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幾年來,浙江省湖州市農廣校煤山成校教學點從當地農民的特點和需要出發,從當地的農業產業結構出發,圍繞效益農業開發等“燎原計劃”實施項目,靈活地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培訓時間、地點,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提高了培訓質量,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一、根據農民的特點確定教學目的
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的目的是為了使從業農民了解和運用農業科技,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農民學員年齡、文化程度不同,接受能力有差別,確定教學目標就要考慮學員的具體需要。例如,在進行銀杏人工授粉豐產技術培訓時,對科技示范戶與普通農民的培訓要有區別,因為科技示范戶一般都是當地的技術骨干、“土專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他們思想活躍,接受新觀念、新技術比較快,在培訓過程中讓他們學習理論知識,弄明白人工授粉新技術的道理,鼓勵其為當地農民服務;普通農民的培訓則要求掌握一般操作技術要領,講求“單刀直入”,速學速成。由于針對不同地區和不同類型農民,采取不同的方式,并在適時季節組織開設技術課,采用聲像手段或實地組織現場培訓等,達到聽懂會用即可,因此很受農民學員歡迎,全鎮驟然形成“人人搞開發、戶戶種銀杏”的良好氛圍。
二、根據產業結構確定教學內容
煤山鎮林多、地少、荒澗多,其產業結構在全鎮里、外有所不同。在確定教學內容時,主要注意實用、新穎和通俗性原則。
1. 實用性。農民最講實際,對學了就能用的知識才感興趣,所以教師在講實用技術時,不僅要結合農時,把培訓內容與農事活動結合起來,按照生產需要,講授生產措施和相關知識,還要了解農民的文化水平,經濟承擔能力,使所講內容適合農民需要,做到想農民所想、急農民所急,講農民心里想知道的、想解決的問題。如在舉辦農村效益農業開發講座時,充分結合全鎮沙質荒澗多的特點,選擇“栝樓”種植項目,引導農民充分利用房前屋尾搞庭院立體開發種植,并成立栝樓協會,在栝樓子深加工及銷售渠道上提供服務,收到了教學效果,各家各戶僅栝樓種植一項年增收就達千元以上。
2. 新穎性。培訓內容最好帶有大量新的信息。如新的科學知識、新的栽培技術、新的品種,聽了這堂課能夠給農民帶來新的發展,使他們得到更大的收益。在調查中發現,當地山里每年春季鮮筍上市,由于多年來農民缺乏筍食品深加工意識和技術,造成春季鮮筍銷售常年被動,等人上門收購,效益逐年下滑。對此,學校通過引進外地生產經驗,舉辦培訓及講座,引導農民走產品深加工、精加工之路,使農民掌握了市場主動權,價高外銷售、價低內加工,徹底解決了當地農民每年賣筍愁的問題。
3. 通俗性。培訓普通農民,確定教學內容時力求通俗易懂。科學性很強的問題,必須使用規范用語,如使用農藥多少克或多少毫升,就要說準確,不能用“一瓶蓋”、“一勺”等來估算。
三、根據生產環節,選擇恰當的培訓時間
培訓時間的選擇要依據農作物生長時期適當提前,讓農民有一個認識、消化與提高的過程,過早或過晚,農民會對所講內容失去積極性。要盡可能避開農忙時間,使農民學員能有時間有精力認真聽課。
四、根據培訓內容選擇培訓地點
根據內容需要,選擇室內培訓或現場培訓。室內培訓若能應用錄像、VCD、多媒體投影儀等現代直觀教學手段,使其圖文并茂,生動逼真,對農民更有吸引力。現場培訓用于操作性強的實用技術,教師可以在現場邊講邊實地操作,如作物嫁接技術等。
五、根據教學反饋綜合效果評價
1. 收集課后評價。講完課,采取與農民學員座談或問卷調查等方法,讓他們發表看法,了解內容是否適合他們需要,是否聽得明白。
2. 考試檢查。考試是了解學員情況的重要手段,通過答題來了解農民學員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改進。
3. 實踐考查。教師親自深入現場調查農民的生產實際工作,看是否應用了所講的新技術、是否栽種了所推薦的新品種,操作技術是否正確,熟練程度如何,實際效果怎樣,并就生產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及時指導。如果是普遍性問題,可以再組織一堂課,進行集體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