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運用神話原型批評理論,論證《雅典的泰門》中悲劇人物泰門是替罪羊的變異,進而為研究莎士比亞最后一部悲劇《雅典的泰門》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關(guān)鍵詞:原型批評 集體無意識 替罪羊 變異
引 言
莎士比亞作為文學(xué)巨匠、戲劇大師,對于《圣經(jīng)》中神話原型的利用可謂信手拈來,創(chuàng)作出許多典型人物形象,如獻祭王子哈姆雷特。《雅典的泰門》作為莎士比亞第二個創(chuàng)作時期的最后一部悲劇,它的思想性和重要性非同一般。但是若提起其主人翁泰門,熟知他的人卻很少。研究者多認為他是發(fā)展不完全的悲劇人物。其實不然,泰門這個人物形象有他的特殊性,反映了莎士比亞思想的成熟性。
一、神話原型批評理論
原型是具有約定性和穩(wěn)定性的文學(xué)象征,如同語言一樣可供交流,并且代代相傳。在語言基礎(chǔ)之上,作家可以通過重組、融合、創(chuàng)新,寫出多種不同風(fēng)格的句子和意義深刻的文章。而其語言本身并沒有許多變化,原型也是一樣。弗萊很簡單地概括道:“我用原型這個詞指那種在文學(xué)中反復(fù)使用,并因此而具有決定性的文學(xué)象征或象征群。”① 而原型就是集體無意識的結(jié)構(gòu)形式。集體無意識是一種被抑制的,被積存在人心底深處的原始的經(jīng)驗,在神話和宗教中得到體現(xiàn),成為一種母題,成為人們文學(xué)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根本動力。原型批評主要就是從神話出發(fā)去把看似孤立的文學(xué)作品,通過共同的原型意象聯(lián)合起來,去探究文學(xué)藝術(shù)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以及文學(xué)類型的發(fā)展規(guī)律。本文試圖利用神話原型批評理論探討替罪羊原型在文學(xué)作品中發(fā)生的變異,即民族遷移、口頭傳頌、無意識的積淀。因此深受基督教影響的莎士比亞對圣經(jīng)原型的利用屬于意識的積淀,是集體無意識的范疇。
二、替罪羊原型
替罪羊產(chǎn)生最早是為了驅(qū)邪,是一種巫術(shù),即用舟、人或牲畜(多是羊)送走邪魔。“在野蠻人的頭腦中認為,可以把自己的災(zāi)禍轉(zhuǎn)嫁給別人,讓別人代替自己受罪。”② 替罪羊常用來比喻代替別人受罪的人。在《雅典的泰門》中,泰門是腰纏萬貫的貴族,因為樂善好施以致千金散盡。昔日受過他恩惠的“朋友”個個都是拜金主義者,不愿幫助落難的泰門。泰門對充滿銅臭的社會非常失望,最后孤獨的死去。他的死喚醒了人們的善良意識,引起人們的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洗去人們的罪孽。泰門是代替極度拜金的、偽善的人們受罪的,是替罪羊。
根據(jù)勒內(nèi)·吉拉爾的替罪羊原型原理的四種主要范式,泰門是符合替罪羊原型的。《雅典的泰門》表面上寫的是雅典人民的生活場景,實際上是寫17世紀初的英國。當時的英國處于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出現(xiàn)圈地運動,導(dǎo)致人民生活困苦的混亂局面。這符合了第一類范式,即一種社會和文化危機的描寫,一種普遍的混亂。而這些社會人為獲利而去獻媚泰門,用偽善的友誼去換取泰門的金錢,以及在泰門落難后的不聞不問,冷酷無情的行為就是替罪羊原型的第二類范式,即“混亂者”的罪行。而充斥文中的金錢就是第三類范式,即這些被指控犯罪的嫌疑者是否有被選定的標記和“混亂”的自相矛盾的標志。這些不愿借錢,還要假裝善良的行為和那些反應(yīng)冷漠的,甚至是落井下石向泰門討債的人的行為深深地刺傷了泰門。這符合的第四類范式,即暴力本身。
三、替罪羊的變異
泰門作為替罪羊原型是變異的:
第一點,泰門是起到兩只罪羊的贖罪作用的替罪羊。在《新約》中,耶穌為救世人的罪,愿意釘死在十字架上,把自己作為祭品獻給了上帝。所以耶穌又被人們稱“罪羊基督”。在《偉大的編碼:〈圣經(jīng)〉與文學(xué)》中,加拿大批評家弗萊分析認為,以羊獻祭的觀念與耶穌替罪羊原型有對應(yīng)之處,認為《新約》中的耶穌實際上一個人承擔了《舊約·利未記》中所述贖罪祭儀式上兩只羊的作用。③ 當泰門一貧如洗之后,泰門遠離塵世,到森林里和野獸做伴,帶走人們的罪惡。這是一只羊的作用。后來泰門又發(fā)現(xiàn)了金子,這些金子是對人們的試金石,可以試探出人們是否有悔改之心,誰知拜金的人們又重新去討好泰門,企圖從泰門處得到金子。所以泰門走入荒野也并不能洗去人們的罪。最終必須以泰門的死為人們抵罪,這是第二只羊的作用。像耶穌一樣,泰門集兩羊于一身化為抵罪的替罪羊原型,這一點與莎士比亞以往的悲劇以及其他文學(xué)作品中的替罪羊原型都是不一樣的,是一種創(chuàng)新。
第二點,泰門是被逼無奈的替罪羊。劇中在泰門最后一次宴請那些背信棄義的朋友們時,他說:“蒸汽和溫水是你們最好的飲食。這是泰門最后一次的宴會了;他因為被你們的諂媚蒙住了心竅,所以要把它洗干凈,把你們這些惡臭的奸詐仍舊灑還給你們。”④ 泰門試圖用水洗去罪惡。在《圣經(jīng)》中水象征著潔凈和新生命。由此推斷泰門的用意,他想用水洗去人們加在他身上的罪。他不愿接受朋友的自私無情的對待,不相信朋友們會那么殘酷。他再次召集朋友并且用水招待朋友,實際是想喚醒人們的良知,控訴人們的罪行。而結(jié)果是徒勞的,這群朋友在去參加宴會前,就暴露了邪惡的念頭,認為泰門是假裝沒錢了去試探他們的,這次宴請他肯定會像以前一樣賜予他們很多金銀財寶。人們對于金錢的欲望太深,泰門奢望用清水洗去罪責(zé)是不可能的,他不得不充當替罪羊死去。
第三點,泰門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替罪羊,在文中泰門多次在稱謂上與人類區(qū)別開來。他在劇中說:“泰門要到樹林里去,和最兇惡的野獸做伴侶,比起無情的人類來,他們是要善良得多了。”⑤ “我是恨世者,一個厭惡人類的人。”⑥ 還有艾西巴第斯最后說道:“雖然你看不起我們?nèi)祟惖谋А雹?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
泰門是凌駕于人類之上的,他是圣潔的,不同于悲哀的人類。這一點與耶穌作為替罪羊有共同之處,耶穌是上帝的兒子,雖降世為人子,但他終究不屬于人類,他降臨人世是為了行大能。泰門不承認自己屬于偽善的人類,無形之中把自己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他是被派到世間擔當重任的,就是為人們替罪,拯救當時拜金的人們。他贖罪任務(wù)完成之時就是他離開人世之日。
第四點,泰門是在精神上代人受罪的替罪羊。在替罪羊所起到的效果方面。其他悲劇中,替罪羊滌去的多是殺人奪財?shù)膶崒嵲谠诘淖镄校绻防滋氐乃罍斓氖鞘迨鍤⒏笂Z王位的罪。泰門的死并沒有使人們立馬清醒,沒有使人們不自私、拜金,而是起到一種喚起人們善良純潔的意識,一定程度上洗去人們冷漠、無情的罪過。在精神上洗去人們的罪行,也許人們還是一如既往的拜金,但是當他們想起泰門的死就會反思他們自己的罪過。
第五點,泰門是引人深思的替罪羊。泰門作為替罪羊以死代罪是必然的,但是泰門的死似乎太突然了,太不引人注意了。而且在泰門死后本應(yīng)該是交代人們應(yīng)泰門的死而生發(fā)一系列的感悟、痛心和悔改。但是一切到泰門的死就戛然而止,留下很多疑問。在文中,沒有提及任何關(guān)于泰門家人,沒有父母,沒有兄弟姊妹,甚至沒有愛人。文章的結(jié)尾也很匆匆,似乎有點不完整,是一本未完成的作品。⑧ 對于這些不足,有一些的猜想,那就是莎士比亞這么做是為了留給讀者更多想象的余地。泰門的死到底是否滌清人們的罪,人們又是否因為泰門的死而做出什么實質(zhì)性的悔改,這有待讀者自己去想象。這一點上泰門是很特殊的,是一只引發(fā)人思考的替罪羊。
結(jié) 語
泰門作為替罪羊原型基本母題是不變的,但是在此基礎(chǔ)之上變異為充當兩只罪羊的贖罪作用的、被逼無奈的、不食人間煙火的、在精神上代人受罪的和引人深思的替罪羊。發(fā)生這些變異的原因就是集體無意識的積淀。這些變異為研究莎士比亞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改變了泰門以往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對更好的研究莎士比亞的悲劇具有重要意義。
① Frye: Literature as Context: Milton's Lycidas, in D. Lodge ed.:20th 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 (Longman,1972),
p.434.
② [英]費雷澤:《金枝》,劉魁立譯,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483頁。
③ 葉舒憲:《圣經(jīng)比喻》,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版,第
47頁。
④⑤⑥⑦ [英]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朱生豪譯,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4年版,第170頁,第173頁,第177頁,第206頁。
⑧ From a foreign dissertation TIMON OF ATHENS ——an
unfinished play by Una Ellis-fermor.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校青年人才基金重點項目(項目編號:2009SQRS120ZD,項目主持人:于鳳保)
作 者:于婷婷,滁州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在讀本科生;于鳳保,碩士,滁州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講師。
編 輯:錢 叢 E-mail:qiancong08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