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因此,主流媒體做好經濟宣傳責無旁貸。誕生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改革開放大潮中的專業經濟廣播,是廣播專業化改革的先行者。它順應改革潮流,突破了傳統綜合廣播的模糊定位,首創了大板塊互動的嶄新廣播形式,帶動廣播走出低谷。經過20多年的艱苦探索,大浪淘沙,全國逐步形成了一支由中央電臺經濟之聲和各級地方電臺經濟廣播共同組成的高素質專業化經濟廣播隊伍。近年來,各臺除出色完成本地的經濟宣傳任務外,還聯合打造合作平臺,成功完成了一系列重大宣傳報道,諸如配合新中國成立60周年成就宣傳的《經濟新中國》、上海世博會期間的《共享世博盛宴》、百集系列報道《經濟轉變100問》、紀念建黨90周年的重點報道《領航中國——中國共產黨執政與發展紀事》等。多臺參與的這些大型報道,不僅題材厚重、高端權威,而且從經濟視角全面、系統、深入地展現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凸顯了全國經濟廣播的責任和實力。
廣播經濟宣傳所以經久不衰,越做越強,其根本原因在于堅守專業化定位和大眾化運營。我國的經濟改革進程并非坦途,各地經濟廣播也在改革浪潮中輪番經受考驗。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嚴峻的經營環境,一些在改革高潮時期涌現出來的經濟廣播,由于對“經濟”的內涵理解過于片面,當遇到經濟發展低潮,例如資本市場低迷,股市大跌時;或遇到專業人才匱乏,苦于無米下鍋時;或當經營不善,效益下滑時,只有趨附大勢,改弦更張,更換門庭,或被吞并,改做其他,放棄經濟廣播定位。實踐證明,在經濟發展的滾滾洪流面前,上述做法顯然是短視的。
我們看到,全國大多數經濟廣播由于堅守專業陣地,逐步呈現出良性發展趨勢,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梯隊型的經濟宣傳團隊。中央電臺經濟之聲,作為國家級專業經濟廣播第一品牌,堅持專業化道路和大眾化運營的“頂天立地”原則,努力走出一條比較純粹的專業化之路,成為權威的經濟信息來源之一。同時,經濟之聲還為經濟節目(廣播)工作委員會的近60家地市級成員臺提供聯播平臺,為經濟廣播形成合力,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發揮了龍頭作用。上海第一財經廣播頻率憑借立足經濟中心的區位優勢和專業人才優勢,一直領軍中國資本市場的宣傳報道,不僅在上海激烈的媒體競爭中穩居廣播收聽率前列,而且成為各地方電臺的信息節目來源。由第一財經牽頭,多家經濟廣播聯播的《中國財經60分》、《中國長三角》節目已經成為廣播界的知名品牌。以天津、重慶、山東、福建等為代表的省級經濟廣播,常年堅持專業定位,在破解種種難題中獲得重生,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取得雙豐收。許多地市級經濟廣播,牢牢抓住經濟這個核心競爭力,因地制宜找準自己與中央電臺、省級電臺不同的市場定位與受眾目標,大膽嘗試,勇于探索,也同樣走出一條成功的發展之路。
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加強宣傳輿論工作,大力宣傳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經濟宣傳任重道遠,全國經濟廣播只有堅守專業定位,銳意宣傳創新,才能不辜負我們的責任和擔當。
(作者系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經濟節目〈廣播〉工作委員會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