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北齊與楊仆射書》是南朝梁徐陵的駢體名篇。文中有“謝常侍今年五十有一,吾今年四十有四,介已知命,賓又杖鄉”語,各家注釋語焉不詳或說解不一,我們從訓詁和歷史的角度進行考察,認為“介”是副使,指徐陵自己,“賓”是正使,指謝珽(挺)。文史互證,這句話可補史傳之闕。
關鍵詞:徐陵 《在北齊與楊仆射書》 介 副使
《在北齊與楊仆射書》(或題作《使東魏值侯景亂與北齊尚書令求還書》《與齊尚書仆射楊遵彥書》)是南朝梁陳間著名文學家徐陵(字孝穆)的駢體名篇。駢體文一般拘于形式,常常難于說理,而徐陵《在北齊與楊仆射書》說理透辟,文氣遒勁,為六朝文中難得的佳作。曹道衡先生指出:“前人評徐陵文不如庾信,說他的駢文‘逸而不遒’,從此文看來,其說恐未必盡然。”①
徐文中有“謝常侍今年五十有一,吾今年四十有四,介已知命,賓又杖鄉”語,其中的“介”“賓”,清人吳兆宜《徐孝穆集箋注》均不加注,蓋以為其義訓平常,無須乎注解。然筆者以為,不明“介”“賓”詞義,就不能真正理解這段文字。
一、釋“介已知命,賓又杖鄉”
這里的“知命”為五十歲的代稱,語出《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杖鄉”為六十歲的代稱,語出《禮記·王制》:“六十杖于鄉。”“賓又杖鄉”的“賓”,今人注釋不二,都解作“使者”。“介已知命”的“介”,各家說解不一,或釋為“通‘芥’,謙詞”②,或釋為“指徐陵自己,因為副使故稱”③。筆者以為釋作“副使,指徐陵自己”更為恰切。
在古代,天子與諸侯、諸侯與諸侯之間,一般要在盟會等場合才有機會見面。如果長期沒有盟會,為了聯絡感情,要派卿大夫相互聘問。④ 據《儀禮·聘禮》記載,出國的使者,由一位卿擔任正使,稱為“賓”;由一位大夫擔任副使,稱為“上介”;隨行的其他正式成員由士擔任,稱為“眾介”。
春秋、戰國時多稱他國派來的使者為“賓客”?!墩撜Z·公冶長》:“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邢 疏:“可使與鄰國之大賓小客言語應對也?!薄妒酚洝でZ生列傳》:“(屈原)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副使輔佐正使行事,亦稱“輔行”?!睹献印す珜O丑下》:“孟子為卿于齊,出吊于滕,王使蓋大夫王 為輔行?!壁w岐注:“輔,副使也?!?/p>
“介”作“副使”解,在上古典籍中不乏其例。例如:
①《左傳·昭公元年》:“冬,楚公子圍將聘于鄭,伍舉為介?!倍蓬A注:“介,副也。”
②《左傳·昭公十二年》:“子仲還,及衛,聞亂,逃介而先?!倍蓬A注:“介,副使也。”
③《國語·周語中》:“及魯侯至,仲孫蔑為介。王孫說與之語,說讓。說以語王,王厚賄之?!表f昭注:“在賓為介。介,上介也,所以佐儀也。”
④《禮記·檀弓下》:“滕成公之喪,使子叔敬叔吊,進書,子服惠伯為介?!编嵭ⅲ骸敖椋币病!?/p>
復音化是漢語詞匯發展的趨勢,“漢語構詞法的發展是循著單音詞到復音詞的道路前進的”⑤。在詞匯發展演變過程中,作“副使”解的“介”由單音節逐漸演變為雙音節“副介”“介副”“使介”“介使”。例如:
⑤《戰國策·秦策二》:“甘茂對曰:‘請之魏,約伐韓?!趿钕驂圯o行?!备哒T注:“輔,副介也?!?/p>
⑥《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寡君之命介子服回在,請使當之,不敢廢周制故也。”杜預注:“子服回,魯大夫,為叔孫之介副。”
⑦《左傳·宣公十八年》:“子家還,及笙,壇帷,復命于介?!倍蓬A注:“介,副也,將去使介反命于君?!?/p>
⑧《周禮·春官·鬯人》:“凡王吊臨,共介鬯。”賈公彥疏:“介,副也。王吊臨諸臣,則有副使從行者,天子所往,停在諸侯之廟,祝致辭告廟,介使則進此鬯于神前,故云介鬯?!?/p>
以上所引例⑤⑥中,“介”“副”同義連文,構成聯合式復音詞“介副”“副介”;例⑦⑧中,“介”“使”連言,構成偏正式復音詞“介使”“使介”。在這些雙音節詞中,“介”都保留了“副使”義。古人注疏可補現代辭書之闕,以《漢語大詞典》為例,“使介”條以宋代書證⑥ 為始見例,時代太晚,《左傳》杜預注已見;“副介”《戰國策》高誘注已見,“介副”《左傳》杜預注已見,《漢語大詞典》均失收,當據補。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作“副使”解的單音節詞“介”已很少使用,《后漢書》《三國志》中的“介”均無這一義項,但在當時的一些詩文尤其是駢文中仍有沿用。駢文講究用典,好用古詞古義,駢體名家徐陵的《在北齊與楊仆射書》沿用“介”的“副使”義就是一證。據我們統計,在徐陵的整部文集中,“介”字凡八見,其中有兩處作“副使”解:一為《在北齊與楊仆射書》“介已知命,賓又杖鄉”的“介”,一為《在北齊與梁太尉王僧辯書》“豈是復介而奔齊”的“介”。
為古文作注時,運用古人用字通假的原則詮釋疑難詞句,確有排歧誤而定確詁之效,但如果用得過寬、過濫,就容易曲解古義。清代學者王引之《經義述聞·通說下》“增字解經”條云:“經典之文,自有本訓。得其本訓,則文義適相符合,不煩言已解;失其本訓,而強為之說,則阢隉不安?!雹?筆者以為,將“介已知命,賓又杖鄉”的“介”釋為“通‘芥’,謙詞”,失其本訓,未為確詁;釋作“副使”,既合古訓,又合史實。
二、“介已知命,賓又杖鄉”的史料價值
《在北齊與楊仆射書》一文作于徐陵出使北朝期間?!蛾悤ば炝陚鳌份d:“太清二年,兼通直散騎常侍,使魏?!笨芍何涞厶宥辏ü?48年),徐陵奉命出使東魏。與其同行者為謝 (一作謝挺),有史可證。《魏書·自序》:“又敕兼主客郎,接梁使謝 、徐陵?!薄读簳ぶ飚悅鳌罚骸捌淠炅?,遣建康令謝挺、通直郎徐陵使北通好?!贝送?,《北齊書》《北史》《資治通鑒》等書中均有記載。
出使后不久,梁朝發生侯景之亂,徐陵等因此羈留北方。其間,東魏被北齊取代。東魏孝靜帝武定八年(公元550年),高洋篡立,國號齊(史稱北齊),改元天保。《陳書·徐陵傳》記載:“會齊受魏禪,梁元帝承制于江陵,復通使于齊。陵累求復命,終拘留不遣,陵乃致書于仆射楊遵彥?!绷撼ㄊ褂诒饼R,徐陵多次請求回國復命,但北齊以種種借口加以拖延。于是,徐陵上書北齊尚書右仆射楊 (字遵彥)。
文章先曉之以理,列舉北齊所持的八條理由,一一加以駁斥,義正辭嚴,不卑不亢,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文章的后半,又動之以情,寫對家鄉的思念,哀感動人。
針對北齊托詞不遣的第八條理由“逆豎殲夷,當
聽反命”,徐陵指出人生無常,且年事已高,“謝常侍今年五十有一,吾今年四十有四,介已知命,賓又杖鄉”,若齊人仍以姑俟亂平再禮送南歸為由,恐怕自己等不到那天了。
徐陵生于梁武帝天監六年(公元507年),《在北齊與楊仆射書》作于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即梁簡文帝大寶元年(公元550年),此時徐陵正是四十四歲(奔五十歲),所謂“吾今年四十有四,介已知命”,可見“介”指徐陵自己?!爸x常侍今年五十有一”,謝 (挺)時年五十一歲(奔六十歲),與“賓又杖鄉”呼應,可見“賓”指謝 (挺)。“介”“賓”對文,都指使者,一副一正。
明確了“介”“賓”的含義,我們發現,徐陵的《在北齊與楊仆射書》可補史傳之闕。《資治通鑒·梁武帝太清二年》:“上遣建康令謝挺、散騎常侍徐陵等聘于東魏,復修前好。”胡三省注:“按梁官制,建康令秩千石,散騎常侍秩二千石。謝挺不當在徐陵之上,蓋陵將命而使挺特輔行耳。”按,胡三省以徐陵為正使,謝挺為副使,失之詳察?!端膸烊珪偰刻嵋ば煨⒛录{注》根據徐陵文集中“謝常侍今年五十有一,吾今年四十有四,介已知命,賓又杖鄉”一語指出:“是謝挺實為正使,蓋假散騎常侍以行。特《通鑒》但書其本官,并非舛誤,胡三省未考陵書,未免曲為之說,參諸此集可正其訛。”可見,謝 (挺)為正使,徐陵為副使。
①③ 曹道衡編選:《漢魏六朝文精選》,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頁,第186頁。
② 朱洪國選注,黎孟德審校:《中國駢文選》,四川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342頁。
④ 彭林:《諸侯相接以敬讓:聘禮》,《文史知識》,2003年第3期,第107頁。
⑤ 王力:《漢語史稿》,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40頁。
⑥ (宋)周 《清波別志》卷下:“ 頃出疆,使介病,皆委頓扶持而歸?!币姟稘h語大詞典》(縮印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562頁。
⑦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81頁。
參考文獻:
[1] (南朝梁)徐陵撰,(清)吳兆宜注.徐孝穆集箋注[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64冊.
[2]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項目(08YYB025)階段性成果
作 者:馬 蓮,文學博士,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文化傳播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文獻學、訓詁學。
編 輯:錢 叢 E-mail:qiancong08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