、產品創意、技術革新對我的職業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米丹寧認為 ,要想了解一個行業、一個企業需要花時間、做準備、沉進去。米丹寧事業發展趕上了好時候,“創新”和“積累”成為他的最初創業基因。
離開方正來到盛大網絡,米丹寧的工作重點變成了改善盛大的企業信息化建設,米丹寧急于想找到信息化的突破口。互聯網企業的CIO職能及信息化建設與傳統企業截然不同。米丹寧認為,“互聯網企業的領導者對于技術具有敏銳的嗅覺,接受企業IT應用的意識超前,并對應用的先進性表現出超乎尋常的敏感。但由于IT技術遍布整個公司,大部分互聯網企業CIO與CTO權責沒有明確劃分,CIO甚至需要向CTO匯報,信息部門不獨立,企業管理的規范性不到位。”
互聯網企業信息化該怎樣建設?米丹寧認為,制造業企業對于生產、供應、物流等流程比較重視,信息化重點在于生產控制與業務過程,業務需要與IT深刻結合;但互聯網企業的業務直接基于IT平臺,不需要信息化的刻意整合,傳統信息化模式對互聯網企業基本不適用。互聯網企業的流程化管控,需要滿足創新性和快速變化,需要高效的決策和強大的執行力。因此,互聯網企業的信息化重點在于面向人的信息化平臺建設,以決策落實和強化執行力為核心。經過周密的分析,米丹寧對盛大的信息化改造就從“工作流”模式開始了。
“所有快速發展的企業普遍面臨一個難題。”對于盛大的信息化建設,米丹寧坦言,“企業上市后,快速發展、部門人員迅速膨脹,但企業決策和管理流程仍采用傳統方式,效率太低,進展不明確,企業發展與管理授權不能平衡。”盛大信息化的獨創是以“工作流”的模式總攬企業信息化,以流程管理為抓手,大大拓展了靈活性和柔性。盛大基于“工作流”的獨創模式成功后,騰訊、淘寶、阿里、新浪等各互聯網企業也紛紛采用。米丹寧強調:“發展中的企業信息化建設,尤其是互聯網企業,不能照搬國內外大企業的成熟模式,要在成長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模式。”
回顧以往的工作,米丹寧將企業IT價值與CIO的價值牢牢捆綁在一起,他認為企業IT的價值越來越大,CIO的地位在逐漸提升;但IT部門的服務角色會使CIO的位置受到挑戰,想當好CIO,就一定要抓住核心業務進行IT平臺建設。”
“云計算所代表的技術理念的落地一定是未來企業IT應用的方向。”米丹寧選擇迎接更多挑戰,和技術發展的趨勢,將以往的工作經驗積累轉化成產品,是米丹寧做出創業選擇的根本原因。
從CIO到服務CIO
云計算、虛擬化和互聯網的發展使企業信息化建設模式被重構。當IT技術與服務成為公共資源時,公共效益將不斷顯現,IT服務內容極大豐富,成本顯著下降。企業所有者和CIO就有了全新的選擇。
米丹寧的創業內容是為企業信息化提供云在線租賃服務平臺,用云服務的模式和社交理念,搭建一個企業員工、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社區協作平臺。“協同辦公、社區化、組件化是我們與其他競爭對手的獨到之處,我相信互聯網模式可以產生巨大的利益。”提起為何在這一領域創新,米丹寧說道,“目前一個新的機會正在出現——云服務模式及企業社交,恰好這兩個應用都與互聯網迅速發展的理念和技術應用趨勢密切相關。我在想互聯網怎樣與企業應用結合?”這就是米丹寧創業初始的想法。
在順利得到孵化機構支持后,米丹寧和他的團隊僅僅用了10天時間就完成所有新公司的注冊流程,新公司在上海浦東軟件園區正式開門營業。
“上世紀九十年代,方正電腦的成功極大地來自業務模式與IT應用的創新,而中國互聯網領域則天生具有創新性,盡管互聯網企業管理基本都很粗放,但普遍都是具有自主的知識產權、掌握了產業的高附加值、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中國互聯網企業都擁有很高的回報。”
在做CIO的日子,米丹寧要做好的是企業的信息化支持工作;如今,他需要解決的是如何用商業的方式推廣產品和服務,把價值變現。“為什么一定要企業變?”米丹寧認為云計算對企業信息化帶來的最大改變就是可以使IT應用服務化。IT的服務化在成本降低的同時,可以革新使用方式,實現按需供給、靈活配置,并且獲得最佳的用戶體驗。
“由于產品設計理念很新,我們在公司剛成立的時候壓力很大,擔心無法得到用戶認可,但現在來看,我們可以放心了。”米丹寧坦言,“當企業的管理沒有到位的時候,一個管理軟件產品要讓企業用起來、用好,還是有些壓力的。”
采訪手記
創業不創業是個問題
在CIO商務社交網站——e行網上,一個關于創業的帖子十分走俏:“站在職業生涯的轉折路口,作為CIO的你會選擇創業么?”,話題一出,各路CIO就紛紛“亮劍”。
發帖人——天相投資顧問有限公司CIO黃嘉粵明確表示自己不贊同CIO創業。 “一個企業最重要的是客戶、產品和公司運作,CIO的資源未必充足。此外,客戶看中企業的品牌和資源,離開了原來的企業,CIO未必能得到認可。再者,企業中的CIO多負責控制流程和運營風險,但真正的企業運作遠遠不止如此。”黃嘉粵笑談自己當總經理的經歷,“那幾年,沒睡過一個好覺,每天一睜眼就想著同志們的生存問題、產品的銷售問題和客戶的刁難問題。”
CIO是否適合創業?深信服科技副總裁張開翼的論述非常理性,“信息技術是一種工具和手段,它本身并不能直接帶來商業價值,而是依托于某種商業模式、通過信息技術手段來改善效率、促進變革、提供創新可能。所以,只擅長技術的CIO并不適合創業,他們更多的是將組織業務需求轉化為技術需求并協調落地。從業務線成長起來的CIO相對適合創業,只有真正深入業務、理解商業模式、了解企業戰略并利用信息技術推動戰略發展,這樣的CIO才具備創業的可能性。”
北京殷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設計師、中國優秀CIO朱東的觀點是:“創業需要對人生短暫、搏擊生命的透徹認識,這些與是不是CIO沒有關系。創業需要‘企業家精神’,即整合企業運行過程中所需要的‘生產力要素’的能力和勇于承擔風險的精神。如果是CIO,有信息化領域的積淀,碰巧創業的過程中又能用到這些積淀,這就是幸事!”
為什么CIO創業的話題會如此火熱呢?信息化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對技術、業務和管理的熟諳使 CIO逐漸向多面手發展。CIO的使命是提供良好的IT支持,但是否能夠主動參與到業務中,決定了CIO在企業中的價值。如果只是在IT應用出問題或上項目時,才能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那么CIO的商業價值何時能夠得到持續真正的認可呢?創業、轉型、被獵頭,CIO職業生涯的每一次重新定位,都必須清楚地問問自己:機會、客戶、資源,我擁有著怎樣的積累?我到底要闖向哪里?
(文/張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