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晚清啟蒙大潮中,啟蒙人士通過各種方式向中國社會傳遞了大量同時代西方女性的訊息,借以塑造中國女性效仿的理想范型。《北京女報》創刊于1905年8月20日,是我國第一份婦女日報。作為晚清京華報界、女學界的活躍人物,主編張展云抱持文化救國主張,試圖通過對西方新女性的介紹建立起中國女性人格的新范式。
關鍵詞:報刊 女性 理想 范型 文化
在晚清社會啟蒙思潮中,啟蒙人士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塑造了大量人格獨立、道德完美的西方女性形象,用以作為中國女性效仿的理想女性范型。鴉片戰爭后,西方婦女的最初信息由傳教士帶入中國。1868年,美國監理會傳教士林樂知(Young Allen,1836-1907)在上海創辦《萬國公報》,該報對婦女問題較為關注,一些文章介紹了西方女學及女子參加社會工作、從事社會活動的情況,如“美國女醫外出”、英國“女子從軍”、美國婦女發起“禁酒運動”等;對西方婦女的婚姻狀況,也偶有文章涉及;一些西方杰出的婦女,如德國天文學家嘉祿林、法國女畫家濮褥氏等,也被該報陸續介紹到中國來。
真正引起社會特別是知識界關注的是那些較早走出國門的中國人對西方女性的介紹。早期走出國門的中國人為兩類:一類是清朝大員,主要是清朝派駐各國的使節,如郭嵩燾(1818-1891)、黎庶昌(1837-1897)、薛福成(1838-1894)等;一類是民間人士,如王韜(1828-1897)、李圭(1842-1903)等。王韜于1867-1869年游歷英法等國,他注意到西方國家“國中風俗,女貴于男”,在教育方面“女子與男子同,幼而習誦”,婚姻方面“婚嫁皆有擇配,夫婦攜老,無妾媵”①。隨使郭嵩燾出洋的黎庶昌在他的《西洋雜志》中對西方男女戀愛自由,特別是青年男女通過參加跳舞會而相識的交往方式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述。薛福成于1890年出使英法義比四國,在出使日記中他記敘了西方婦女狀況,“泰西風俗無男女之別”,“西俗宴會則男女雜坐,行步則男女攜手”。他不僅描述現象,更溯本求源,探求西方女性地位高的原因。通過調查,他發現歐洲古時也和中國一樣,女子的地位很低,“(婦女)循閨訓,不出戶庭”,直到“三四百年以前,法國某王始改婦女之禮,其用意專以謀致富強為主,而歐洲諸國從而效之者也”。據此,薛福成得出結論:西方男女并重是西方近代文化改俗變禮的結果,并非古已有之。這一結論,糾正了當時國內很多人認為男女平等是西方社會風俗的想法。同時,薛福成借法王改俗變禮而致國家富強的事實說明:求國家富強必須調動起婦女的力量,而調動婦女的力量必須改變束縛婦女的舊禮法、舊風俗。把婦女問題同國家的強弱興衰聯系起來,薛福成對西方婦女的認識已不僅僅停留于感性層面。
20世紀初,系統的西方女權學說正式傳入中國并廣為傳播。1902年,馬君武(1881-1940)翻譯的《斯賓塞女權篇達爾文物競篇合刻》出版,標志著系統的西方女權理論正式傳入中國。第二年,馬君武又刊出了約翰·彌勒(John S.Mill)的《女人壓制論》(The Subjection of Women)和第二國際的《女權宣言書》,兩書都力主男女平權之說。女權理論的傳入正值中國國內革命的前夜。在當時報刊中,愛國、救亡、流血、殉國、革命等詞語頻頻出現,對于救國革命的向往以及壯烈犧牲的渴慕,成為當時仁人志士的普遍心理。因此,在對女性人格范式的設計上,資產階級革命派把女權理論納入到救國革命的實際需要中,號召女性“勿以賢妻良母為主義,當以英雄豪杰為目的”②。許多先進婦女更認為做女英雄、女豪杰為國抗敵、親臨沙場、荷槍沖鋒是最光榮、最有效、最愛國的行動,她們已不滿足于以筆墨宣講抒發愛國熱情而對行動充滿渴望,于是女軍人成為她們的人格理想,“女杰”成為當時出現頻率頗高的詞,它還變形為“國民女杰”“女豪杰”“女豪”“女中豪”。花木蘭、梁紅玉、秦良玉等中國古代女英雄在女性筆下及各種報章中屢有提及,而貞德、羅蘭、蘇菲亞等西方女英雄的名字經報刊的傳播亦已家喻戶曉。
而在底層婦女的啟蒙方面,因為抱持相對務實的觀點,當時的白話報刊起到巨大作用。創刊于1905年8月20日的《北京女報》,是我國第一份婦女日報。它誕生于北京,是北京歷史上最早的婦女報刊。依當時通例,演說即報社正式言論,最能體現報紙的宗旨,在演說欄目中,編者多次辟專章演說有名的西方女子,如《美國翟女士為人為國成功的歷史》《演說扶闌志斯》《美國女新聞家》等文章,為我們呈現出幾個鮮活、平實的西方女性形象,以此激勵中國女性。
演說中的西方女性最引人注目的共性是經濟自主、人格獨立。這幾個西方女子都受過高等教育、學問淵博。扶闌志斯“凡是哲學、物理學,無不精通”,美國女新聞家阿索里精通“法蘭西、德意志、意大利各國的語言文字”,她們都是極有學問、極有見地的女子。演說中評價女子的首要標準是是否具有聰明才智,中國古代社會也不乏“才女”,但演說中認為,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所謂才女“不過是講究弄些個沒用的詩詞歌賦、風花雪月的閑事,連點為人的道理都不講”,而西方女子求學是為自立,學問具有實用價值、社會價值。以美國女新聞家翟女士為例,她少年時便邊讀書邊“轉教別個女學生,所進的錢,用來補助兄弟妹妹的學費”;成年后,無論是在高等學校教書還是做報館主筆、從事文學批評,她的才華都贏得了時人的尊重;她撰書倡導女權,“近世美國女子,位置所以能高的緣故,實在得力于這一本書”。“才”的內涵是什么?編者認為既不是吟風弄月、作賦填詞的“女才”,也不是如男性為追求科舉功名、光宗耀祖而皓首窮經所具之“才”,而是能夠自養、能夠扶助家庭、能夠造福大眾的經世之學。
《北京女報》中的西方女性另一個突出特質是“文明”。“西婦文明”,不僅是新聞的標題,更是編者心態的反映。報道、演說中的西方女子人格高貴、具有多種美德。這些西方女子富有理想,崇尚儉樸的生活。翟女士從小就“立定了一個志向,要成有用的人”,為實現這一愿望,她窮畢生精力,孜孜以求:對家庭“擔當一切”,對國家“盡心盡力”;阿索里女士“抱著揚名起家的志向,終日要想達這個目的”,因此,她苦心求學,最終成為美國最負盛名的女新聞家。因為有人生的目標,這些西方女性的生活充實、飽滿,因此,“起居服用,一點也不講究”。編者對中國婦女終日涂脂抹粉、無所事事、競逐于裝飾的陋習深惡痛絕,因此,對西方女性這種生活狀態極為贊賞。
演說中的西方女性都具有強烈的博愛思想。翟女士“從她小孩子的時候,就有憐恤人的心,一年比一年發達,所以到十九歲,也就許愿不出嫁,幫助苦人”;阿索里女士“慈悲心很大,實行基督博愛教,不論自己怎樣困乏,也不忍坐視旁人的困乏”。博愛意味著愛的施與跨越階級、種族、國籍等一切人為的界限,意味著以愛和關懷消除世界上的不平等。這些西方女子以博愛之心投身于社會公益事業中。翟女士一生都在為立瘋人養病院而奔走,不僅用各種方式在本國鼓吹設立瘋人養病院,還幫助英國、日本組織養病院;扶闌志斯創設婦人矯風會,“以拯救同胞為宗旨,或是保護出獄的罪人,或是調查貧民和傳道的苦況,或是搭救有志氣的婢女”。她們為公益事業積極奔走,不惜犧牲個人幸福:翟女士矢志不嫁;而編者在對扶闌志斯、阿索里的描述中也沒有涉及她們個人情感的文字。博愛,還表現為愛國、為國家盡義務,“外國的女子,遇見國家有事,或是籌兵費,或是辦學堂,凡是公益的事,那女子們,就都知道盡點義務”。編者認為中國女性普遍沒有公德觀念、國家意識,傳統社會中女性的社會角色也就是家庭角色:孝女、賢妻、良母,因此認為具國家思想、盡國民義務的西方女性應成為中國女性新的道德楷模。
作為民辦報刊《北京女報》的創辦人、主編,張展云的主張、思想傾向對《北京女報》的宗旨、風格起著決定影響。
張展云(生卒年待考),曾任朱淇(1858-1931)所辦《北京報》主筆。后來自創《北京女報》,1906年又創辦《北京畫報》。張展云是當時北京非常活躍的社會活動家、社會名流,與彭翼仲(1864-1921)、王子真(生卒年待考)、劉炳堂(1866-1924)等人一同致力于對北京婦女的啟蒙活動及社會慈善活動。他曾描述他們的活動,“近兩年北京城,出了一些個人,一天忙到晚上,不是國民捐,就是江皖賑,再不然,籌款助學堂咧,設立戒煙會咧”,他把自己和這群人形象地稱做“義務奴”。作為京華報界、女學界的活躍人物,張展云抱持文化救國主張,鼓吹對傳統文化中拘滯、阻礙女性發展的舊風俗、舊習慣予以批判,建立起女性人格的新范式,從而使女性擁有健康完善的人格,以與男性共同擔負起救國重任。
① 王韜:《漫游隨錄》,《走向世界叢書》,鐘叔河主編,岳麓書社1985年版,第107頁。
② 陳以益:《男尊女卑與賢妻良母》,《女報》第一卷第二號,1909年2月。
參考文獻:
[1] 黎庶昌.西洋雜志[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2] 梁啟超.新民說[M].宋志明選注.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
[3] 薛福成.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M].長沙:岳麓書社,1985.
[4] 鮑家麟.中國婦女史論集[M].臺北:稻鄉出版社,1987.
[5]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28.
[6] 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作 者:趙繼紅,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文化傳播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