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農業已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生產方式, 也不再是沒有經濟效益的產業門類。農業已經逐步走上了依靠技術支撐,依靠科學管理的發展階段。如何發展現代農業?如何推進農業成為能夠取得較高經濟報酬而體面就業的行業?我想,挑起重擔的應是職業農民。
現代農業呼喚職業農民。當前,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最大問題就是實現農業社會化的大生產。農業的社會化大生產的特點是專業化、協作化,同時要求高新技術被引進到農業生產當中去,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使農業的分工越來越精細,越來越科學,越來越專業,最終形成農業產業的專業化。實現這個過程的關鍵就是人才,就是職業技術教育所要培養的人才——職業農民。
在農業發達國家,只有拿到一定農業學歷或職業證書,才有資格去繼承或者經營農場。他們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都很高,農民是一種很富有的職業。如同現代工業的生產主體是產業工人一樣,走上社會化大生產道路的現代農業,亟需一大批職業農民。因此,中國的職業農民也應該是這樣的。
時代呼喚職業農民。農民始終是農業和農村的主體,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承擔者。從一定程度上說,農民的文化素質、技術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直接決定著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成敗。我國傳統農業是一種經驗型農業,而現代農業具有很高的技術含量,其就業能力的形成則要依賴于對農業知識技能系統、專業的學習和培訓。現代農業的一個主要標志是廣泛采用先進的經營方式、管理技術和管理手段,把產前組織、生產過程和產后服務有效組織起來,形成比較完善的產業鏈條,這就要求現代農業的從業者必須“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與現代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經營相適應,實現職業化。可以說,沒有職業農民就沒有現代農業。因此,大力提高農民文化科技素質,造就一代新型農民,特別是培養一大批合格的職業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新農村的根本之計。
“無農不穩、無糧則亂”。農業是中國整個經濟的命脈,關系到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要“保住18億畝耕地的紅線”,最基本的是要“保證有人來種這18億畝地”。時代正在呼喚以種地為專職的新型“職業農民”留在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