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子蘑又稱滑菇,是低溫型食用藥用型菌類。它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多糖等物質,既富含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又具有一定的抗感染、抑制腫瘤生長、抗癌的功效。
滑子蘑是一種木腐菌類,在自然界中滑子蘑常生于闊葉樹的倒木和腐木上,人工栽培的培養料以前主要是以木屑為主,輔料添加米糠、麥麩、石膏等。隨著林業資源的萎縮和緊張,木屑的產量越來越少,又由于滑子蘑需求量的不斷增加,木屑的價格越來越高,無形中就增加了生產成本,降低了利潤率,阻礙了滑子蘑生產發展。為降低成本,吉林省磐石市園藝特產技術推廣站的技術人員,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篩選出以玉米芯為栽培主料的栽培配方,在生產中試驗示范推廣并取得成功。現將滑子蘑玉米芯袋式栽培技術的技術規程介紹如下。
一、選擇生產品種和生產季節
滑子蘑按子實體發生溫度的不同劃分為:低溫型品種,出菇溫度5~10℃;中溫型品種,出菇溫度7~15℃;高溫型品種,出菇溫度7~20℃。生產者應根據生產方式和目的選用品種,外貿出口的選擇子實體緊湊、成熟期較集中的品種。鮮品銷售上市的應選子實體大、產期較分散的品種。一個生產戶,為避免出菇過于集中,不便采收,可采用不同成熟期的品種進行搭配。生產季節要根據生產區域的氣候特點、栽培形式及所用品種來確定,吉林省選擇春季接種、秋季出菇的季節安排。
二、配料裝袋
1. 配方
滑子蘑玉米芯袋式栽培技術的配方主要包括以下三種(三種配方任選其一):(1)玉米芯60%,木屑20%,米糠17%,豆粉1.5%,石膏1%,白灰0.5%。(2)玉米芯67%,木屑30%,豆粉2%,石膏0.5%,白灰0.5%。(3)玉米芯50%,木屑30%,殼糠17%,豆粉2%,石膏0.5%,白灰0.5%。
玉米芯選擇當年新鮮無霉變的,粉碎成0.5~0.8厘米的顆粒,木屑以硬雜木為宜,針葉樹木屑不超過15%,米糠選用無霉變的,稍粗些的稻糠。
2. 拌料
拌料的原則是拌勻,料含水量在60%左右為宜。先將石膏、白灰、豆粉、米糠等輔料干拌均勻,然后再與木屑、玉米芯混拌,第一遍干拌,第二遍加水拌均勻。
3. 裝袋
栽培袋采用17×33厘米的塑料袋。一般采用裝袋機裝袋,生產量少的也可人工裝袋。要求裝料松緊適度,一般裝20厘米袋高,中間打孔,插棒,裝鐵筐內,插棒時,塑料袋口卷入孔口內。
三、滅菌接種
1. 滅菌
常壓滅菌,采用滅菌鍋或滅菌箱滅菌。滅菌時,溫度達到100℃,滅菌8~10小時。滅菌開始時要注意排除鍋或箱內的冷空氣,滅菌過程中要隨時向鍋內或產氣爐內補水,防止燒干鍋,滅菌鍋內補水應補熱水。
2. 接種
去有資質的菌種生產單位、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購買母種(一級種),自制擴繁原種(二級種),再用原種擴繁栽培種,栽培種接種栽培袋。
由于滑子蘑是在早春2月下旬至3月中旬低溫季節接種,不易污染雜菌,所以接種時如果氣溫在5℃以下,可以采用開放式接菌,但不用接菌箱,一般雜菌污染率不高于1%,接菌要等袋溫降到25℃以下時進行。如果環境氣溫升到5℃以上,要在接種室或接種帳內接菌,氣溫達到15℃以上,就不再進行接菌。
注意事項:雖然在低溫環境中開放式接種,但接種用具、菌種瓶或(袋)表面、衣服和手都必須做消毒處理,環境必須衛生、清潔,在接菌前,應向空間噴灑3%的煤酚皂液做消毒處理。
接種方法:拔掉扎眼棒,將菌種接到孔眼的中部,用菌種塊封堵住孔眼口,達到與菌袋口平齊。菌種塊不要掰得太碎,玉米粒至核桃大小為宜。
四、發菌期管理
1. 擺垛
利用自然溫度培養菌袋,接種完畢后,把菌袋擺放到菇棚內,擺成9層高的雙垛菌墻,中間間隔0.5米,以便能夠進行倒垛、噴水、采收作業。菇棚的上面和四周要遮陰,防止陽光直射菌袋,在擺袋前,菇棚內清理打掃干凈,地面撒白灰消毒,老的菇棚要用硫磺熏蒸消毒處理。
2. 溫度管理
擺袋5~7天后,接種點菌絲萌發變白,開始生長,4~8℃條件下經10~15天,菌袋表面布滿白色菌絲,并開始向培養基深層生長。此期間溫度變化大,一旦氣溫迅速上升,要及時通風降溫,防止燒堆,造成菌絲傷熱。為防止菌袋內溫度過高,應在5月份倒袋一次,6至7月份每月各倒袋兩次。
3. 促進蠟質層形成
接種50~60天后,菌絲便長滿整個菌袋,這時要促進菌絲轉色,形成蠟質層,這時期要適當的增加散射光線,對形成蠟質層有利。蠟質層一般厚0.5~0.8毫米,紅褐色或橘黃色,形成良好的蠟質層,是滑子蘑健壯的標志。
4. 安全越夏
菌袋表面形成蠟質層后,表明菌袋發菌結束,菌絲體已經達到生理成熟,具備出菇能力了。但此時正值夏季,外界環境氣溫高,還不能滿足滑子蘑出菇的溫度條件,菌袋要越過這段高溫時節,到秋季氣溫下降到20℃以下時才能出菇。越夏菌袋管理的主要任務是控制菇棚溫度,加大遮陰度,溫度最好控制在26℃以下。超過26℃,可采取菇棚內外噴冷水降溫的措施,同時加大夜間通風管理,保證菌袋內溫度不超過28℃,安全渡過高溫夏季。
五、出菇管理
1. 開袋劃菌
到秋季,當氣溫下降后要及時開袋,磐石地區一般在8月份立秋節氣前后。開袋方法是將菌袋的塑料袋袋口剪去,露出培養基,在露出的培養基表面,按2~3厘米距離,平行劃“井”字道,深0.5~0.8厘米。目的是破壞菌塊表面的蠟質層菌膜,讓菌絲接觸新鮮空氣,讓水分進入菌塊內部,增加菌塊含水量,讓菌絲恢復生長。
2. 打結菇水
開袋一周后要打結菇水。菌絲生長階段需水量較少,轉入子實體生長階段需水量明顯增加,必須向菌袋上重噴水,讓菌袋內培養料吸足水分,含水量達75%左右最好。
3. 制造溫差
開袋后保持菇棚內濕度85%~95%,同時夜間加大通風,降低菇棚溫度,制造晝夜溫差,晝夜溫差最好在10℃以上。
4. 原基形成期
進入8月末至9月初,溫度逐漸下降,在滿足菌袋需水、保證空氣相對濕度,在低溫刺激下,劃口的菌料表面形成滑子蘑的子實體原基。這時是水分的敏感期,以保濕為主,每天向地面、空間、棚壁噴水數次,保持空氣相對濕度在85%~95%,嚴禁向菌料表面的原基噴水,通風換氣以通小風為宜。
5. 幼蕾期
原基逐漸長大,當看到小菌蓋和小菌柄時,滑子蘑已進入幼蕾期,加大噴水量,可以向菌袋上噴霧狀細水,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以上,避免大水澆灌。
6. 成長期
隨著子實體的增多和增大,每天要加大噴水量,每天通風換氣2~3次,避免菇棚內二氧化碳積聚。
7. 采收期
滑子蘑從出菇到生長發育結束,可以采收多次,各地要根據銷售特點確定采收標準。出口部門按菇體大小和是否開傘把滑子蘑劃分為三級:菌傘直徑在1~2厘米、柄長3厘米以內的菇蕾為一級;菌傘直徑在2~3厘米、柄長3厘米以內的半開傘或小開傘的菇體為二級;傘徑3~5厘米、柄長3厘米以內的大開傘菇為三級。
采收方法:采收時,用左手的中指和食指按住菇根部的菌塊,右手捏住菇柄向上拔,這樣可以減少培養料塊隨菇根帶起。遇特殊情況,導致滑子蘑成熟度不同時,為防止先成熟的開傘,可以用刀片將先成熟的菇體,從菇柄的基部割下,這樣既可以達到適時采菇的要求,又可避免造成其他小菇體死亡。采收一般在每天的上午進行,采前不澆水,采收完成后再澆水,否則采收的滑子蘑菇根發黑,影響產品質量。采收完一茬菇后,要及時清理培養料的表面,將死菇、菇根和培養料碎塊打掃干凈,為下一茬出菇做好準備。
8. 光線管理
滑子蘑從開袋開始,就要適當增加散射光照,這樣有利于誘導原基形成,子實體生長階段,需要增加散射光照到700~800勒克斯左右,即菇棚中間能看清報紙上的小字。當光照不足,易產生畸形菇,降低產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