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行風熱線類廣播節目對于推動地方治理、創新社會管理有重要意義。目前這類節目還存在節目功能有待深化、參與主體比較單一、形式有待創新等問題。今后應注意從解決群眾投訴的具體、個別問題向督促有關部門以點帶面、解決同類共性問題轉變,從解決表層問題向解決深層次問題推進。在節目議程設置上要找到公眾議程、政府議程和媒體議程的契合點,實現雙向服務。建立健全單位上線參與、問題督辦、考核獎懲等制度機制,同時加強媒體聯動,擴大公眾參與度。
關鍵詞:行風熱線 公眾參與 媒體監督
行風熱線類廣播節目作為政府和公眾溝通的一個重要平臺,為實現政府和公眾的零距離交流提供了一個有效渠道,對推動地方治理、創新社會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如何更好地發揮節目作用,加強我國政府與公眾溝通交流、開展輿論監督、推動地方治理的媒體平臺建設,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當前行風熱線類廣播節目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很多行風熱線類廣播節目在得到社會廣泛贊譽的同時,也面臨著新形勢下繼續深化和提升的壓力,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
(一)節目功能有待深化和拓展
隨著社會形勢和受眾需求的變化,如何找準節目定位,提高節目影響力,成為行風熱線類廣播節目面臨的挑戰和問題。目前很多節目內容針對性不強或過于瑣碎,一些節目側重個案,只解決個別的或者簡單、表面的問題,一些具有典型性、深層次、社會性的問題鮮有觸及。
(二)節目參與主體比較單一
受到固定傳播渠道和播出時間的影響,受眾面難以拓寬,是很多行風類廣播節目普遍面臨的問題。節目在線參與者主要為需要求助以及面臨生活困境的普通群眾或弱勢群體。有些人雖然對節目感興趣,但是因為時間和收聽渠道限制,無法收聽和參與節目。還存在很多市民對節目不了解、未收聽、未參與的情況,公眾參與度有待提升。
(三)節目形式有待創新
各地行風類節目基本上都是主持人、上線單位和群眾三者互動的參與框架,節目形式大同小異。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形勢的發展,人們對節目的新鮮感有所降低,甚至對一問一答等固定模式產生厭倦感。在受眾對節目的期望值越來越高的情況下,節目的播出形式需要不斷創新。
(四)相關制度需要完善
部分參與單位的態度有待改善,一些上線嘉賓敷衍塞責,回答問題質量不高,或是當場答復令人滿意,但實際解決效果則相去甚遠。因此,相關制度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否則節目效果就會受到影響,節目的可持續性也會缺乏制度保障。
(五)媒體聯動需要進一步深化
目前,很多行風熱線類節目都實現了廣播、電視、報紙、網站等多媒體配合、聯動的機制。但一些廣播行風熱線類節目還只是與新聞網站合作,在媒體聯動方面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應該進一步發揮多種媒體的合力作用。
二、對節目深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深化節目內容,完善節目功能
行風熱線類廣播節目反映出來的一個突出現象就是:一些在基層長時期難以解決的具體問題,經過在線領導的一句話就可以立即解決。這雖然表現了領導對群眾的關心和愛護,緩解了黨群、干群矛盾,但也反映出一些政府部門不作為、行政效率低下以及政府治理中人治色彩依然較為濃重,執政理念和工作方式落后等深層次問題。因此,節目不能就事論事,而應有整體意識、大局意識。節目的功能應進一步著眼于如何從解決群眾投訴的具體、個別問題向以點帶面,從小到大,由淺入深,督促有關部門制訂相關措施,解決同類共性問題轉變,將解決群眾日常生活問題同真正轉變政府工作作風、促進依法行政結合起來,推動政府管理從人治向法治轉化,從解決表面問題向解決深層次問題推進,消除“問題只有通過單位一把手批示才能解決”、“群眾不投訴問題就不解決”的不正常現象。
除了發揮對政府部門的監督作用之外,行風熱線類節目還應加強參政議政的功能,為群眾向黨和政府建言獻策提供渠道,進一步推動政府科學和民主決策。節目組也可以通過定期印制和上報節目內參或簡報等形式,對節目中群眾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進行統計整理和綜合分析,為政府有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
(二)優化議程設置,提高節目吸引力
在節目議程設置上要兼顧上下兩頭,實現雙向服務。“所謂議程設置,即新聞傳媒經過精心策劃,突出報道某些包含深意的事實、事件或問題,使之成為公眾議論的焦點,并形成媒介所預期的社會輿論或社會情緒。”①節目議程設置要選好群眾利益和政府工作的結合點,充分發揮媒體為人民服務、政策宣傳和輿論引導等作用。
首先,節目的議程設置要貼近群眾,緊密聯系群眾需求。要善于圍繞社會熱點、焦點、亮點問題,把群眾的日常生活事務與社會熱點問題結合起來,注重個案的典型性和社會意義,在更大范圍內推動解決關乎廣大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提高節目的服務性。
其次,節目選題要立足大局,圍繞中心,服務政府。節目選題要把黨和政府中心工作與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讓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工作部署和工作意圖及時傳達到最基層的廣大群眾中。
為此,在節目制作前期,可以通過熱線電話、網站等方式進行節目主題和問題征集,了解公眾對上線單位和節目主題的意見建議。同時,經常與糾風辦以及其他政府部門溝通,深入調查了解百姓和政府部門的共同需求,并征求專家學者的意見,找到公眾議程、政府議程、媒體議程的契合點,增強媒體、公眾和政府議程的有效互動,實現共贏。
(三)建立和完善節目運行機制,增強節目實效性
進一步建立健全節目的運行機制,完善節目制作的相關制度,細化工作流程,為節目運行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1.詳細制訂節目制作流程。從問題征集、確定上線單位、發布節目預告、記者前期采訪、網絡即時互動、現場錄制播出、多種媒體聯動、后期跟蹤和滿意度調查等各個環節作出明確規定,形成規范穩定的節目制作模式,方便公眾知曉、參與、評價和監督節目。
2.加強記者深度報道。節目組記者在直播前對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件提前采訪,將采訪內容在節目中播出。對具有普遍性或者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采訪,對問題解決不到位的,進行跟蹤報道。記者通過調查和深度報道,對民眾關心的問題進行分析和闡釋,讓節目更具思想性和沖擊力。
3.建立節目反饋欄目。如在節目中設置反饋欄目或反饋專版,通報群眾提出問題的整改情況,在反饋節目中,也可安排相關部門的領導再次上線,親自報告問題調查和處理情況。除了聽取單位回復,節目組還可以邀請一些反映熱點問題的聽眾做客節目或通過電話連線采訪問題落實情況。
4.成立熱心聽眾俱樂部。鼓勵熱心聽眾擔任問題監督員,積極發現問題,對結果進行監督。還可以在節目播出后對節目內容、形式、效果等作出評價,提出意見和建議,不斷提升節目質量。
(四)建立政府糾風長效機制,保障節目持續性
要保持行風類節目的持續性發展和旺盛的生命力,離不開完善的機制和制度保障。
1.制訂單位上線參與機制。以紀委、糾風辦等部門聯合發文,統一部署,建立完備的部門上線工作流程。建立單位或部門主要領導上線制度,明確單位一把手為第一責任人,要求上線單位主要領導帶頭上線,認真落實首問責任制。
2.健全問題督辦機制。設立問題協調制度,建立限時辦理、回訪監督、結果通報等制度。
3.健全考核獎懲機制。建立完備的群眾滿意度評價系統,對各單位參與節目情況、問題解決和整改落實情況定期檢查評比。紀檢部門邀請社會各界代表擔任評論員,對上線單位“一把手”上線率、現場表現、群眾投訴和反映問題的辦結率、群眾滿意率等進行量化考核,并可利用網絡請網友投票或打分。
(五)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節目品牌知名度
1.樹立經營理念,擴大宣傳力度。在城區投放廣告牌,并制作和發放節目宣傳單、宣傳頁,增強節目品牌意識。在網站設立節目宣傳提示,滾動播放,設置網友問題解答模塊,開通網絡投訴渠道,實現與投訴者、咨詢者的網絡互動。制作節目宣傳公益廣告,在廣播電臺、電視臺播出,在報紙、電視以及網站中對上線單位、時間和參與方式進行預告。通過多種宣傳手段,吸引人們的關注,增加受眾和節目參與者的數量。
2.建立政府領導上線制度。每月固定政府領導上線時間,邀請書記、市長等黨政領導以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上線參與節目,與群眾直接對話,了解民意,受理聽眾投訴。黨委政府領導帶頭上線,傾聽群眾呼聲,解答聽眾疑問,有助于帶動各職能部門領導和廣大群眾參與節目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熱點難點問題及時有效的解決,提升節目的權威性和品牌效應。
3.定期舉辦幸運受眾抽獎活動。從來信、來電或網絡留言中抽取幸運受眾,對節目參與者予以獎勵,評選優秀點評員等,給予適當的物質或榮譽激勵,如邀請獲獎者出任大型活動嘉賓等,通過多種激勵方式擴大群眾的參與度。
(六)加強媒體聯動,擴大公眾參與度
針對群眾的多元化需求,應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各自優勢,進一步擴大節目受眾面。電臺可以借助報紙、電視、網絡等作為合作聯動載體和平臺,擴展與延伸節目功能,擴大社會影響,同時也讓其他媒體分享節目的新聞線索和信息資源。通過多種資源的有效整合、優勢互補,全力打造以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多媒體融合聯動的溝通交流平臺,克服廣播稍縱即逝和一對一交流的缺點,實現節目與受眾的多元、持續交流與互動。
具體而言,以行風熱線類節目為依托,在電視新聞頻道和報紙上創辦專題節目或開辟專欄,進行節目預告、深度報道和結果反饋。周末設置反饋專題,回顧總結一周上線和問題解決情況。與廣播交通頻率合作,讓群眾可以借助公交車或出租車收聽節目。開通短信平臺,受眾可利用短信開展熱點問題討論,或對上線單位的表現進行點評。進行網絡音頻或視頻直播,并設立文字版,登載節目簡報、問題回復情況以及相關部門的整改材料,方便群眾隨時查詢。同時開通節目微博,網友可以就節目有關問題隨時發表評論,進行互動。
(本文為青島市軟科學項目《政府與公眾溝通交流的媒體平臺建設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委黨校)
(本文編輯:莫玉玲)
注 釋
①丁柏銓 王雄 董秦等 《新聞輿論引導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