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態虎背熊腰、走路虎虎生風、工作起來虎氣沖天,在困難面前,哪怕是龍潭虎穴,總要探個究竟……更重要的是,創新,又讓他如虎添翼!在長達24年的線路工作生涯中,既有著老虎一般的闖勁,他敢于突破常規,勇于實踐探索,在生產中一旦發現問題,不吃不喝也要拿下;又有著老虎一般的韌勁,他“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常常把挫折當成積累,不動如山,動如雷霆,一擊不中決不氣餒。
這只雄踞一方的“老虎”,就是婁底電業局線路管理所所長鄒德華。他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湖南省勞動模范、國網公司抗冰保網先進個人、湖南省電力公司抗冰搶險功臣、婁底市首屆“脊梁人物”,他擁有20余項科技創新成果,其中在國家級刊物發表論文3篇,獲國家專利3個,榮獲全國、省級、系統獎項逾30項。
這樣的“老虎”不吃素
“線路再跳我就跳!”2010年底的一天,面對接二連三的線路跳閘,時任婁底電業局線路管理所副所長的鄒德華跟自己來了個“虎口拔牙”:一年之內不降下線路跳閘率,就主動“下課”。
這份“軍令狀”令市局局長欣喜,輸電線路跳閘率居高不下,一直是線路管理所難以破解的老大難問題,它還直接影響到婁底局安全生產的水平。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同事們都為這只倔強的“老虎”捏了一把汗。鄒德華心里卻暗自下定了決心。
鄒德華是個急性子,立下軍令狀后的第二天,他就來到各生產班組,深入診斷現行管理中的癥狀,發了一次威。
在問及線路運行狀況時,員工一問三不知的回答,頓時讓鄒德華火冒三丈,“不變革現行的生產管理,只能是死路一條。”冷靜下來的鄒德華開始反思:這種等、靠、要的被動狀態與“吃大鍋飯”的普遍心理,是影響當前工作績效的最大天敵。要搞好線路運維,必須先轉變員工思想,提升員工的主人翁責任感。
從調研的情況看來,是陳舊的管理思想嚴重束縛了生產管理機制。在思考設備主人一系列問題時,他創新性地借鑒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煉出“三包四自主五年不變”的管理模式,將線路巡視、維護和管理“包產”到人,把權利下放給班組員工,班員可自主安排巡線時間、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護線員管理、線路維護項目等,“承包期”五年不變。
他雷厲風行,說到做到。新的管理模式在全所落地生根后,廣大班員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空前高漲,主人翁意識明顯增強。但后續問題卻一個個接踵而至,線路維護的質量如何?怎樣才能督促班組人員真正到崗到位?
對此,有些員工提出了金點子,必須改變原來的“線路稽查牌”的方式,才能從根本上確保運維質量。有著多年線路工作經驗的鄒德華深有同感。他認為,一則掛牌子范圍有限,員工存在僥幸心理,把巡線的目的變成了純粹的找牌子;二則生產管理系統應用情況難于掌控。怎么辦?
老虎再一次發威了。他把生產管理人員統統“趕”出了辦公室,要求他們親臨現場,逐基桿塔找茬,員工怕查到問題,線路維護質量眼看著顯著提升。于是“監督性巡視制”新鮮出爐,所里專門出臺文件,規定所有生產管理人員每月對220千伏線路進行一次及以上、連續10基桿塔以上的監督性巡視,并將巡視結果與PMS系統數據對應進行考核。該舉措一推出,立即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班員隨身攜帶工具、隨時緊固螺絲檢查接地裝置的習慣養成了,PMS系統數據準確率提高了,主動與護線員聯系的多了,線路消缺率達到100%……
趁熱打鐵,關鍵時刻鄒德華盡顯英雄本色。“借鑒星級評比的辦法,我們能不能也搞個星級線路、星級設備主人呢?”他把想法與員工進行深入探討。
“如果有這個評選,我們肯定要爭取。”“我也愿意參加,俺也要當回明星過把癮。” 從員工那里,他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經過反復論證與修改,該所結合“監督性巡視”,制定了《星級設備主人評選制》。一時間,班員創先爭優的意識增強,全所“比、學、趕、超”氛圍濃厚,先后有7位班員被評為星級設備主人。
2011年,該所設備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線路跳閘率大幅度減少,其中220千伏線路跳閘率同比降低86%。局領導說“這個鄒老虎真不是吃素的,線路跳閘這塊硬骨頭硬是被啃下來了!”
這樣的“老虎”能上樹
在管理上嘗到創新甜頭的鄒德華,虎視眈眈地把目光投向了線路技術的各個方面。
“線路員工如果死守著‘一根桿子三根線’的傳統觀念,遲早要被時代所淘汰。”
鄒德華篤定地認為,突破傳統技藝的束縛,不僅可以節約工時,提高工效,而且能更有效地確保員工的生命安全,提升大伙兒學習技術、掌握技能的積極性,這一舉多得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小貓原本就是老虎的師傅,貓能上樹,老虎一定能。”這個原始學歷只是高中畢業的鄒德華,從小革新、小創造入手,把工余時間全部搭進了技術創新的王國里,竟一發不可收拾。
在一次配電搶修作業中,因絕緣斗臂車無法進入作業點,被迫取消帶電搶修造成大面積停電影響時,搶修人員突然提出了這樣的疑問,“要是能有一個簡易平臺替代絕緣斗臂車就好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鄒德華肯定地答復道,“對!這個可以有,以前在帶電班時我就有過這想法。”班員的提議,與在場指揮的鄒所長不謀而合。
“創新只能來源于生產,再服務于生產”。鄒德華帶著問題迎難而上,他召集帶電班成員收集資料、設計圖紙、聯系廠家制作、試驗……幾輪下來,成果卻不盡人意。因為這種固定平臺,每完成一基桿塔的作業,就必須重新拆裝一次。當有多個作業點,拆裝固定平臺的工作量、勞動強度非常大,嚴重影響工作效率,這與鄒德華設想的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標相差甚遠。
創新進入關鍵階段,而該所負責的配網帶電作業要成建制地劃分出去,這時有的員工打了退堂鼓,認為可以體面地停止相關研發了。但鄒德華不甘心,這里的每一個零件、結構都是他一手設計的,他已經把他當做自己的“孩子”了。虎毒不食子,他怎么能夠輕易割舍呢?
“我偏要讓它如愿地攀爬起來。”倔強的鄒德華開始了坎坷而漫長的改進工作。他們先在電桿上安裝滾筒讓平臺旋轉起來,然后又在平臺上加裝絲桿,讓平臺能輕松“上樹”,同時通過遙控裝置,讓平臺自己轉動起來……
一次次試驗,一次次改進。平臺旋轉時不太穩定、絲桿太重等問題,讓鄒德華夜不能寐。一次凌晨三點鐘,從睡夢中醒來的鄒德華突發奇想,能不能嘗試用齒輪代替滾筒,用電動機和齒輪代替絲桿?他越想越興奮,實在睡不著了,掀開被子就走向書房,對照著圖紙計算起來,并打電話給徒弟肖榮貴,要他五點鐘務必趕到工作室準備改進……
經過反復修改,不斷完善,歷時一年多時間,定型的360 度全方位旋轉絕緣平臺,成功實現了垂直升降、水平旋轉和調整定位。從經濟效益來講,它體積小巧,施工簡單,運輸方便,徹底擺脫了作業點地形的限制和影響,且不需建造專用庫房,相對于絕緣斗臂車可節省購置成本100多萬元;就社會效益而言,使用過程中不耗油,無噪音,對于地處山野中的農電線路也可以通過該平臺開展配網帶電作業,進一步擴大帶電作業普及率,提高帶電作業率和供電可靠性。該平臺獲得國網公司職工技術創新優秀成果三等獎,并已在全省14個電業局推廣應用。
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激發出鄒德華“偏向虎山行”的創新“鉆勁”。
為了防止登桿時極易發生的高空墜落事故,他巧妙地利用現有桿塔上的外導通鋼絞線作為防墜軌道,全新設計出一種具有差速閉鎖功能的自鎖防墜落保護裝置,有效降低登桿作業風險;為了解決在輸電線路檢修工作中起吊工具、材料,或帶電作業中垂直提升等電位作業人員進出強電場時,人力驅動勞動強度大,起吊過程中安全難以保障等問題,他帶隊研制出了一種能夠操作簡易、攜帶方便的電力驅動裝置,并根據不同桿塔類型設計了兩種不同的固定卡具,能分別固定在電桿和鐵塔上,完全滿足作業時穩定、均勻地輸出牽引動力,在各類輸電線路帶電作業和停電檢修中,具有極大的推廣和應用前景。
誰說老虎不上樹?在技術創新的征途中,鄒老虎敢于叫板權威,突破局限,不怕失敗,霸蠻學會了一身‘上樹’的真本領,讓線路登桿和桿上作業變得如此輕松自如。
這樣的“老虎”想飛天
鄒德華從小就懷揣著飛天的夢想,他始終堅信有夢想就會有動力,有夢想就會出奇跡。
24年里,一個用腳步丈量地球的外線工,一個不知疲倦、不愿服輸的線路所長,既延續著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又不斷在放飛心中的夢想,使他的創新之路越走越寬廣。
走進“老虎創新工作室”,懸掛在房頂上的“固定翼放線飛機”總是最能吸引人們的目光。每個第一次來到工作室的人,都會問及同一個問題,“這架飛機也是你的創新成果?它是做什么用的?”每次鄒德華都會耐心細致地一一解釋。
原來,鄒德華在接手線路運行維護前,一直從事線路架設施工工作,當過近10年的施工隊隊長。在他的工作經歷中,每次遇上高山、峽谷等地形條件下施工時,他發現放線工作特別困難,并常常因此延誤工期影響送電。他放眼省內外兄弟單位的實踐,發現國內比較先進的放線設備,主要是直升機放線和氣艇放線,但兩者都存在明顯缺陷。如直升機放線成本太高,專業性太強,普通施工用不起;而氣艇放線又囿于航空管制,且成本也非常高,受風力影響的因素特別大,三級以上的風就能讓飛艇失去方向。
他偶然想到用航模直升飛機來代替氣艇,也許不失為一種新的方法。但多次試驗后發現,航模直升飛機對操作人員專業技術要求很高,稍有閃失,極易發生墜機情況,線路施工人員很難達到這一要求。
好在這只愛飛的老虎,歷來不怕挫折,只要認準了目標,他反而越挫越勇。為了找出一種適合放線的飛機,鄒德華買來一大堆有關飛機知識的學習資料潛心鉆研,并隨時瀏覽網上相關資料,反復比較實驗,最終選擇了易操作、低成本的固定翼飛機。他根據施工中的實際需求,反復改進,歷時兩年時間,使這架經濟、實用的固定翼放線飛機橫空出世。
鄒德華圓滿實現了飛天的夢想,但他的“飛躍”又何止這一次。為此,他進一步凝聚員工力量,煥發出全所能工巧匠“欲與天公試比高”的虎虎神威。
為了克服抗冰搶險工作中,人工除冰安全風險大、勞動強度高的問題,鄒德華帶領團隊的同事們,率先研制出“架空線路機械除冰裝置”,通過手持遙控操作,“飛”上導線代替人工除冰,該項目最終獲省公司群眾性科技創新成果一等獎;為了確保作業人員在架空導線上安全行走、高效工作,他們采用簡易的骨架結構、折疊設計和電力驅動方式,集體研制出“單導線、雙分裂導線兩用走線飛車”,載著作業人員在導線上“飛行”,該項目榮獲省公司競賽創新成果一等獎第一名;為了讓導線安全跨越電鐵和高速公路等特殊地段,他們在跨越檔的兩端桿塔之間,利用原導線攜帶牽引安裝V型跨越架,自主研制了“架空線路帶電跨越網”,讓導線自由地“飛翔”起來,該項目獲得省公司群眾性科技創新成果獎。
越飛越高的鄒德華,以創新性的實干和實干型的創新,在簇簇銀線上描畫出當代電力線路員工游刃有余、振翅翱翔的身影。如今,這位創新達人“鄒老虎”,把眼光投向了更加高遠的目標——他要研制出一款新型的帶電作業機器人,讓它引領帶電作業技術不斷飛躍新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