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從大學文化視角下的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主要內容、實踐路徑等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目的是教育大學生在學習文化的同時,如何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吸收,使優秀傳統文化得到進一步的傳承,同時,與我國當今所弘揚的主旋律相匹配,與我國文化建設相統一,以便更好地開展高校思想道德建設。
關鍵詞:大學生 文化視角 傳統文化傳承
一、大學文化視角下的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
早在孔子之前,魯國大夫叔孫豹就提出以“修德”作為君子的最高追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直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謂三不朽。”《(左傳·襄公二卜四年》)所以尊道貴德的基本精神,就是突出人格尊嚴,以德性作為人與禽獸區別的根本,“內圣外王”的根本要求也就是要“有德”。《大學》篇更是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個人的社會與政治理想,而“修身”是基點,也是以德性為先,以求知學文為后的中國儒學傳統。
對于一個民族來說,民族的歷史就象征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很多傳統文化都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形成的。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學,強調中國的儒家思想,完善中國道德的建設,進一步加強德育的教學,能促進民族的振興,成為中國傳統教育的根本。
二、大學文化視角下的傳統文化傳承的主要內容
傳統的中華文明有著很多的文化模式,需要加強管理,實現相關的內容確認和穩定性質的提高。需要進一步改善其中的融合,實現內在的聯系,對于中國文化學校教育更應植根于富有底蘊的傳統文化之中,培養學生自強不息,進德修業,發揮出自身的潛能,實現理想人格,進一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任何民族的發展都不能離開傳統文化,以培養出具有民族特質的人才。對于現在的高等教育來說,需要不斷加強完善穩定的措施,改善教育的力度,進一步加強相關的理念,實現高校思想的整合和發展,對于文化傳統,要加強理解的范圍和內在的聯系,使得很多的內容都能夠得到一定的融合和資源的共享,積極主動地推動高校思想教育建設的和諧發展。其次,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群體中出現了一些負面思想,對于我國教育來說有著很大的影響,需要進一步引導,以實現高校道德的完善建設,引領大學生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思想。最后,中國傳統文化是用之不竭的重要資源。解決高校大學生思想教育管理的問題,其關鍵環節在于能否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吸收營養,能夠讓大學生的思想教育賦予一定的文化內涵,實現品味的確認和精神的整合,以便于能夠實現相一致的目標。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積極的影響。中華民族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歷程,發展至今,有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值得傳承。而大學階段正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傳統文化中提倡的誠實守信、禮讓和諧正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觀念。社會作為一個大的群體,要求占據重要地位的當代大學生具備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要求大學生具有誠實守信、積極向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等等,這都是思想道德建設很重要的方面。
大學生的道德教育一直以來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更是難點。大學生思想現狀中對傳統文化的漠不關心和重視程度不夠,再加上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更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難度。同時,傳統文化中也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1)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對創新教育的負面影響。傳統文化中的“大一統”“共性至上”的群體原則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獨特個性;(2)傳統文化思想觀念方面的負面影響。傳統文化中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上下尊卑、等級森嚴。過分強調等級觀念,忽視了個體的平等和自由。當代人的學生觀還是把順從、聽話、老實看做好學生的標準,尊師觀依然是以師道尊嚴、崇尚教師權威為主流。長期處于這種環境下,學生時常表現出自信心不足、主動性、獨立性、自學性和進取精神差,缺乏強烈的主人翁思想和創新欲望;(3)傳統文化在心理方面的負面影響。傳統文化中封閉保守的心理不利于學生開放、創新思想的培養。長期以來,中國人養成了封閉保守的心理特征,不重視信息交流,相信自己的經驗感覺,不愿與他人交流、探討。這些都嚴重地限制了個體性格、能力及主體性的自由發展。
改善大學生中存在的負面思想,成為當前我國思想教育建設面臨的極大挑戰。能夠培養出高素質和高技能以及高道德的人才,進一步加強思想工作的完善,改善資源環境的管理和利用,完善其中的育人功能,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緊密結合,才能使優秀傳統文化得到進一步傳承,更需要與我國當今所弘揚的主旋律相匹配,需要與我國文化建設相統一,才能更好地開展高校思想道德建設,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但是很多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開展得都比較片面,對于心理學和社會學科等角度都需要不斷完善,進一步改善學科的實踐能力;另外,思想教育管理者提出的建議也缺少制度的保障,實施起來比較困難,難以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想問題,這樣就需要進一步改善其中的育人政策,完善其中的內在機制,進一步實現價值體系的確認。
可以看出,在優秀傳統文化和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方面,大多數學者研究的重點無外乎這幾個方面:首先就是很多人認為我國的文化不能夠全盤接受,有著一定的負面,也就是需要良好的道德資源來改善,需要進一步推動思想建設,加強德育,適應時代的變動性;此外,需要改善現在的學生中一些負面思想,成為當前我國思想教育建設面臨的挑戰。能夠培養出高素質和高技能以及道德高尚的人才,進一步加強思想的完善,實現資源整合,進一步改善資源環境的管理和利用,完善其中的育人功能,改善不良之處。但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與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相協調,才能使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傳承,更需要與我國當今所弘揚的主旋律相匹配,需要與我國文化建設相統一,才能更好地開展高校思想道德建設,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但是很多的教育開展都比較片面,對于心理學和社會學科等角度都需要不斷完善,實現新的認知,進一步改善學科的實踐能力,有的,他們只是淺顯描述了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并且缺少理論支持,論述顯得比較空洞。另外,他們提出的建議也缺少制度的保障,實施起來比較困難。難以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想問題,這樣就需要進一步改善其中的育人政策,完善其中的內在機制,改善學生的思想,進一步實現價值體系的確認。
三、大學文化視角下的傳統文化傳承的實踐路徑
現在我國社會發展比較快,提出的建議也缺少制度的保障,實施起來比較困難,難以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想問題,這樣就需要進一步改善其中的育人政策,需要進一步完善思考,以便于能夠理解雙方的行為和要求,進行適當的約束,大學生心態應該是積極、健康、向上的,絕大多數大學生具有正確的價值取向,能夠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正確地對待個人利益。但是,西方的一些負面價值觀對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一定的沖擊,影響著正在成長中的大學生。
學者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道德素養的研究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需要進一步樹立合理的思想道德模式,實現其中的道德修養,改善內在的環境造成的因素,進一步實現責任感的確認,完善對其內心的改造,以便于樹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模式,實現各種理念的充實,這也是時代發展所需要的,是21世紀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趨勢。同時,文化道德修養也是非常重要的,應該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建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教育學生樹立孝、禮、信、誠、忠、仁、義的觀念。但絕大部分學校只是革課程設計、增加古典文化經典學習的力度、簡要的描述,而沒有具體可行的措施。引導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學習一些經典的人文科學知識等措施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還要建立相關的制度來完善約束,增強法律制約,要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建立高校誠信測評機制視角出發,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創新誠信教育方法。此外,大學生道德素養的提升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個方面的良性互動,只從學校的角度去實施,難度較大,效果也不太好。
四、小 結
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大學生來說需要加強改造,才能夠完善自身的修養,改善其中的內在關系,進一步實現有制度的保障和相關的措施,激勵其發展,科學利用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是我們需要繼續探討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佴懷青.大學教育的使命[J]. 望,2003,(52).
[2] 楊福家.大學教育要適應知識更新[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8,(02).
[3] 李忠.沒有問題的問題——大學教育中不容忽視的問題[J].大學教育文化論壇,2010,(02).
作 者:宋 明,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系黨總支部書記、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宣傳思想政治教育;何遠禎,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計劃財務處處長、高級會計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財會經濟。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