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家長曝料稱,其孩子就讀的南京市鎖金新村一小五年級某班因為要上公開課,老師便從別班找來成績優秀的學生頂替該班學生上課,并讓好幾個成績較差的學生先放學回家。事情曝光后,校方回應稱,學校教室平時已經有些擠,這次一下子塞進15名外校教師,加上另外一個班的孩子也要過來,教室里坐不下。這名家長質問:“這不是弄虛作假嗎?”(5月11日《現代快報》)
是的,這就是弄虛作假!盡管無法考證這種公開課“公開作假”之風究竟起于何時,但至少筆者念小學時已經存在,并且作假“工序”相當成熟,算來至少已逾二十余年。
學校組織、舉行公開課,其目的大多是為了展示教學成果、促進業務交流等。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常常走樣,使之淪為教師與“好學生”之間相互配合的一場場“教學秀”。記得筆者小時候參加過的公開課,幾乎每一次都有類似于“彩排”的課前預演,有些較為重要的公開課甚至還有“劇本”,老師問什么、誰來回答、怎么回答全部提前確定,學生們分工“配合”,沒有不達到預期效果的。只是,這樣的公開課,與其說是在上課,不如說是在表演。實際效果當然令人懷疑,其對教育精神的違背,對學生心靈的扭曲更是顯而易見。
以鎖金新村一小的這堂英語課為例,按照學校的說法,開課的目的“主要是因為小學課程跟初中課程銜接不夠好,所以舉行這樣的交流”,并且參與方南京市十三中鎖金分校也將這次活動定義為“小升初銜接課觀摩”。于是問題就來了:既然是為了銜接中小學課程,那么為何要將銜接困難最大的“后進生”排除在外,而讓別班的優秀生冒充頂替呢?這種由“好學生”參與的公開課究竟能有多大的“銜接”意義?會不會反而誤導了前來聽課的中學老師,使他們產生中小學間不存在課程銜接困難的錯覺呢?這些都是令人不解和擔憂的地方。總之,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鎖金新村一小這種“讓差生先閃”的做法都是極其錯誤的。
用排斥“差生”來掩蓋學校、教師自身的不足,以“遮丑”的形式來達到沽名釣譽、晉級升遷的目的,這些都應算是各種形式的“教育秀”。此前有媒體曝光西安、東莞等地的一些中學為了升學率,居然不讓成績較差的學生參加中考。更有甚者,在湖南省郴州桂東縣城關中學,300余名初三成績差的學生被校方“勸進”當地的職校就讀,成了當地為職校拉生源、謀私利的“犧牲品”!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過:“教師的職務是用自己的榜樣教育學生。”反觀這些學校的做法,顯然沒有給學生樹立好的榜樣。如此弄虛作假不誠實的做法,只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在某些學校和教師的觀念里,教育早已不再具有“傳道授業解惑”的崇高性,而僅僅是一份謀生盈利的差事。在這種觀念下,“后進生”被棄如敝履,“好學生”被捧若至寶的現象就“見怪不怪”了。只是,如此一來,教育還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