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些西方敵對勢力的新聞機構,常以叵測之心顛倒黑白地報道我國民族地區出現的非常態新聞事件,以期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我們民族地區的記者,近年來在報道一些當地新聞事件時,常常缺乏審慎地就事論事,使一些不經意的報道內容成為西方敵對勢力攻擊我國政體和民族團結的口實。本文從做好民族地區新聞報道的角度,對民族地區新聞記者如何樹立全局性思維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民族地區 記者 全局性思維
2008年西藏拉薩市發生“3·14”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以及2009年新疆烏魯木齊市發生“7·5”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后,少數西方敵對勢力的新聞機構,動用輿論工具,不惜版面和時間對這些非常態新聞事件進行所謂“客觀真實”的集中報道。他們混淆黑白、造謠中傷、甚至憑空捏造的報道,惡毒攻擊我國政體和民族團結,以期達到渾水摸魚、不可告人的目的。
與西方敵對勢力別有用心的集中報道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我們民族地區的一些新聞媒體卻以常態化的報道形式應對這些非常態的新聞事件,對所報道的新聞事件疏于把關,常常在不經意之間,使我們的輿論主動權、話語權受到損害。這些問題的出現與我們民族地區記者缺乏全局性思維意識有著直接的關聯。因此,加強和樹立民族地區記者的全局性思維已迫在眉睫。同時,這也是新形勢下搞好民族地區對外宣傳報道的一個迫切要求。
何謂全局性思維?簡言之,就是站在國家安全、地區穩定、民族團結和反對民族分裂的基點,站在全局性的高度,以維護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為己任,采寫報道新聞時所運用的全面、客觀、公正和實事求是的思維。
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是,涉及民族地區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元素的各類新聞報道不是一個簡單的、僅僅屬于一個地區范疇的新聞符號,它直接涉及到國家安全、地區穩定、民族團結和社會進步,直接反映出我國各民族之間團結、友愛、互助、共同繁榮和發展的現實狀況。同時,由于我國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以及各少數民族在文化、歷史、宗教、風俗習慣上的特殊差異,全面、客觀、公正的新聞報道,對保持新時期和諧、穩定、團結的民族關系,對促進我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交融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那么,如何提高民族地區記者的全局性思維意識,使他們掌握好全面、客觀、公正報道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技巧呢?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學會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民族觀分析判斷新聞事實,認真研讀黨和政府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以及關于民族地區、民族自治的法律法規,把握好正確的新聞輿論口徑
這些要求具有較強的政治意義。這正是民族地區記者與其他地方記者最明顯的區別。這種要求使民族地區記者可以比較全面地了解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實施狀況,從而在新聞宣傳中以全局性的思維做好報道的策劃和編排,把握好正確的新聞輿論口徑,避免出現報道偏差和導向性錯誤。
在民族地區采訪報道,一定要注意防止兩種傾向。一種是忽視對民族地區民族理論、政策和法規的學習和掌握,不按照民族地區的實際,一味地以“新聞改革”為由,放松對民族地區新聞報道的宏觀把握。另一種是不認真研讀分析民族地區的發展形勢,在新聞報道中故步自封、畏首畏尾、不敢創新。這兩種傾向都會直接影響到報道的客觀真實性和輿論引導力。
筆者和同事曾經采訪過一個民族地區基層政府部門抗訴上級部門行政復議的新聞事件。可以說,這是個改革開放后出現的新鮮事,也是民族地區法制建設進程中的典型案例,我們有責任做好報道。但由于報道對象是一個長期生活在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回族農民,而且他所在地區又是一個貧困落后地區,稍有不當,就會產生節外生枝的后果。經過一番分析后我們認為,這個報道必須嚴格遵守法律和民族政策,不能因為這是個新事物就在報道上“標新立異”。我們決定:通過跟蹤法律程序的執行進行報道,同時注意讓被報道雙方的話語權始終處于平等位置,體現法律的公平和民族的平等。最終,該報道不僅促進了遺留問題的順利解決,還給聽眾上了一堂生動的普法課。這篇稿件也獲得了省部級好新聞一等獎。這個事例說明,對民族地區每一個新聞事件的報道,不論它敏感程度大還是小,都要以維護民族團結和地區穩定、遵守法律法規的全局性思維去處理。這樣,我們的報道才能客觀理性、引導有力。
學會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民族觀來分析判斷新聞事實,不僅要學會分析判斷問題,同時要學會運用恰如其分的新聞報道手法展現社會的進步。在新聞報道中,正確看待和處理民族地區與經濟發達地區的現實差距和認識差異,并把這些差距和差異放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放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認真研究、客觀分析,把握好報道分寸,才能在比較中看出不同,在對事件的靜態報道中展現社會的進步。例如,新疆人民廣播電臺交通廣播曾有篇獲獎作品《新疆的毛驢車貼上了反光膜》,報道的是新疆少數民族群眾農業生產和道路運輸常用的傳統毛驢車,由于夜間行駛時沒有明顯的標志,常在公路上釀成交通事故。為此,自治區交管部門為毛驢車貼上了反光膜,讓夜間機動車駕駛員容易發現,保障毛驢車的出行安全。這在高速路幾乎路人皆知,在經濟發達地區似乎不足為道,但在偏遠的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卻反映出農業生產和道路運輸不斷增加帶來的變化,不僅是一條好新聞,而且其做法在民族地區還有一定推廣價值。同樣,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駐新疆記者站的報道《新疆為牛羊“定編定崗”》也很有民族地區特點。為了保護草場和生態,新疆一些地方開始控制牛羊飼養數量。一個形象的“定編定崗”,在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時,也讓經濟發達地區聽眾理解了蘊含其中的保護生態和保持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現實意義。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著人們對新聞事件的透視能力,主觀認識與處理方法也不盡相同。這樣視角獨特反映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變化的報道,既給外界打開了一扇了解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窗口,又巧妙引導了輿論,起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二、正確看待民族地區發展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堅持以正面報道為主和不炒作的報道方針
由于歷史的原因,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因此,在報道民族地區新聞和突發性事件時,記者一定要在尊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客觀分析、審慎對待,從有利于地區穩定、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的大局出發,以正面報道為主,并適度控制報道的規模和節奏,為民族地區各項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營造一個良好向上的輿論氛圍。如果一味地用發達地區的視角來看待民族地區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生搬硬套、一意孤行地進行有傾向性的片面報道,不僅有失公平、公正,有悖于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客觀要求,同時也不利于化解民族地區的矛盾,甚至還會激化矛盾引起風波,給當地社會乃至國家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和損失。
曾經有一家新聞媒體的記者在寧夏中部地區采訪一名基層群眾多年上訪無果的事件。因為該事件已由當地政府部門處理并形成了處理結論,再加上當時該地區正處在相關社會矛盾積聚的特殊時期,很不適宜做揭露問題式的報道。然而,這家媒體卻忽略了當地的客觀實際,不僅連續集中報道,甚至還一度偏離了報道的整體方向,把一些細枝末節當成了報道的重點,嚴重損害了這一民族地區改革發展的良好形象。這樣的報道,也使媒體自身的形象受到很大影響,值得新聞媒體深刻反思。這個事例也說明,維護民族地區的穩定團結,是所有新聞媒體義不容辭、不可推卸的責任,沒有這種全局性的思維,新聞報道就很有可能給民族地區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三、以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振奮民族精神、弘揚社會正氣為己任,努力實現新聞傳播效果、政治效應和社會效應的統一
民族地區記者在報道當地各類新聞時,要以全局性思維牢牢把握黨的民族政策這個根本,對有利于民族團結的新聞一定要報道,而且要報道好,對不利于民族團結和社會進步的事,堅決不報道;有些問題可以通過其他渠道及時向上反映,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新聞報道從來不是單純的傳播行為,每一篇報道都包含著作者及媒體機構的價值取向,也因此產生不同的傳播效果、政治效應和社會效應。在注重民族地區新聞傳播效果的同時,要兼顧政治效應和社會效應的統一,這是民族地區的發展現狀決定的。例如,經濟并不發達的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民族團結工作一直做得有聲有色、聲名遠播,堪稱我國民族團結、和諧發展的典范。仔細探究不難發現,這不僅源于寧夏回族自治區歷屆黨委、政府領導高度重視民族團結工作,并將各項政策落實到具體行動上,也得益于社會各界協力同心,共同維護各民族團結友愛、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在推進各民族和睦相處的進程中,新聞媒體對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報道更是不遺余力,就連幼兒園開設民族團結教育課這樣的“小新聞”也不放過。全社會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使當地回漢各族人民形成了一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友好團結的民族大家庭。
四、認真把握民族地區新聞采編的每一個細節,嚴防報道“節外生枝”
每一個民族都有其鮮明的、無法替代的民族個性。也正是這些千姿百態的民族個性,豐富了我國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深刻內涵。各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階段不同,民族個性、文化習俗各異。因此,要處理好民族地區新聞報道,特別是熱點新聞的報道,在采訪的每一個細枝末節都要認真仔細。這是新聞報道的客觀要求所決定的。新聞必須要用事實說話,而新聞事實是由一個個細節所組成。細節的生動、客觀、真實與否,決定了新聞價值和新聞的真實性、可信度和傳播效果。民族地區記者更應當學會用細節說話的技巧,否則,很難出現理想的報道效果。
一次,筆者在西部一民族地區采訪生態移民搬遷時,采訪了一位只會講當地民族語言的76歲老母親。由于語言不通,我們專門請來一個現場翻譯。采訪中,忽然聽到翻譯說“政府強迫我們搬遷”。筆者立即停下來,與采訪對象和現場翻譯進行了詳細溝通,直到弄清楚這是翻譯的口誤后,才繼續采訪。筆者在民族地區工作多年,深知每一次生態移民搬遷都以國家有關部門給被搬遷者較大的利益保障、相應的經濟補償和必要的安置為前提。雖說搬遷中會出現各種問題和困難,但本質上都必須保障群眾的利益,決不允許有任何違規行為。
生態移民搬遷本是利國利民、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的好事,這樣的新聞也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中的熱點新聞。而對采訪中出現的翻譯口誤,如果疏忽大意,就可能節外生枝。這個例子也說明,在采訪熱點新聞時,記者一定要時刻樹立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對所報道的新聞主體、內容要有一個清醒的、客觀的、詳細的分析把握。如果一味割裂開民族地區的歷史沿革和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又不注重把握新聞細節元素,所報道的內容就有可能淪為西方敵對勢力攻擊我國民族政策、國家政體的“把柄”。
五、深入了解民族地區生產、生活現實狀況,認真把握相關民族文化、區域特點,避免出現常識性錯誤和主觀臆造現象
凡是在民族地區工作和生活過的人都有這樣的切身感受:每一個民族的生產方式、語言文化、建筑服飾、飲食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都具有自身鮮明的特點和不可替代性。這些民族文化、區域特點所組成的個性化符號也正是一個民族薪火相傳、前進發展的內在動力。因此,要想做好民族地區的新聞報道,記者就一定要全面了解相關民族的歷史和現實,了解民族文化和地域特點,認真核實所報道的新聞事實的準確性,避免出現以偏概全等主觀臆斷性錯誤。值得一提的是,民族地區特別忌諱那些浮皮潦草、華而不實的新聞采訪活動,稍有不慎就會引起民族地區群眾的不滿,嚴重者還會激化地區社會矛盾。因此,民族地區記者特別要注意徹底摒棄獵奇的心態,對民族地區的風情、傳說要秉持一種嚴肅、審慎的態度,決不可將一些損害民族感情、民族尊嚴和民族利益的道聽途說當做“新聞點”炒作,甚至妄加解讀和評說。這是民族地區記者在新聞報道中的“高壓線”,絲毫碰不得。
六、對民族地區和民族群眾充滿感情,才能深入一線完成各項新聞報道任務,成為一個合格的民族地區新聞工作者
民族地區記者所承擔的新聞報道任務,與經濟發達地區新聞工作者的最大差別在于,民族地區記者首先要責無旁貸地肩負起維護民族地區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的特殊歷史重任。這是因為民族地區的長治久安是確保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福祉,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跨入世界強國之林的唯一選擇,也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關注、時刻關心的工作重點。沒有穩定,就沒有發展,就沒有民族地區的團結和社會進步。因此,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在民族地區更能體現出一個新聞記者的政治素質。它需要民族地區記者時刻具有政治敏銳性,繃緊反分裂斗爭這根弦。
同樣,由于民族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相對偏遠,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這也決定了民族地區記者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有著較大的差別。在這里,暴風雪、沙塵暴、泥石流等災害性天氣都是記者采訪中經常遇到的自然災害。由于交通不便、道路曲折、地形復雜、信息不通等原因,民族地區記者遭遇人身安全威脅的幾率較高。這些客觀因素都決定了民族地區記者的付出和艱苦程度要遠遠大于經濟發達地區的新聞工作者。如果沒有對新聞職業的高度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精神,在民族地區不僅當不了好記者,甚至無法長期立足。因此,時時刻刻做好吃苦準備,分分秒秒勇于承擔風險,是民族地區記者責無旁貸的選擇。
另外,民族地區記者還要苦練新聞采寫基本功之外的另一項“功夫”,那就是努力學會和掌握所在少數民族地區民族群眾使用的語言和文字,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長期積累的地方語言習慣,不能通曉民族地區的文字和風俗,民族地區記者將很難與采訪對象深入溝通交流,也很難準確表達出民族地區干部群眾的呼聲和愿景,更談不上圓滿完成采訪任務。
提倡民族地區記者的全局性思維,需要持之以恒的不斷培養。造就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既懂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又對少數民族地區群眾充滿感情,兢兢業業高度負責的新聞工作者隊伍,是搞好民族地區新聞報道的前提條件,也是從機制上確保民族地區記者能夠樹立全局性思維意識的根本所在。民族地區新聞報道的安全直接關乎國家和民族的大局和利益,需要全社會高度關注。毛澤東主席曾《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中闡述:“少數民族在政治上很大地幫助了漢族,他們加入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就是在政治上幫助了漢族。少數民族和漢族團結在一起了,全國人民都高興。所以,少數民族在政治上、經濟上、國防上,都對整個國家、整個中華民族有很大的幫助。那種以為只有漢族幫助了少數民族,少數民族沒有幫助漢族,以及那種幫助了一點少數民族,就自以為了不起的觀點,都是錯誤的”。①
謹以此作結。
(作者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駐寧夏記者站)
(本文編輯:劉園丁)
注 釋
①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4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