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試圖通過對石濤的繪畫及畫理論研究探討石濤對時間的獨特體驗,此體驗表現在石濤繪畫中獨特的視覺形式上。以此為全球化語境下的我國傳統繪畫精神對當代繪畫的個體性試驗和探索打開可能性的空間。
關鍵詞:時間意識 “一畫” 個體經驗 繪畫語言
石濤是中國畫歷史上最具創造精神的畫家之一,他不僅精于山水、花鳥、人物、書法、篆刻等各畫科,而且在繪畫理論上卓有建樹,其藝術的獨到見解在今天看來不僅未“過時”,反而具有重新挖掘的意義,為在“后現代”語境下的繪畫走出“西方美術史”脈絡下單一的創作方法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五四”以來,中國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政治運動,而每一次運動都以顛覆傳統為手段,將中國傳統經典和糟粕一并廢除,取而代之是歐美的科學、美學、哲學等理論。一種慣性的社會心理形成,“傳統”是落后的代名詞,西方是“先進”的標準。讓我們簡短地回憶下中國美術在一百年中的發展脈絡:20世紀30年代的“以西方之寫實革中國畫之命”,50年代的“改造國畫家”,60、70年代的“紅光亮”,89年“中國版”的西方現代藝術大展,2000年前后的西方后現代藝術思潮中國走紅。在近一百年的美術發展和探索中,從未出現過對自身歷史和傳統深入的研究和思考,這種現狀無不令人匪夷所思!當然,筆者并非狹隘的民族主義者,因為民族主義因其排他性容易落入暴力的境地。只因,文化具有延續性。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言:“人的學習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學習,唯有學會了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褪巧鐣餐慕涷灥姆e累,也就是我們說的文化?!雹?石濤的繪畫藝術不僅延續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精髓,而且擺脫規則和中國畫程式化的約束。其獨特的藝術語言、繪畫風格來源于石濤對時間“另類”的體驗和認知方式。
一、藝術對時間的詮釋
我們并非站在時間的彼岸,而是置于時間之中。無數的藝術家都在表達對時間的感受,遭遇那不可確定的一瞬間,時間通過物化的空間讓人感知?!盁o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憋h落的樹葉,流動的江水,我們感受到時光的流逝。這是詩人對時間痕跡的情感體驗。蘇格蘭藝術家道格拉斯·戈登(Douglas Gordon)把希區柯克的電影《精神病患者》以超過二十四小時的慢速播放時,在延遲的時間里,每一秒鐘似乎都產生了新的意義,觀者在緩慢的鏡頭中細膩地感受時間物化表現,被忘卻的事情在這緩慢的運動中能夠重新想起。法國藝術家多米尼克·岡薩雷斯·弗爾斯特(Dominique Gonzalez-Foerster)的《黃色房間的秘密》,以顏色命名房間,每個房間都有著自己的故事,每個房間的創作都與某部文學著作息息相關,讓觀眾在共時性中體會時間的片段感。時間并非線性的、單一的前后聯系的整體,而是支離破碎的片段。如石濤所說的“妙悟”,德勒茲描述的“晶體、根莖狀”,中國的卷軸畫的多視點觀看。
二、石濤繪畫的“另類”時間意識
胡塞爾對時間意識描述為:“每一個體驗自身都是一條生成的河流,它本身原初地生產出不變的本質類型,滯留和前攝的不間斷河流通過本身流動著的原真性階段得到中介,在原真性的階段中,體驗的活的現在相對于他的即將和而后被意識到?!雹?我以為時間意識是時間主體對時間的經驗,主體所遭遇的每時每刻為時間的物化顯現,每個個體都是時間的主體,然而個體具有改變時間經驗方式的能力。石濤是一個非常具有獨立意識和創造精神的畫家,在他從藝的年代十分流行南北宗論,繪畫技法動輒仿某門某派方為正統,具體到每一筆都要有出處。石濤并沒有被傳統觀念束縛,提出“一法”論,并直言“古之須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我之腹腸”。如吉奧喬·阿甘本言:“每種文化首先都是對時間的特殊經驗,這種經驗不改變就不會產生新的文化。因此一場真正的變革從來不是簡單地‘改變世界’,最重要的是——改變‘時間’?!雹郛敱姸嗟娜硕紡腁點直接到B點時,甲從A點經過C點、D點最后到B點。甲改變了既有時間的經驗方式,具有另一種時間意識。石濤繪畫中的強烈時間感讓人體會到生命的律動、時光的流逝、它是石濤生命的痕跡。點筆之中透出石濤對山水、花鳥的體悟和觀看方式。這些景象似乎就在你記憶中、夢境里,一晃而過卻如此熟悉。我們可以在石濤的畫論中了解他的時間意識?!耙划嬚?,眾有之本,萬象之根,見用于神,藏用于人,世人不知?!薄耙划嬛ǎ俗晕伊??!雹?“一畫”是石濤繪畫的精神核心,他窮一身來詮釋對一畫的認識。這是他與眾多中國畫家時間意識不同的根本,故有繪畫風格的獨特性。“一畫”并非繪畫技藝的一筆一畫,而是石濤遭遇時間的方式,是他從大乘佛學中體會到萬物之本即“佛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根性,自己的“一畫”。遺憾的是世人被太多的規則、欲望、惡習包裹而遮蔽了根性。原本世界的豐富性,因為這種遮蔽人們看不見、感受不到。繪畫便流于一種形式,一種無血無肉的圖像空殼。盡管畫家人數眾多,但其對時間的體驗都是相同的?!耙划嫛眮碓从凇拔伊ⅰ?。石濤在喚醒眾人:每個人都可以擦拭遮蔽的塵灰回到自己的靈明,建立一種自我觀看世界的方式,找到自己的繪畫方式。石濤秉承中國畫的傳統,強調繪畫是表達心靈的獨特體驗,而不是簡單的技法炫耀。
石濤與他所畫的山水之間是一種相互交融、物我兩忘的狀態。頗有莊周與蝴蝶的關系,不知我在蝴蝶夢中,還是蝴蝶在我夢里。這種人與景相互交流、互悟的生命狀態正是中國畫傳統中所重視的修為。一花一草、一山一水看可以陶冶畫家平靜而樸素的修養,同時筆下的山水花鳥也能展現畫家的精神品格。“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于予也,予脫胎于山川也?!酱ㄅc予神游而跡化……”⑤ 這是對造化的尊重,一種沒有屏障的交流,所以石濤能體悟出別人不能體悟的山水延綿的時間狀態,眾人看山是靜止的,而石濤眼里的山水是會呼吸的、活生生的。
三、具有石濤“時間感”的繪畫語言
石濤繪畫中的時間感通過墨色的遠淡、近濃,筆痕疊加,線條的游動,枯筆殘痕,具有運動痕跡的點,畫面板塊的方向,水的流動等繪畫語言來傳遞。比如《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卷》(1691,43×287cm),畫面以橫向展開的卷軸構圖,石濤將其在不同視點悟到的奇特山峰經過拼接融合呈現在一個平面上,看似一張完整全景山水,實為時間碎片的多面鏡,是個體經驗不同時空的痕跡。筆走龍蛇的山脈線條具有流動的方向感,留下一條條時間的痕跡。退去顏色的淡墨色底給人一種剛剛逝去風景的記憶,如夢里幻境呈現。最前一層的濃墨點畫喚醒夢中人回到當下的現實。當下與夢、靜止仰望翹首企盼構成時間的延綿不斷。長天一色的江水微波蕩漾,波濤的起伏中時間悄然離去,此時為何時?漫山遍野的枯筆點,順著山勢的方向律動,似動非動,好像轉眼間山水便在移動的點中慢慢消失,一種即將逝去的風景感受縈繞心頭?!八婆c不似之間”便是石濤對山水的解讀和時間體驗,太似流入空殼,不似又流入“我障”。
點是石濤繪畫中最為有特點也最具時間感的繪畫元素之一。它具有速度、方向、重量感的視覺心理。雖然,中國畫山水畫中不乏點的運用,但像石濤這樣將點用得如此極盡之能士者確實少有。比如《古木垂陰圖》(1691,175×50.7cm),這是一幅豎向展開的山水畫,從上到下分為留白板塊、中景山峰、前景樹石三段。右下角石頭上的點從墨的色彩看有濃墨飽滿點、淡墨點、枯筆點,從點的方向看指向左上方,少數點略有方向小角度變化以破單一。從點的形狀看,濃墨點飽滿、厚重,枯筆點前端充實后端像掃帚狀,具有運動的速度感。石頭負形部分的點整體方向改變,將力量指向上方。在《山水冊頁八開之五》中,畫面調子極為清淡,枯筆點墨色濃,以點的排列引導觀看,觀者游于山水之中。
石濤的繪畫具有一種記憶的褪色感,看他的畫似乎在閱讀一張張殘缺、有歷史感的記憶老照片。雖然,石濤縱情于山水之間,要知當初是迫于宮亂不得已而背井離鄉,故鄉的風景就如一張透明的膠片嵌入他的心里,一種隔著昨之景的透明膠片看今朝的感覺?;胗洃浀臅r間體驗和當下的此在之間的矛盾錯位,讓時間延緩了,緩慢中體驗那種無盡的期待而又悄然流逝的生命。比如《山水二段之二》(1687,21.2×63cm),畫面五分之四的面積是淡墨山水,就像記憶中的片段,前景小面積點以濃墨的樹,這分明是兩個時空的感受疊加。此類作品還有《竹石梅蘭圖》《花卉圖冊》(1679)等。
四、“另”一種可能
將另字加上引號是想說明從石濤研究的啟示中得知:那種每個個體都有的“一畫”,都能經驗自身獨特的時間的藝術體驗方法其實一直都存在。只因曾很長一段時間,我們藝術太過于注重說教的宣傳功能,太過于在乎西方美術史脈絡下的藝術方法,文化傳承已經斷裂,最重要的是我們經驗時間的方式在“現代化”進程中已經開始單一化:那就是目的和速度。每個人都想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目的,在加速度的體驗中,我們無法去感知這個原本豐富的世界。當感知的敏感慢慢蛻化后,藝術作品的單一和形式化在所難免。在今天的語境下,石濤繪畫的啟示或許是另一種可能。
① 費孝通:《鄉土中國》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頁。
② 倪梁康:《胡塞爾現象學概念通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版,第378頁。
③ 如吉奧喬·阿甘本:《幼年與歷史:經驗的毀滅》,尹星、陳永國譯,河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82頁。
④⑤ 竇亞杰:《石濤畫語錄》,西泠印社2009年版,第26頁。
作 者:陳 胄,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美術學。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