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轉型期的中國給當前的新聞從業者提供了無數鮮活生動的素材和案例,根深蒂固的制度矛盾和突發性事件每天大量地進入新聞世界的同時,也向我們提出了若干新聞學的課題:如何看待轉型期的社會矛盾和種種問題,如何穩妥把握調查報道中的新聞立場和態度,如何才算是冷靜的觀察和專業的手段?本文以大型跨地域報道《中國濕地報告》為例,對相關問題進行了具體的案例分析和宏觀審視。
關鍵詞:調查報道 立場把握 平衡構思
新聞的天性決定了它對于“不好的事”、“沒做好的事”、“即將變壞的事”的集中關注,因此達到警示社會、守望民生之功能。一般的公益報道,尤其是靜態的公益報道不容易引起社會公眾的關切,原因之一即是緊要性不夠,迫切性不夠,利益攸關性不夠,所以往往流于形式,流于聲勢,而無法入腦入心,引起公眾及決策者的重視。
《中國濕地報告》的推出,正逢中國加入《世界濕地公約》20年應該回頭觀望、檢測之時,正逢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而資源、環境問題日益尖銳突出之時。轉型期的中國,如何規避諸多矛盾和風險,如何再往前更進一步,如何實現可持續的、穩定的發展?這一系列的問題和思考也正被帶入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體育甚至是環境、生態等各個領域?!吨袊鴿竦貓蟾妗氛亲プ×诉@樣的關切和熱點。中國濕地的整體保護狀況堪憂,問題多多,《中國濕地報告》正是以這樣的危機感和憂思而得以成行。但憂思并不意味著渲染危機而忽略成績,其初衷在于發現問題、找出問題并一起來共同面對。
《中國濕地報告》的成功即在于將一個靜態的公益關注變成了要緊的新聞題材和新聞行動,并通過不斷的挖掘得出理性的觀察和思考??陀^來講,環境惡化、生態退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它既非當日事件,亦非突發偶然,只是客觀的存在和現象。如何將這一類型的關注轉化為即時的新聞行動和豐富的新聞現場,也是當下新聞媒體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而如何在此類型的調查報道中平衡構思及把握好態度和思路,顯得尤為重要。
一、如何將《中國濕地報告》這樣一個憂思錄式的采訪報道意圖向各級政府機構、研究學者、被采訪對象解釋并取得支持亦是一項艱難的工作,一定要在采訪前做得充分
所謂大局觀,一般的解釋是“形勢很好,問題不少,正在解決,肯定會好”。但如果我們簡單地執行這樣一個立意和思路,四平八穩地敘事、講故事,效果一定不會好,所以要突出問題,突出困難,突出我們的憂思,才能完成我們策劃的本意和初衷,否則我們的報道便與中國濕地旅游無異。但如何將這樣一個突出講危機、講問題的思路一以貫之地呈現在我們的采訪設計、采訪過程和報道架構中也是一個不小的難題。先不說如何保持平衡的報道架構、得當的行文措辭,僅僅是如何設計采訪地點、找到合適的采訪對象、說服對方坦誠地接受采訪已是困難重重。從我們的采訪經驗看,大致總結如下思路。
1.采訪對象的角色類型要全,以保證采訪的視野開闊,態度平衡
無論寧夏、青海抑或新疆,無論是保護好的或者破壞嚴重的地區,我們的采訪對象都盡量覆蓋決策層面的官員、態度相對獨立的學者、不同專業但相關的研究機構、直接見證歷史的基層工作者、利益攸關的企業機構及百姓等,以收集到不同視角、不同的關切和不同的思考方式,從而在更大的一個平臺上完整地呈現問題的各種角度,各個側面。
2.要與被采訪者尤其是官員階層進行有效地溝通,解釋并說明采訪的意圖,一定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誠意和善意,并非為找麻煩而來
這是做好此類采訪的一個必修課,也是繞不過去的一個環節。說服別人并獲得別人的支持是一種能力。《中國濕地報告》既確定以憂思錄的形式進行采訪報道,就要向采訪對象解釋清楚我們為什么要這樣做,是不是只談問題不談成績?
我們的經驗之一是要把整個報道意圖用最簡潔的方式講清楚,即我們為什么要做這個報道?二是要把我們的關切講清楚,我們都關心什么,為什么關心這些事情?三是要把我們與官方展開的合作與誠意講清楚。四是要講清楚我們不單要講成績,更要講問題和矛盾,并表明這是為了一個行業進行呼吁。五是在具體溝通時,我們應盡量避免向官員提工作中的“問題”這樣的詞匯,而要提“困難”、“麻煩”、“讓人頭疼的事”,從而將雙方的關切拉近,甚至是站在同一立場上去面對困境。
在各地的實際采訪中,盡管地域不同,環境不同,角色不同,我們總能收集到采訪對象動情的表白、真實的關切,應該說與事前有意識的溝通和引導有直接關系。
3.要讓對方帶我們去我們最想去的采訪地點,找到最合適的采訪對象
對于《中國濕地報告》這樣的調查報道,如果要追問事件的核心和問題的關鍵,一定要找到利益攸關的當事人、見證者,而不能找旁觀者或游人。一定要尋找關鍵的現場、關鍵的人物、關鍵的態度,盡管不能事事如你所愿,但只要堅持這樣的初衷并一直想辦法,往往會有不錯的效果,你最終得到的,一定是你一直堅持的、始終追求的。
二、如何構思《中國濕地報告》的寫作,有效地將采訪、觀察和思考轉化為有力度、有方向、有見識的作品,需要編輯記者具備綜合平衡能力
如上所說,我們有了好的策劃,有了有效的溝通,也到了關鍵的新聞現場,并采訪到了核心人物,但如何將這些素材化為有震撼力、感染力的作品還需要一個構思和思考的過程。這個過程至關重要,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方法。
1.要1還是要N?——要學會“1+N”的思考方法,從眾多要素中找到關鍵的“1”,并以此觀察事物、思考事物進而設計相應的架構和層次
我們要觀察的每個對象都是復雜的,具備若干種要素,如果我們觀察一番之后,告訴別人說這其中有多少要素內容,實際上等于什么工作也沒有做。思考的魅力在于化繁為簡,化腐朽為神奇,其最終的目的是將事實真相及本質一覽無遺地呈現在公眾面前。我們思考一個對象,構思一個作品,就要借助這種思考方式,主動去尋找1,發現1,然后突出這個1。用通俗的語言講,找到事物的主要矛盾,掌握一針見血的本領。相反,周密無間、面面俱到往往意味著思考的失敗,周密是陷阱,周密是無能,是無法找到事物關鍵部分的表現。
以《中國濕地報告》青海篇為例,影響當地濕地保護的問題多多,如立法,如資金,如過度開墾,過度放牧,表現出來的問題也多種多樣,如沙漠化,如水位下降等等,在如此眾多的元素中,我們最終決定只講一個故事,一個關于生命的故事,一個有關瀕危物種生存現狀的故事,用湟魚、普氏原羚、黑頸鶴這些大眾最關心的生命、表情、煩惱、擔憂來串起整個采訪,所有的現場,所有的人物,所有的行動都是圍繞這個1來展開的。
剛才講的是思考方法,要學會在具體的、生動的、單個的、至關重要的個例中發現整體的問題,由個體思考整體,發現本質與核心,這個過程是一個尋找1、發現1的過程,是一個找到事物關鍵點的過程。那么,從構思層面上講,也要學會將事物分層,首先要將通篇作品做一個二分法。舉例來講,如果經觀察后,發現此事有20種元素,我們要先將其變為1+19,而不是一字排開的20。以《中國濕地報告》的寫作為例,一氣呵成,一以貫之的思路非常重要,如果我們要在這樣一篇只有5分鐘的作品中又講成績,又講問題,又講對策,又講前景,最終會造成布局的混亂,前面講成績,后面講問題,最后找補回來說正在努力前景可期,這樣的架構雖是面面俱到,但給人的感覺往往是亂哄哄一團,不知所云。
發現問題是一種能力,同樣,把問題講清楚更是一種能力?!吨袊鴿竦貓蟾妗返某踔跃褪且v問題,突出憂患意識,所以,我們的體例必須是一個憂思錄的體例,通篇講的都是問題,但這個問題要講得入情入理,讓人心服口服——通篇講危機但讓人覺得講得對、講得有水平,要從這個思路去構思作品才有可能成為好的作品。如何通篇都講問題,但不讓人覺得以偏概全,不讓人覺得以點帶面,不讓人覺得蠻不講理,這才見功力。
有一本美國人寫的書叫《批評官員的尺度》,談到如果批評不自由,則贊美也無意義。我以另外一個案例來說明一下。大家都知道寫《詠鵝》的“初唐四杰”之一駱賓王,他七歲寫了《詠鵝》,一舉成名,但終生潦倒,直到53歲幫徐敬業寫了《討武檄文》才名垂青史。徐敬業要造反,駱賓王幫忙寫文章,武則天看到“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時笑了,看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時,武則天連連稱贊,回頭問宰相,這是誰人所寫?這樣的人怎么能不為我所用?當然,想做到這樣的境界很難,不光要求駱賓王有本事,還要武則天有風度。但無論如何,讓對手都認同你的觀點,甚至向你致敬是一種能力。
具體來講,《中國濕地報告》西北行的幾篇報道大致都是以史詩性的架構結合具體的新聞案例,以開放性、行進式的方式來展開的,通篇講的都是問題和危機,但總體而言并不以傷人為目的,痛陳危機背后的善意大家都能感受得到。
2.3/4還是1/4?——寫作要秉承“冰山理論”,不要總想著一下子把所有的話說盡,一下子把所有的道理講明白
海明威說,冰山之所以雄偉壯觀,在于它的3/4隱沒于海面之下,那浮在海平面上的只是1/4而已。我們在構思作品或寫作時,有時候需要這樣的平衡,即使有時我們看見了、知道了很多,也不一定一下全講出來,很多時候點到即止,留有余地,可能更令人感到意味深長。我們在進行新聞寫作的時候,也要學會把握這樣的原則,你是選擇把1/4呈現出來還是把3/4呈現出來,是一種不同的創作方式和境界。
3.是白描更難,還是想像更難
白描為什么最難?以美術繪畫的專業角度來解釋或許更直觀,更方便讓人理解。線條的運用是基本功,是所有表現力的基礎,不管是油畫,是野獸派還是立體派,它的生命力一定是線條。
對新聞寫作來講,亦是如此。在寫作中要盡量少用形容詞,多用動詞,少用排比,多用短句。以新聞寫作起家而最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海明威極力倡導言簡意賅的電報式語言,他最中意的文學作品是,敘事要用電報體,對白要用冰山體。
其實,電報體和冰山體最難,最見功力:三言兩語,呈現事實,三言兩語,表明態度,卻并不過多糾纏,這是寫作的魅力、講故事的魅力。
相比較而言,想像的語言更容易一些,寫模棱兩可的東西更容易一些,大家在描述自己的情緒時,總能找到一些這樣那樣的詞匯,也沒有準確不準確之分,而客觀描述一個場面、一個動作、一個事情的多線索、多層次的進展就需要更高一級的觀察力和表現力。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4.一直往前沖,還是尋求退后一步的視線
對于寫作而言,哪怕是新聞寫作,找到退后一步的視線非常必要。退后一步的視線有兩個層面的意義:一是要將作者隱藏起來,將作者個人的、情緒的、或者純粹是由于視野或氣質性的偏見隱藏起來,不讓這些東西成為敘述的主體非常重要——我們的作品基本屬性是公共的,最終要面對公眾。如果作者個人總要沖在最前面,凡事都要展示個人的思考,最終會傷害到作品的公共屬性,這要求作者必須有自知之明的克制態度。
退后一步的視線是第二個層面的意義,正如歷史學家黃仁宇所說,要有一個大歷史的研究方法。什么是大歷史的方法?黃仁宇舉了一個例子,比如我們想要了解中國的現代資本主義或近現代發展的所有糾結和矛盾,如果從眼前找不到思路,不如我們一直往后退,一直往后退,或許這個問題從明代中國的稅收制度考察起來更為有說服力。事實上,黃仁宇也是這么做的。以我們的生活常識來講,想要看清一個物體,一定要離得近一些,再近一些,但如果想了解它的全部,或許還需要退后一步的視線,往后退,視線才更寬廣;往后退,才能給這個物體本身作一個更準確的定位。
我們構思的《中國濕地報告》大多是以史詩性的架構加上具體案例的描述,二者結合,時而鉆進去說明問題和癥結,時而跳出來明確坐標和視野,最終形成整個作品的重點和方向。
5.我們的專業是呈現人的表情、生命、生活和命運,還是研究數據和模塊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專業問題。以我們的信息傳播專業而言,此次濕地行的目標并非是想得出一個專業的濕地報告,所有數據都準確,所有問題都是專業化的,以為這樣才能讓人心服口服,讓人肅然起敬。我認為這是一個誤區。我們的專業是采集信息、采集態度,是呈現具體的生命和生活,數據和基本面的描述一定不能有誤,但從方法論上,我們的路徑完全不同。
濕地專家寫濕地報告要有專業的方法,占有專業的數據,得出專業的結論,提出專業的建議,但我們新聞寫作的本質是大眾傳播,其核心的要素與戲劇是相通的,要故事化、人物化、表情化,新聞的根本說到底是人,是人的生命、生活、命運,我們要記錄的是社會的進步與成長。所以,我們的濕地報告,不是以數據和模塊為中心,而是要拿人來做文章,記錄人的擔憂和喜悅,追問人的關切和焦慮,如果能抓住這個根本,無論是我們的構思,還是態度把握都會找到一個更準確的方向。
(作者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
(本文編輯:呂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