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納入“十一五”規劃,從此“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成為未來一個階段中國農村發展建設的方向和要求。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迫切需要一大批有道德、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目前,地理位置相對偏遠,政治文化相對落后,經濟生活相對貧困,語言不通且整體素質相對偏低,已成為少數民族聚集地和田地區新農村建設的發展瓶頸。
一、和田地區農村農民素質現狀
(一)農村基層干部的執政能力、執政理念急需提高
農村一些基層干部由于觀念陳舊、思想保守,商品意識、市場競爭意識、開放進取意識淡薄,在新農村建設中存在一些錯誤的觀念和非理性的措施,制約了新農村建設的快速發展。
(二)農民的綜合素質相對較低,致富能力不強
國家西部“兩基”攻堅計劃的實施,使農村中小學入學率大幅提高,但絕大多數初中畢業生不再升學,回鄉務農,受教育程度明顯低于全國乃至全疆。大量農民沒有接受過基本的職業技術教育,缺乏科學素質和專業技能,加之語言不通、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原因導致普遍文化水平較低,農業科學知識知之甚少,使科技在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方面發揮不了優勢,難以適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
(三)農民的生產經營管理水平偏低
農民市場意識相對薄弱,生產組織化程度較低,信息接受和反饋能力不足,經營管理知識與經驗缺乏,在市場競爭中常常處于不利地位,嚴重制約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科技的推廣與應用。
二、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是培育新農民的必要措施
采取中等職業教育和農民技能培訓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農村勞動力結構,對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對少數民族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的培養與提高,增強其就業創業的能力,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長治久安、穩疆固邊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培養一支具有較高執政能力的農村基層干部隊伍
農村基層干部處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最前沿,在群眾的眼中黨的形象由他們直接體現。由于處在反分裂斗爭的前沿,農村基層干部的戰斗力和凝聚力將是農村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加大對現有村干部的培訓力度,是提高村干部隊伍執行政策、引領發展、抵制滲透、維護穩定、教育群眾、服務群眾能力的主要途徑。依托農廣校,一是對村干部開展正規的學歷教育,提高現有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從2005年起與組織部聯合進行村干部學歷教育,培養了1800多名村干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有計劃、有目標地培育村級后備干部隊伍。以初中畢業生為主體,針對他們年齡尚小,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缺乏一技之長,法制觀念淡薄,容易被“三股”勢力所利用的問題,開展全日制中等學歷教育,提高文化素質,增強鑒別能力,掌握一技之長,為新農村建設持續提供人才保證。
(二)抓住機遇,強化農民技能培訓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農村職業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歷史發展機遇,同時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又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提供了物質保證。農村職業教育培訓應把良好的文化基礎、必要的農業科技知識、較強的現代科技意識和創新創業精神,以及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經營管理能力,列為教育培訓的目標和內容,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證。
(三)做好農村職業教育創新發展
在辦學指導思想上,以服務“三農”為宗旨;在發展思路上增強市場意識,規范管理,走出一條具有農村職業教育特點的辦學道路。強化質量意識,調整優化專業設置,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自身建設,打造一支有活力、知識新、業務強、管理嚴的新型辦學隊伍。加強培訓更新知識,通過“三進村”、“致富早班車”活動,將示范村作為教師技能培訓基地,提升業務水平;推進兼職教師隊伍建設,選聘本地各行業中的專家、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充實壯大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師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