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過程及學案設計思路(以酸、堿、鹽教學為例說明)
(一)教材分析
1.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是:能根據復分解反應的條件判斷酸、堿、鹽的反應能否發生。
2.本節內容的知識體系:復分解反應是酸、堿、鹽相互反應的基本形式,是初中化學要求掌握的四種化學反應類型之一,也是較難掌握的一種。
3.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價值:復分解反應的特點和判斷是學習酸、堿、鹽之間相互反應的基礎。學生能真正理解復分解反應的特點并能判斷其反應的規律,將使得學習酸、堿、鹽的知識更得心應手,更好地消除他們對此知識的畏難心理。
(二)學情分析
初中化學學到“酸、堿、鹽”內容時,難度驟增,首先表現在學生對驟然增多的大量酸、堿、鹽之間的反應,特別是大量化學方程式的出現感到難以理解和記憶。因此,教師在講授復分解反應的定義時,必須讓學生理解并掌握復分解反應的條件,讓學生掌握規律,觸類旁通,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活學”的效果。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根據復分解反應的條件判斷酸、堿、鹽的反應能否發生。
2.過程與方法:學習運用歸納和演繹的方法分析化學方程式,總結出復分解反應的特點和判斷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復分解反應方程式的分析,展現化學內在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復分解反應和反應發生需要的條件。
教學難點:根據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判斷酸、堿、鹽之間的反應能否發生。
(五)教學過程
利用學案指導學生學習,把教師的教(導知、培能、導法)和學生的學(求知、展能、得法)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
1.前情回顧(復習前課內容,以練習的方式鞏固)
學案問題:學習“酸、堿、鹽”知識后,你遇到什么困難?
學生交流看法,提出各種困難,比如“各種物質的性質太多,難記”“化學方程式太多”“不懂書寫化學方程式”等。困難集中反映在“化學方程式太多、凌亂、難記”。
2.新課導入(帶著對舊知識的深入反思引入新的教學內容)
教師順勢提問:這些化學方程式的書寫真的毫無規律可循嗎?
學案練習:寫出所學過的酸、堿、鹽相互反應的2道化學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