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在會議報道中使用連線報道方式的優勢,即能提高新聞的時效,直觀、生動地再現會議情景等;闡述了會議連線報道的難度及做好連線報道的要點,即要圍繞會議的主旨、受眾的關切、會議的細節找新聞等。
關鍵詞:會議 連線報道 價值 細節
在浩如煙海的新聞報道中,會議報道占有不小的比重。但在實際生活中,提起會議報道,人們常常與程式化、說教味、時效差聯系在一起。對會議報道褒揚者少,抱怨者多。連線報道為改革會議報道形式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一、會議新聞可以進行連線報道
這幾年,連線報道頻頻出現在廣播、電視媒體中,但對連線報道規律性的認識還有許多分歧。有人說:“并非所有的新聞題材都適用于連線采訪報道,如一般性的會議新聞,一些工作部門的日常動態消息等,就不宜采用連線報道。”①也有人提出相反的看法:“連線報道也可應用于會議新聞。會議新聞往往會顯得枯燥,這就要求記者不能拿著會議素材稿干巴巴地照念,而要在連線的過程中,穿插會場上發生的一些趣事或是細節,以及記者在現場的所觀所感,并盡量采用口語化的語言來表述,使會議新聞鮮活生動起來,也使得廣播新聞更加富有層次感。”②
筆者認為,會議新聞完全可以進行連線報道。
連線報道指廣播電視記者在新聞發生地用電話接通直播室,直接向受眾報道新聞的一種形態。也就是說,新聞現場有沒有記者至關重要。與其他新聞采訪相比,采訪會議新聞的記者是有保障的。因為中國主要媒體歷來重視會議的報道,重大會議都有分口記者專門到會采訪。這就為會議的連線報道提供了有利條件。
會議連線報道如何進行要符合輿論環境的要求。長期以來,國內的會議新聞,尤其是有領導人參加的會議新聞,要三級審稿,層層把關,不容有錯。這種情況下,記者以及媒體都不敢冒險進行會議連線報道。直到2003年3月,中央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改進會議和領導同志活動新聞報道的意見》后,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變。會議報道的改革不斷推進,各類短小精悍會議報道令人耳目一新。2008年3月1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勝利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中外記者見面會上明確提出“要使政府的工作在陽光下運行”。由此,許多會議內容和細節的公開順理成章,對會議進行連線報道正當其時。
從近幾年的新聞實踐來看,不僅一般的座談會、發布會、經驗交流會等可以進行連線報道,就是政治性很強的時政會議也可以進行連線報道。全國兩會期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大量采用連線報道的形式,及時傳播會議最新進展,深受全國人民的歡迎。
二、連線報道有效提升了會議報道的時效性和可聽性
首先,會議新聞的連線報道可以大大提高新聞的時效。連線報道強調的是新聞與事件發生的同步性。與文字報道相比,省去了寫稿、發送、編輯的過程,節約了時間;與錄音報道相比,省去了錄音、剪輯、合成的過程,也大大節省了時間。正如暨南大學教授申啟武所言:“廣播傳輸技術與現代通訊技術的合理對接創造了連線報道這一新的節目形態。連線報道進一步強化了廣播媒體快捷性的傳播優勢,將廣播新聞的時效性推向了極致,為廣播媒體所普遍采用。”③以2010年6月29日安徽電臺新聞綜合廣播《午間新聞廣場》節目中的一條會議連線報道為例。
主持人:今天上午,省教育考試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今年我省高考各批次最低錄取控制線,下面我們連線我臺在會議現場采訪的記者陳晨,來了解一下詳細情況。陳晨,你好!
記者:你好!主持人。是這樣的:一本文史類是573分、理工類562分,二本文史類534分、理工類507分,三本文史類516分、理工類477分。另外高職專科文史類320分、理工類260分。大家從這個分類可以看出來,今年文史類控制分數線還是比較高的,這是由考生整體成績決定的。據考試院專家分析,今年文史類考題相對簡單點,而理工類相對來說要難一些。
高考分數線是社會關注的熱點,通過連線報道第一時間告訴聽眾,很受聽眾歡迎。
其次,會議連線報道可以直觀、生動地再現會議情景。
長期以來,會議新聞的報道有著固定的模式,被人們冠名為“會議體”:開頭總是“何時何地開何會,誰主持,誰講話”,接著是“某人說,某人又說,某人指出,某人強調”;或者“會議認為,會議指出,會議要求,會議強調”等等,最后是“會議還如何如何”等。這樣的報道效果可想而知。
連線報道就不一樣了。連線的記者身在新聞現場,記者現場觀察、現場報道。現場的布置、變化必然會在連線中體現出來,現場的音響也必然會在連線中播放,記者的感情也會隨著現場的情況有所流露。比如:2006年7月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0屆大會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召開。河南省安陽電臺特派記者楊林,在現場連線報道了安陽殷墟申遺成功的全過程。我們來看其中的一個片段:④
聽眾朋友,現在大會的主席正在詢問各位代表的看法。
【現場音揚起、鼓掌、歡呼聲,漸隱
21個成員國給出了21票!殷墟成功了!
【掌聲
會場上響起了一片熱烈的掌聲。現在大會主席提請中國代表發言,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袁祖亮拿起了話筒。
袁祖亮:謝謝主席!非常高興世界遺產委員會把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翻譯聲,漸隱
國際博物館協會主席從主席臺上走下來,和中國代表團的成員一一握手表示祝賀。稍后我們將采訪中國代表團的與會代表,我暫時先報到這兒,等會兒再跟大家作具體情況介紹。
應當說,這個連線,將遠在萬里之外正在發生的會議新聞介紹給聽眾,將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瞬間呈現給聽眾。
第三,會議的連線報道顯得更親近。
與傳統的用第三人稱所作的會議報道不同,會議連線報道是由記者以第一人稱的身份來報道的,減少了中間環節,拉近了受眾與會議的距離。同時,連線報道由主持人與記者共同完成,一問一答都是口語,靈活多變,增加了會議報道的親近感,增強了會議新聞的傳播效果。
三、會議連線報道的關鍵在于找出最有價值的新聞
會議連線報道絕不是會議結束以后千篇一律的“會議體”的口語播報,而是在會議進行中對會議動態與重要信息進行現場報道。這就對報道的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在會議上快速發現有價值的新聞。
我們常說,會議是新聞的富礦。會議上,各路精英匯聚,各種觀點碰撞,各種經驗集中,各種建議、措施呈現。舊聞新說,魚龍混雜,關鍵就看記者能不能發現新聞。
首先要圍繞會議的主旨找新聞。從理論上講,改進會議報道,首先必須了解會議的新聞價值。程式化的會議動態與有價值的會議新聞并不是一回事。前者的著眼點是會議,體現的是會議舉辦者的主觀意圖;后者的著眼點是新聞,報道重心是會議透露的新鮮信息。這個區別告訴我們:受眾反感的其實是枯燥的程式化的會議報道,而不是鮮活的有價值的會議新聞。所以,會議連線報道要增加會議新聞的“含金量”,使其成為真正的新聞。以安徽電臺新聞綜合廣播的一則會議連線報道為例。⑤
主持人:安徽臺記者錢瑤今天上午從省政府第11次常務會議上了解到,上半年我省總體發展形勢超出預期,好于全國。我們現在就來連線錢瑤,了解一下詳細內容。
記者:你好!主持人。今年以來,我省經濟持續回暖向好,呈現出速度加快、結構優化、效益回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具體來說……
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的問題很多,但當時是七月初,全國都在“穩物價、保民生、調結構”,“我省的經濟發展情況到底如何”是很多人關心的話題,連線抓住這點作報道,可以說抓到了點子上。
其次,要圍繞受眾的關切找新聞。有些會議盡管是召集干部參加的,但是會議內容政策性很強,這些政策是要讓群眾知道后齊心協力去執行的,有的更是群眾普遍關心的議題。這就要求我們在報道時,處處為群眾著想,一定要把政策條文用群眾樂于接受的表達方式,明確清晰地表達出來,對那些能夠撥動群眾心弦、適合公開的內容,完全可以摘取出來加以報道。
還有就是要圍繞會議的細節找新聞。不同的會議參加的人員也不同,可以圍繞參加的人員找新聞。這幾年出現的“領導在會議上發脾氣”、“效能會上有人睡大覺”等新聞也別具一格,深受受眾的歡迎。當然,這類報道要善加把握,注意導向。
四、會議連線報道比事件連線報道難度更大
會議連線報道與以往程序性的會議報道最大的不同是,程序性的會議報道都是會議結束后完成的,而會議連線報道是在會議進行過程中完成的。這不僅僅是報道時間的提前,還是報道內容和報道形式的大變革,對報道的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會議上快速發現有價值的新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會議新聞與事件性新聞不同。事件性新聞是動態的、顯形的,人們可以看到;而會議新聞主要是靜態的、隱形的,要通過分析比較才能發現。比如,前面提到的“安徽臺記者錢瑤今天上午從省政府第11次常務會議上了解到:上半年我省總體發展形勢超出預期,好于全國。”這里“超出預期”、“好于全國”都要通過比較才能發現。這就要求記者提前做好功課,會議開始前記者要搜集與會議議題有關的背景情況,了解會議議題。然后結合會議上的最新情況,找出最有價值的會議新聞。
會議連線報道還受現場環境的限制,需要記者臨場把握。一般來說,會議進行過程中,是不允許記者出聲的。所以,會議連線報道大多選擇在會議開始前或會議散會后的短暫時間里抓緊完成,有經驗的記者也有選擇在會議進行的過程中,與會場保持一定的距離進行連線報道。這樣,既不影響會議的進行,又采錄了現場音響,增強會議報道的真實感。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廣播)
(本文編輯:寧黎黎)
注 釋
① 沈汝浩 石慶偉《連線報道讓廣播更好聽》,載《新聞窗》,2008年第2期。
②呂春璐《連線報道:廣播新聞新亮點》,載《新聞記者》,2010年第7期。
③申啟武《廣播生態與節目創新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88頁。
④河南安陽廣播電臺《歷史的見證》,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編,《中國廣播影視大獎廣播電視節目獎獲獎作品集(2005~2006)廣播卷》,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第112~113頁。
⑤安徽新聞綜合廣播《午間新聞廣場》,2010年7月30日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