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滑縣地處豫北平原,轄23個鄉鎮(區),1019個行政村,總人口127萬,其中農業人口116萬,耕地面積195萬畝。常年種植糧食作物260萬畝,是典型的農業大縣。2005年以來,滑縣農廣校以科技入戶、測土配方施肥、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等農業科技項目為依托,結合滑縣實際,整合縣、鄉農業技術力量,大力開展農民科技培訓,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充分發揮農民科技培訓的體制優勢、技術優勢,構建了農民教育培訓的長效機制,常年下鄉指導1600余人次,舉辦技術培訓班200多場次,培訓技術骨干5000余人次,培訓農民3萬余人次,印發技術資料40多萬份,為滑縣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農民培訓工作主要經驗做法
(一)發揮優勢,建立緊密合作的工作體制
多年來,滑縣農技中心承擔的項目培訓工作,以及日常業務培訓工作都由滑縣農廣校協調組織,以提高農民素質為紐帶,實現了人力資源與物力資源的互動共享,為培訓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體制支撐。農技推廣中心設立的農技站、土肥站、植保站、經作站、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農業綜合檢測中心等機構,為農民培訓提供了全面的技術、物資保障和后勤保障,使培訓工作既有理論課堂,又有現場學習觀摩,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技術指導與配套服務相結合,提高了培訓效果。
(二)大膽創新,構建農民培訓長效機制
在農民培訓工作中,滑縣農廣校結合農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的實施,構建了“五三二〇”農民教育培訓新體系,為科技成果的轉化和農業新技術的普及搭建了一個堅實的服務平臺。
1. 建立“五級”組織。成立了“縣農業科技推廣協會”、“縣專家組”、“鄉(鎮)技術指導組”、“村科技行動小組”、“村輻射帶動小組”五個組織。
2. 建設“三級陣地”。一是創建縣級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利用現代服務手段,提供“一站式”技術服務;二是創建鄉級“科技服務站”;三是創建村級科技書屋。
3. 健全“雙層”網絡。完善了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鄉(鎮)農技站、村科技專干組成的行政性農技推廣網絡,以全縣100個科技行動小組、1000個輻射帶動小組為基點的新型農技推廣網絡。
4. 實現“零”距離對接。通過“五三二〇”體系的有效運作,實現了科技人員與農戶、科學技術與生產、放心農資與農田的“零”距離對接。
(三)整合項目,促進全縣推進
以拓寬科技培訓范圍與創新培訓機制為突破口,對滑縣承擔的農業科技入戶、新型農民培訓、測土配方施肥和主要農作物科技提升、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等項目進行整合,深入開展打造雙強示范農戶活動,在培訓示范戶、骨干戶的基礎上,增加培訓科技聯系戶,在全縣范圍內整體推進農民科技培訓工作,利用項目資金把優秀示范戶和骨干農戶發展為農廣校中專學員。近幾年來,發展中專學員300余人,已建成高平鎮溫棚瓜菜、慈周寨大棚西瓜、八里營大棚洋香瓜、留固麥套大蔥、大寨麥套西瓜、趙營麥套尖椒等特色瓜菜生產基地。全縣建設溫棚瓜菜萬畝區1個、千畝方7個,百畝園23個,認定無公害瓜菜基地8個,打造了“高蘋”蔬菜、“八里香”洋香瓜和“慈周寨”西瓜等瓜菜品牌。全面開展以戶帶戶,以村帶村,以鄉帶鄉的農民培訓活動,引導農民發展主導產業,最大限度地發揮培訓效果。
(四)多措并舉,提高培訓效果
1. 組建隊伍,打好基礎
組建了以河南農業大學馬新明教授為首席專家的9人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專家組。在全縣范圍內公開招聘了50名具有較高的農村政策理論水平和農業技術水平、熟悉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有較強的工作責任心和奉獻精神的農業技術人員為培訓教師。采取突出主題、分級培訓的方法,首先,邀請省知名專家對培訓教師進行技術培訓;其次,培訓教師對核心農戶分別以縣、鄉、村為單位舉辦培訓班;第三,讓核心農戶當“土專家”,對輻射帶動戶和其他村民進行培訓。通過多渠道,多層面的逐級培訓,面對面、手把手的指導,全面激發了廣大農民群眾學科學、用科學、靠科技致富的熱情。
2. 設立示范樣板,提高培訓效果
為進一步提高科技培訓效果,滑縣農廣校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建立了主推技術和集成技術展示示范區。近年來,在不同區域分別建立了小麥、玉米品種展示田、高產高效攻關田、噸半糧田、科技入戶核心示范區,設立小麥、玉米、花生、棉花高產創建萬畝示范區。通過示范田、示范區的設立,充分發揮農業先進技術的引導、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
3. 利用現代傳媒,創新服務手段
依托滑縣農技推廣網,建立了教育培訓專用網頁和網上課堂,設立了專家咨詢臺;開通了土肥、農技、植保熱線電話,遠程解答農民咨詢,年接待農民來電咨詢1000余人次;利用網絡“QQ視頻”系統,實現農民與專家面對面的遠程培訓與技術指導,年均培訓指導農民500多人次;建立手機短信平臺,開通“農技短信”, 在農事活動的關鍵時期,將田間管理技術要點快速、準確地傳遞給農戶,及時指導農業生產,每年為農戶發送“農技短信”40余條;開發專家系統,與河南農業大學聯合開發了“測土配方施肥專家系統”,并在鄉科技服務站和村文化大院配備觸摸屏電腦,設立農民科學施肥指導站,農民在電腦上輕輕一點,就能得到適合自家土壤肥力的施肥建議;印制圖文并茂的農事活動掛歷和臺歷,發放給科技種糧大戶、科技示范戶、高產創建示范區農戶,年發放農事掛歷和臺歷2萬余份。掛歷和臺歷上詳細記錄了每月的管理技術要點,農民可以結合農時季節,及時準確地進行田間管理,收到了良好效果,使精量播種、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節本增效新技術得到了廣泛推廣應用。
(五)加強輿論宣傳,普及先進實用技術
采取多種措施,廣泛宣傳,大力營造農民科技培訓的良好社會氛圍,努力使先進的實用技術傳入千家萬戶。一是開展“華州杯”知識競賽活動,重獎獲獎農戶,樹立學習榜樣,激發農戶比、學、趕、超的熱情;二是通過出動科技入戶直通車、建立專家流動站、播放光盤、發放技術明白紙等形式宣傳農業技術;三是利用鄉村大集、古廟會設咨詢臺、辦黑板報、張貼明白紙、發放宣傳單、刷寫墻體標語等多種方式大造聲勢,以引起社會的關注和重視。
二、農民培訓工作的主要成效
(一)培養了一批科技致富帶頭人
通過開展一系列的科技培訓,農民種田水平和經營管理能力顯著提高,學技術的熱情高漲,先進實用技術入戶率明顯提高,涌現了一批依靠科技致富增收的典型戶和典型村。滑縣城關鎮東孔莊村干部王貴海在農廣校老師的培訓指導下,熟練掌握了小麥測土配方施肥、前氮后移、病蟲害綜合防治以及玉米“一增四改”等高產技術,成了一位“名星農民”。2011年11月,科技示范戶王貴海和鄭春彥,在由安陽市廣播電視網絡總臺和安陽市農業局聯合舉辦的“第二屆玉米大王大賽”中,分別奪得安陽市玉米高產“玉米大王”。
(二)全縣糧食持續穩定增產
通過農民科技培訓的實施,教師隊伍得到了鍛煉,農民的科技素質明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滑縣連續20年保持河南省糧食總產第一位,連續10年穩定增產,在連續8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的基礎上,2011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稱號。糧食單產由2003年的412.9公斤增加到2011年的500.3公斤,增長21.2%;總產由97.7萬噸增加到132.6萬噸,增長35.7%,被譽為全國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一面旗幟。全縣小麥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入戶率達到90%以上,小麥良種覆蓋率達到了100%,優質專用率達到了100%,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3%,有力地促進了糧食持續穩定增產。
(三)促進了全縣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專業技術培訓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培養了大批現代科技帶頭人和脫貧致富科技興農帶頭人,在他們的引導和帶動下,農林牧業得到了全面發展。近年來涌現出種植專業戶4500多家、養殖專業戶3000余戶,新建養牛廠40多個,發展養雞廠800多家,新建果園20多萬畝,發展日光溫室13000棟,大大促進了滑縣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