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泛珠三角區域為加強人力資源合作,促進就業穩定增長,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豐碩成果。但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堅定發展信心,保持發展激情,實現合作共贏,是泛珠三角區域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轉方式調結構、經濟增速趨緩的新形勢下,泛珠三角區域的就業工作注定要越過一些“溝”,翻過一些“坎”。從國際形勢看,后金融危機時代,各主要國家經濟復蘇依舊乏力,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經濟復蘇顯著放慢,就業市場形勢沒有改善。從國內形勢看,“十二五”時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淘汰落后產能和節能減排,由此對投資和工業生產造成的下行壓力,對就業的擠出效應也會相應顯現。尚處起步階段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還未形成明顯的就業增長點,也會使新進入的勞動者在技能和素質上不適應新的就業需求,結構性和摩擦性失業風險大增。在此背景下,如何實現就業穩定增長,將是2012年就業工作面臨的最大挑戰。
當前,廣西的就業工作面臨著三大突出問題:一是總量過剩依舊,供需很不對稱。2012年應屆高校畢業生約16.7萬人,中職、技工學校畢業生約17.9萬人,加上去年登記或未登記城鎮失業人員、城鎮新增勞動力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鎮來就業的人員,2012年廣西需要解決就業的城鎮勞動力人數約80萬人,而2012年城鎮新增就業目標僅為42萬人。同時,以區域不對稱、產業不對稱及技能不對稱等為主要特征的就業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金融危機后勞動力供需不穩定,使一些中心城市及廣西北部灣各市部分行業出現季節性“招工難”問題;而新興產業的發展,技術工人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短缺問題逐步凸顯。二是就業困難群體問題突出,解決難度較大。水庫移民、被征地農民、下崗失業人員、零就業家庭、大齡就業困難人員,以及二次入伍的退伍軍人等的就業工作是一塊難啃的“骨頭”。特別是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問題,是政府公共服務無法回避的一道“坎”。三是勞動者整體素質偏低,就業力不強。一般來說,勞動者受教育程度與其失業率成反比關系,即文化程度越高,失業率越低。目前,勞動者職業素質偏低的問題,成了制約就業穩定增長的重要因素。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工不多,年紀大的農民工基本不會用電腦,會用的僅限于上網聊天或玩游戲。不善于使用現代信息手段,當然會影響就業。2012年上半年,廣西共開展就業技能培訓17.41萬人,10.15萬人取得各類培訓合格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占參訓人數的58.3%。
面對經濟增速放緩和通脹加劇的雙重壓力,改善民生和維護社會穩定任務艱巨。要實現泛珠三角區域的就業穩定增長,我們應當作出切合時勢、貼近實際的戰略抉擇:
——深化就業優先戰略,在就業工作中更加體現城鄉統籌的思路。要把就業指導、信息服務和就業扶持等政策,擴大到城鄉所有需要就業的對象,禁止各區域出臺就業保護政策;要將農村勞動者納入小額擔保貸款、就業援助、職業培訓和技能鑒定等就業政策范圍,將稅收減免、信貸擔保和崗位補貼等政策覆蓋到進城求職的農村勞動者;要把在城市生活半年以上的農民工納入就業和失業統計范圍。在此基礎上,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
——順應經濟結構調整,為大學生和農民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大學生和農民工是就業市場的主力軍,做好這兩大群體的就業工作舉足輕重。國際金融危機后,我國經濟增長更多地依靠內需來拉動,部分制造業向服務業調整,服務業成為我國就業增長的主要源泉。泛珠三角區域要為服務業的發展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將符合條件的中小微實體企業及其職工納入失業保險范圍,逐步取消對農民工就業創業的歧視性政策。東部地區應憑借先發優勢,加快高端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延長產業鏈條,擴大就業需求,為大學生和農民工的就業創業創造更加廣闊的空間。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對就業困難群體的扶助。全面落實崗位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等各項扶持政策,大力發展公益性崗位,形成對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的登記認定、動態管理和針對性幫扶機制。落實殘疾人就業扶持政策,多渠道促進殘疾人就業。特別要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對被征地農民的就業扶持。采用進入技校學習分流一批、短期技能培訓后企業吸納一批、創業培訓引導創業一批、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一批、勞動輸出解決一批等“幾個一批”來幫助被征地農民實現就業。
——強化職業技能培訓,進一步提升勞動者的就業力。培訓教育能增加受教育者的人力資本含量及其未來收入、緩解就業壓力;能讓勞動者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空間,從而減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要統籌抓好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這三個“牛鼻子”,加快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要加強區域間職業教育培訓資源的整合,加快培養一批學以致用的技能型人才,支持企業自辦技工學校,提升培訓的數量與質量。要完善職業培訓資金直補的政策,鼓勵泛珠三角區域行業、企業、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間的合作,切實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和人力資本水平。
——完善區域人力資源合作機制,擴大就業的廣度和空間。廣西現有農民工約800萬人,其中到廣東打工的有500萬人。近年來,“兩廣”在勞務合作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這與廣東省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泛珠三角區域要提高政策的融合度、銜接性,通過區域之間的產業轉移與承接,消化勞動力成本上升可能導致的就業減少和資本外流。要積極探索西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和工業園區建設的成功模式,增強就業吸納能力。要進一步加強勞務供求信息對接、聯動培訓合作,堅持“抓培訓、拓渠道、建基地、重回引”的勞務產業化發展思路,充分運用市場化營銷的手段,擴大農民工就業的廣度和空間。
實現就業穩定增長是對中央穩中求進總基調的最好踐行,是對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期待的最好回應。讓我們共同開辟泛珠人力資源合作的嶄新道路,共同創造泛珠人力資源合作的美好未來。
(作者系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副部長(兼),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黨組書記、廳長,自治區公務員局局長,本文為其在第八屆泛珠三角區域人力資源合作聯席會議上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