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推出的大型系列報道《中國濕地報告》,是今年中國各媒體報道的一大亮點,這組報道體現了媒體責任與專業主義、動態性現場與行進式調查、多點報道與全媒體呈現的完美結合,探討這組報道的關鍵構成因素,對做好大型報道的策劃組織、創新大型報道的思維和形式具有啟發意義。
關鍵詞:大型報道 關鍵 構成因素
近年來,媒體單獨策劃實施的大型采訪報道已不多見。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社會輿論焦點飛速轉換,人們很難持續地關注某一事件,或某一領域;自媒體時代,社會的關注度往往呈現碎片化,不同層面、不同群體的人,所關注的事情差異化很大,很少有新聞事件能夠吸引社會的廣泛關注;媒體本身的專業化、分層化,導致很少有媒體具備全社會性的號召力,引發社會整體性轟動。一些社會整體關注的新聞事件,往往是突發性、偶然性事件。
然而,中央電臺大型系列報道《中國濕地報告》,卻成了近期中國媒體報道的一大亮點。報道從今年5月21日啟動至6月9日結束,歷時19天,行程35580公里,四個采訪組深入包括香港在內的19個省市區,對我國不同類型的濕地進行了全方位調查采訪。這次報道時間長,跨度大,覆蓋面廣,以全媒體的方式,全面呈現了我國濕地現狀,揭示了我國濕地保護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中國濕地報告》大型報道,引發了筆者對構成大型報道的一些關鍵性因素的思考,在此不揣冒昧地與大家分享、探討。
一、媒體責任與專業主義
目前,媒體的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媒體分層越來越細。
媒體內容是分層的,比如娛樂的,體育的,金融的,甚至僅僅是服務性的信息,比如餐飲、娛樂、健身等等;媒體風格也是分層的,比如有嚴肅的,也有八卦的,詼諧的、娛樂的,等等。
媒體在分層中做得更為專業,服務的對象更加明確,服務的內容更加對象化。媒體專業化趨向,是媒體市場化競爭的必然結果。與此相適應的是,媒體專業主義風行。
媒體責任是解決媒體的走向,或者說媒體的方向;而專業主義則是衡量媒體的專業化程度和專業化水準。對一個一流媒體來說,兩者不可偏廢,不可互相取代。
一個大媒體,或者說嚴肅媒體、主流媒體,首先是方向正確,代表著一種公正、客觀、令人信服的公眾立場,代表著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和審美判斷;關注更根本性的問題,關注更具社會性的問題,關注涉及社會更大群體、更具公共性的問題,以嚴肅的態度,去調查、探討,尋求社會共識,推動社會進步,代表更廣泛的社會利益,這就是主流。媒體如果失去了方向,就會顧此失彼,南轅北轍,不得要領,偏離主流,很難維持一種持平公正的立場,就會在公眾中失去信譽。
在一個媒體格局多元化、媒體內容多元化的時代,主流媒體如何護佑主流價值,傳播主流文化,影響社會主體人群?或者換一種說法,面對這樣一個局面,主流媒體如何才能主流起來,承擔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
這次《中國濕地報告》的選題,凸顯了國家電臺對社會責任的主動承擔。
改革開放30年的高速發展,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也付出了巨大環境代價。如果說前30年的發展主題是GDP增長,那么現在則必須轉換發展方式,講發展,也要顧及環境和資源消耗,顧及國民對社會保障和社會兩極分化的承受力,于是科學發展、和諧社會建設成為現在社會主題。
中國媒體雖然一直關注發展方式和環境問題,但對濕地的報道卻非常少,只有一些零星的報道,沒有形成規模,也缺乏足夠的影響力。一般人似乎連濕地的概念都模糊不清,說明媒體缺失給這一領域帶來了相當嚴重的負面后果。
濕地和海洋、森林共同組成地球的三大生態系統,濕地甚至被專家們稱作“地球之腎”,足見濕地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性。然而濕地在三大生態系統中,又最容易被忽略、被侵害,因為離人類的生活圈近,看起來似乎又沒有什么直接用處,所以被“戰天斗地”的雄心和開發的巨大利益鼓動起來的人們,很容易“向濕地要耕地”,“向濕地要草原”,圍湖造田,在濕地開發房地產、旅游項目等等,于是中國濕地迅速消失。這種狀況如果不及時制止,要不了多久,中國將只存在濕地概念,再也沒有濕地。
中央電臺這次策劃組織《中國濕地報告》大型報道,可以說是恰逢其時。這應該是中國全國性主流媒體,對濕地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全方位的覆蓋式報道,其意義在于,敏銳地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將社會對環境的一般性關注,推進到一個新的領域。
僅僅政治正確,并不能證明你是一個大媒體,有影響力的媒體,或者說一流媒體。媒體的水準要靠專業化的報道來體現,首先在媒體運行的每一個關鍵環節:調查、采集、篩選、加工、制作,以及寫作、合成,都必須是專業的,如果你是國家級媒體,那還要要求,你在國內必須是最高水準的;而且,與國際一流媒體的水平是相當的,起碼是接近的。其次,則是對一些大眾陌生的、專業化很強的領域,在報道中不僅能夠達到專業、準確、嚴謹,而且能夠以通俗、明白、曉暢的語言,把專業化的術語翻譯給大眾。而所有這些最后的綜合水準,是看你媒體的傳播能力,或者說信譽度、影響力。
《中國濕地報告》這個題目本身,體現的就是客觀性,沒有任何主觀色彩的介入,主要就是考慮到能夠比較完整地呈現中國濕地的現狀,既說到中國加入《國際濕地公約》后所做的努力和進展,也要說目前濕地保護所面臨的嚴峻局面和諸多問題,最重要的是要通過這次報道,將濕地的概念、知識、重要性植入人心,提高大眾的濕地保護意識,所以報道還具有一定的科普作用。這就要求這組報道在專業性上不能有明顯的瑕疵和硬傷,要盡量避免報道中的不準確、不清晰,或者說知識性錯誤。
這次報道啟動之前,大家都做了扎實的功課。臺里專門請濕地專家和國家濕地辦的官員講課、指導,幫助制定報道計劃;報道組成員也購買了相關圖書,在網絡上搜尋濕地相關資料進行研讀、學習;在具體報道過程中,又有專家跟隨接受采訪和現場指導。因此,整個報道在準確性和學術性上沒出現問題,基本上做到了專業性和通俗性的結合。
二、動態性現場與行進式調查
報道啟動之前,大家有一個擔心,就是濕地一般是動植物的樂園,基本是靜態的,而且植物、動物又很難通過音響的方式體現,音響單一,現場靜寂;再就是,全國濕地都是動植物,報道內容同質。這種先天性的不足,很容易成為整體報道的結構性缺陷,導致整個報道的失敗。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報道組采取的辦法是,首先突出人與濕地的關系,把人作為濕地存在、發展的背景和線索;其次引入“動態性現場”和“行進式調查”兩種報道方式。
所謂動態性現場,就是對現場進行動態性描述。就是把現場的動態性因素調動起來,納入到報道之中。不僅讓你在視覺上看到,還得讓你在聽覺上聽到,最重要的是讓你如置身現場可以感覺到。就是讓現場在稿件中活靈活現,活色生香,神采飛揚。
為什么我們要強調現場的動態性?因為中國所有媒體都深受平面媒體影響,在稿件寫作時,很容易過濾掉現場很多非常有意義的細節,像聲音、語氣、氛圍、微小的動作、光線、服飾、表情變化,等等,只剩下一些概念化的場景描述,豐富的現場,靜態化成一張色彩單一的照片。
靜態化就是平面化,是一幅平面照片;動態化就是立體化,3D化,全息化,是一個3D版的流動性視頻,荷載的信息是全方位的。
在這次報道中,無論是《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中的特寫,還是《新聞縱橫》中的深度調查,還是《央廣新聞》中的記者連線,大凡有現場的部分,大都貫徹著動態性現場的精神。
我們來看《麥地卡:我守望的家》這篇現場特寫,稿件只有300多字,寫的是記者跟隨濕地巡護員嘎珠巡護的事。
開頭第一句就是一個動態鏡頭:“記者跟在嘎珠身后,沿著措拉湖畔跌跌撞撞地走著?!彪S后跟了一句背景:“嘎珠說他每天沿著措拉湖巡邏一圈,天氣好的時候兩個小時,天氣不好可能要花上四個多小時?!秉c出巡護員日常巡護的艱辛與不易。
然后是一段記者現場播報:“我現在站在海拔5100米的西藏麥地卡濕地,這片近20萬公頃的廣袤土地,108個高原湖泊如明珠般鑲嵌,隨處可見在草甸上覓食的沙鷗,奔跑的藏狐貍,50歲的嘎珠負責的是措拉湖區域的日常巡邏?!边@段播報交代清楚了記者所在的方位、環境以及嘎珠的職責,尤其是給出了幾個動態鏡頭,讓人仿佛置身其中,看到了廣袤的草甸、明珠般的湖泊、以及“在草甸上覓食的沙鷗,奔跑的藏狐貍”。
接下來記者的眼光又回到嘎珠身上:“帶上糌粑,以前巡邏還會帶上點青稞酒,我是生在這兒長在這兒的,看見國家投了這么多錢來幫助我們保護我們的家,心里高興,我不能因為稍微辛苦一點,就不干了,不能這樣!”這一段交代了兩個動作性細節,進一步鋪墊巡護工作的辛苦:路途遠,要帶吃的;海拔5100米的高原一年四季天氣寒冷,要帶一些青稞酒驅寒。所以下面的“我不能因為稍微辛苦一點,就不干了”才比較自然,不會給人突兀之感。
下面雖然也是一個背景介紹,但卻很有畫面感:“嘎珠告訴記者,即便是生病了,嘎珠也會讓身邊8歲的小兒子代替他去巡湖、轉山?!蹦愕难矍皶‖F一個8歲男孩去湖邊代替父親巡護的情景,并為孩子感到一些擔心。
嘎珠為什么這么熱愛這份工作,這樣盡職盡責呢?因為他從這份工作中感受到了保護生命和自然的樂趣: “看見以前保護過的水鳥再飛回這里,孵蛋,然后這些新孵出來的小水鳥第二年還會回來,心里就特別高興?!边@段話中同樣充滿動態性畫面。
最后,記者用遠鏡頭慢慢搖過,以動態性的畫面式總結為全篇結尾:“每一座山,每一片湖,每一棵草,都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禮物。鳥兒是嘎珠的孩子,麥地卡就是嘎珠的家。”
從這篇特寫我們可以看出,動態性現場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果、豐富的信息量,以及巨大的感染力。
所謂行進式調查,就是首先調查是推進式的行進,目標明確,路線清楚,過程完整,最后將調查的動態過程呈現在稿件中。實際上,就是要將調查的動態過程,在稿件中以濃縮的方式展示出來。
過去我們所采寫的報道,在稿件中往往體現的都是調查的結論,而把具體的過程忽略了,所以你會感覺到稿件中缺乏現場,缺乏行進式的動態感。
這次采用“行進式調查”,還基于另外一個考慮,就是時間和效率。因為時間緊,采訪任務重,截稿時間不可變易,那么就要求采訪質量高,不能有過多的枝蔓,不能像過去那樣,采訪時遍地撒網,寫作時大量篩選,所以采訪前就要做精心設計,采訪盡量一次性完成。
比如《納木錯,懸在心上的湖》,就是行進式調查的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
到納木措采訪前,采訪組已經掌握了有關納木措的大量資料,大家研究資料后,確定了這篇稿件的基本調查主題:圣湖保護與旅游開發。誰都知道納木措是著名的旅游勝地,但納木措周圍并沒有多少居民,周邊一些濕地與納木措湖還有相當的距離,對納木措的影響不是很直接。納木措每年50萬的游客,旅游給這里到底帶來了什么?肯定是最突出的、也是大家非常關注的點。
有意思的是,納木措一個湖,卻分屬那曲地區的班戈縣和拉薩市的當雄縣兩地管。班戈在湖的另一邊,距離交通樞紐的拉薩太遠,因此偏僻難達,雖然據有納木措湖的三分之二湖面,卻沒有多少旅游收入;而當雄縣因為距離拉薩很近,只有2個小時的車程,路也好走,因此到納木措旅游都是到當雄這邊。為此班戈縣深感不公平。
由此,我們產生了將兩個縣的相關領導約到一起采訪的想法。班戈縣的領導正想找機會述說一下不公平,也想借機會擴大一下自己縣的知名度,所以爽快地答應了,從班戈驅車3個小時來到當雄境內接受采訪;當雄縣當然也沒問題,也想說說如何在開發中保護的話題。這樣的采訪組合便有了天然的戲劇性。
在納木措湖邊采訪時,報道組還巧遇一對在湖邊拍婚紗攝影的新婚夫婦,他們來自江蘇。藏族人的傳說當中,納木措是女神,而位于納木措湖區南部的一座海拔7088米的念青唐古拉山,則是男神,就是納木措的丈夫。這對夫妻世代守護著居住在這里的人們。所以納木措是天湖、神湖、圣湖,也可以稱作情人湖。人們從世界各地來到這里朝拜、游覽,所有人到這里都會被納木措的美震撼,但這里的生態非常脆弱,能夠接納的人數也有限,所以從濕地保護的角度,又為納木措的未來擔憂。這又構成了一組沖突。
記者將這幾個沖突,在報道中濃縮在同一空間里,在現場不斷地推進調查,讓主題在調查中一層層展開,逐步揭示、深入,基本上一氣呵成,非常流暢完整,很好地體現了行進式調查的理念。
行進式調查加強了深度報道的動態性和現場感,使報道連貫性更強,信息更加豐富,節目更有邏輯性和推進感,聽覺上也更加豐滿流暢。
三、多點報道與全媒體呈現
這次報道一個很大的不同,是將全部采訪人員分成四個組,進行多點報道。
這與這次的報道內容有關。中央電臺大型報道《穿越風沙線》中的“風沙線”是線,大型報道《黃河日記》中黃河也是線,所以可以線性推進。這次濕地是“點”,近30個點分布在不同的區域或者說面上,如果連點成線,一個個報道,那就會時間拖得很長,而且容易讓人覺得單調乏味——相近的濕地,特性相近,連在一起,難以區分,所以特點不容易做出來。
而這次采取了東北華北、西北、西南、華中華東四組分別行動的方式,一下子突出了全國的空間感,而且每個組所涉及的報道區域和濕地形態特征鮮明,放在一起形成對照,使各自的特征更加突出。
報道在廣播中的呈現是主要的。中央電臺中國之聲《新聞報摘》每天一篇,廣播特寫,2分鐘,全國所有電臺轉播;一篇《新聞縱橫》,5分鐘的深度調查性報道;上下午各一次現場連線,每次2分鐘左右?!缎侣剤笳泛汀缎侣効v橫》是同一濕地的報道,現場特寫和深度調查,形成一種縱深關系;而這一濕地的兩次連線,則是在前一天的上下午分別出的,構成對第二天《新聞報摘》和《新聞縱橫》的預告。
全媒體呈現,使這次報道的內容得到最大程度利用,影響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放大和傳播。
有音頻,廣播中的稿件,在這里都可以聽到;有視頻,來自濕地現場的視頻報道,你會發現廣播記者做電視報道,也做得很好;有圖片,每個記者都拍攝了大量圖片,不能說很專業,但很有新聞性——都是專業記者,新聞素養和眼光都沒問題;最重要的,還有記者手記,廣播的容量有限,視頻、圖片的表達能力有限——尤其是在敘事和思想表達方面,力有不逮,所以記者手記這種相對自由的文體,就有了裕如的空間,在這里有精彩的故事,有特殊的感受,有敏銳的觀察,還有深入的思考,能夠更為豐富、完整地展示這次報道。
網絡空間的無限性,以及傳播的便利廣泛,使這次報道產生了巨大的放大效應。搜狐、網易、鳳凰、百度、騰訊等商業網站在重要位置進行了轉載,人民網、新華網等中央重點新聞網站也予以了轉載,成倍放大了這次報道的影響力和感染力。與此同時,報道組還借助微博進行傳播,不少影響力較大的官方微博、環保志愿者微博、聽眾微博都對報道進行了二次傳播,形成了微博傳播熱點。
中央電臺民族之聲將節目翻譯成多種少數民族語言進行播出。報道還在《中國廣播》雜志、《中國廣播報》上有刊載,一次投入,多種產出,形成了多重影響力。
構成一次大型報道的成功因素,要有天時地利人和。這次報道覆蓋了這么大片的區域,又有這么多的點處于人跡罕至的高山大漠之中,但整個報道進行得非常順利,這與策劃到位、組織嚴謹、保障有力有關,也與報道組人員全力以赴的敬業精神有關。但報道最終所能達到的高度,還是取決于參與這次報道的各個記者所具備的創新思維、理性高度和成熟的采訪、寫作、把握能力。所以,向他們致敬。
(作者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駐北京記者站)
(本文編輯:劉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