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說概念的演進在中國經(jīng)歷了由最早的受到西方人類學的影響發(fā)展到后期的本土知名學者不斷地以它為對象進行研究,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自身學術特色的一些觀念和意識。
關鍵詞:傳說 演進 四大民間傳說
西方最早對傳說進行研究的是德國的格林兄弟,他們在1816年出版的鴻篇巨制《德國傳說》的引言中說:“幻想故事更偏向于是詩的,傳說更偏向是歷史的。傳說的特別之處在于,它總是與一個地方或者是歷史上的名字之類的事物黏在一起的。它們的界定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把傳說與民間文學的其他敘事體裁進行比較,確認傳說與歷史、歷史性相聯(lián)系;二是把傳說作品與具體的時空和空間中的(地方的和歷史的)事物相聯(lián)系。這兩種聯(lián)系同時又是傳說內(nèi)容具有真實性或真實因素因而可信的根據(jù)。”其對傳說界定的方法和表述為后世在這一面向上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型范,直接影響到了周作人先生對傳說的認識與闡釋。
反觀中國,周作人先生在1913年通過民間文學敘事類諸體裁之間的比較,把傳說定位于歷史的:“童話(Marchen)本質與神話(Mythos)世說(Saga)實為一體。”童話者,意主傳奇,其時代人地皆無定名,以供娛樂為主。“蓋約言之,神話者原人之宗教,世說者其歷史,而童話則其文學也。”他還把傳說(世說)與神話、童話進行比較,進而把傳說比附為歷史。他在稍早的一篇文章中說,史詩、傳說,大都篇章長廣,所敘率神 帝王及古英雄事跡,亦有說山川城塞諸故事者。民歌、童話則皆簡短,記志物事,飄忽無主。周先生已經(jīng)看到了傳說必有一個中心,也即是日本柳田國男常說的“核心”或“紀念物”,而民歌童話則與之相反,中心飄忽不定。周先生對傳說的定義可謂是格林兄弟傳說定義的中國版本。
中國現(xiàn)代民俗學隊伍在20世紀20年代基本成軍。這一時期對傳說的界定以容肇祖為代表。他在《民俗》周刊第51期(1929年3月13日)的“編后話”里說:“我們知道傳說和故事,原是相同的東西,不過傳說比較故事,有實在的人,物,地方,事原……雖然它仍然和故事一樣的荒誕。故事不但包括傳說的性質,而且有傳說以上的性質。……我以為民間的傳說,應歸在民間故事里頭,就是因為傳說是故事,而故事不必是傳說。”榮先生對傳說所下定義時,已經(jīng)看到傳說和故事的異同,可是他并沒有看到傳說的歷史性和現(xiàn)實層面,還有傳說的嚴肅性和可信性等因素。
1958年,鐘敬文先生在《傳說的歷史性》一文中論述到了“傳說”概念的確立問題。他說:“傳說這個名詞,是我們語文上所固有的,意思是口口相傳的說話或故事。把它當做意義比較限定的口頭文學上的一個種類的名稱,卻是‘五四’以后的事情。它相當于英語的‘里蒸’(Legend)或德語的‘薩格’(Saga)。”這段論述雖短,但是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在“五四”以后,傳說作為一種較為規(guī)范和有學術價值的概念有了學術性的存在空間。
1980年,鐘先生述及“傳說”概念的確立問題。他認為古代文人的著作中已經(jīng)提到了神話傳說問題,“像后漢的王充,在他的名著《論衡》中,就大量地談論到古代的神話、傳說……漢代以后,學者文士談到神話、傳說問題,主要有兩種態(tài)度:一種是干脆否定它(即王充似的);另外一種就是加以辯解,把那些初民幻想的結果,當成事實,就是使之傳記化、歷史化。但是,也還有另外一種藝術家或者觀賞者的態(tài)度……這種見解,已經(jīng)相當近代化了”。鐘先生認為蔣觀云的《神話歷史養(yǎng)成之人物》表現(xiàn)了近代神話傳說方面學術思想的覺醒,“在中國近代神話、傳說學說史上,我們對于這篇短文是不能忽略的”。鐘先生對劉光漢的《論小學與社會學之關系》一文也很重視:“晚清學者對于古典神話、傳說的另一方面的見解,表現(xiàn)在劉光漢的論著中。……他這種說法在理論上不一定完全正確。可是,這種應用近代社會學的理論來解開古史傳說的新學說,在當時卻是非常新穎的。”鐘先生對中國傳說學的功不可沒,他不僅僅提出了傳說的概念,而且也談到了作為中國傳說學如若真正要具有學術概念和價值,是需要學者們有一種自覺意識反復參與總結、整理與探究的問題。
1986年,鐘敬文在為《中國民間傳說論文集》所寫的《序言》中,對傳說研究史也進行了論述:“‘五四’新文化運動產(chǎn)生以后,由于科學、民主思想的激蕩,國際學術潮流的影響,我國學界里興起了民間文學的搜集、研究活動。開始只注意歌謠,但不久就并著眼到傳說、民間故事,乃至民俗事象了。像20年代前期,關于徐文長、李調(diào)元和蛇郎、呆女婿故事等的收集、發(fā)表,就是這方面的例子。此后傳說、故事的搜集就蔚然成風了。……材料的不斷出現(xiàn),當然要引起研究活動。在20年代中,顧頡剛先生關于孟姜女故事演變的研究論文出來了這是建立我國現(xiàn)代民間傳說學的奠基石。”鐘先生談到了“五四”以后,由于各種社會思潮、學術思潮的激蕩,一大批的傳說得到了搜集、整理、發(fā)表,而顧頡剛先生的《孟姜女傳說研究》是現(xiàn)代民間傳說學的奠基石,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
1996年,劉錫誠先生主編的《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在談到“傳說”問題時,其書有以下精彩論述。“俗稱中國的四大傳說(孟姜女、白蛇、梁祝、牛郎織女),在新時期以來有一定的發(fā)展。孟姜女傳說的研究,因“文革”結束后鐘敬文第一個寫了為《孟姜女》平反的文章,從而激起了一個短暫的孟姜女傳說研究熱……羅永麟自80年代以來,專注于四大傳說的研究,陸續(xù)在報刊上發(fā)表研究四大傳說故事的論文,后結集為《論中國四大民間故事》由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出版。《白蛇傳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和《論牛郎織女》兩文,是研究中國四大傳說的代表作。研究四大傳說的專著還有賀學君著《中國四大傳說》,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鄭勁松的論文《人仙妖之戀——試論中國四大民間故事的共性結構模式及其文化內(nèi)涵》,從一個新穎的角度——文化的同質性與結構模式,闡述四大傳說的結構特點和模式的共同性。總體來看,20年來報刊上發(fā)表的有關四大傳說故事的研究文章數(shù)量并不多,質量高的文章尤少,大量是隨筆一類,即便是論文,也很少達到二三十年代的研究水平。牛郎織女故事的研究文章相對來說則更為鮮見,幾乎成為研究領域里被遺忘的角落。除上述四大傳說外,傳說研究比較重要的專著還有:程薔的《中國識寶傳說研究》和《中國民間傳說》、張紫晨的《中國古代傳說》等。董永傳說、昭君傳說、魯班傳說、鐘馗傳說等人物傳說,也備受研究者所關注。中國傳說學由最初的對概念的界定走向了對專門傳說(孟姜女的傳說研究)的系統(tǒng)研究,其后華東師范大學羅永麟先生對長期流傳在民間的四大散文體敘事類型進行了系統(tǒng)、規(guī)范的研究,并且第一次把長期流傳在民間的“孟姜女、白蛇、梁祝、牛郎織女”四個傳說從廣義的傳說角度考慮統(tǒng)稱為“中國四大民間故事”。除此而外,日本柳田國男的《傳說論》、程薔教授的《中國民間傳說》、恩師田兆元教授的《中國傳奇》、黃景春教授的《民間傳說》等專著的出版發(fā)行,使得“傳說學領域論文較多,專著少見”尷尬現(xiàn)狀得以緩解,此四本書在總體布局、擘劃方面可以奉為傳說學之規(guī)范準則。
2003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口頭傳統(tǒng)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北師大董曉萍教授認為,現(xiàn)代民俗學理論把獨具共享的口頭傳統(tǒng)當做識別民俗的一種地方知識,這就使得民俗學的范圍論研究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研究存在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下的定義是這樣的:“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chǎn)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xiàn)形式、只是和技能及其相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huán)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得到創(chuàng)新,同時使它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主要包括了五個方面。其中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媒介的語言,被列為了第一個方面。在這一定義中,需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口頭化與書面化的相區(qū)別;二是表述,這其實是傳達愿景、情感、觀念的一個過程,向文化中的對象描述或者解釋一種在精神內(nèi)部和傳統(tǒng)觀念中約定俗成的一套固定話語敘事。
總之,周作人作為對中國傳說概念研究的第一人,他所給出的“傳說”的早期定義受到了西方人類學派理論及方法的影響,而其后的大多數(shù)中國研究傳說的學者趙景深、鐘敬文等人也同樣遵循著周先生的軌轍。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對傳說之研究更受到了歐美社會學、民族學方法的影響。縱觀20世紀前期的中國現(xiàn)代民俗學界,業(yè)已形成了傳說學和故事學、歌謠學等多樣性的學科,各學科的分工和合作日益緊密,學科的走向日益多元化、豐富化和細密化,豐富了民間文藝學的文化內(nèi)涵,也有利于了中國民間文化和地方文化工作的積極開展和民俗資源的充分共享。傳說在故事這樣一個大的體系之中分化出來,是民間文藝學科日趨走向精細化、精致化的重要標志。
參考文獻:
[1] 葉春生.簡明民間文藝學教程[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
[2] 黃濤.中國民間文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 劉錫誠.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
[4] 畢旭玲. 論20世紀前期傳說概念的演進[J]. 文化遺產(chǎn),
2008,(02).
[5] 畢旭玲.20世紀前期海外學者中國神話傳說研究述評[J].長江大學學報,2009,(03).
作 者:姜 南,博士,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民俗學、神話學、民間文藝學;楊 茜,博士,云南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民俗學、民間文學、編輯出版。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