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行降息是個好消息?
2012年7月6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31個百分點。這為年內第二次,也是連續第二個月降息,上一次降息為6月8日。央行同時宣布調整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至基準利率的0.7倍。是放松貨幣制造通脹,還是向利率市場化邁進?
“降息對于提振市場信心會很有幫助。預期未來還會有一系列的刺激增長政策措施出臺。二季度GDP見底后,下半年經濟增速仍有望回升至8.5%以上。”
——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
“利率實行有區間浮動,意味著利率市場化改革邁出了一大步,意義重大。”
——原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夏斌。
“制約投資的既不是貸款,也不是利率,而是能夠贏利的投資機會。真實利率本來就是負的,減息后更低,資金流出銀行體系,增加通脹壓力,儲蓄者和工薪階層是最大的輸家。”
——中歐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許小年。
“在中國家庭高儲蓄的情況下,降息的收入效應大于替代效應,反而會削弱消費,事實上,中國的實際利率最近剛剛從負數上升到零。解決中國現在的經濟問題,降息并不是最佳的政策選擇。”
——高盛投資管理部中國副主席哈繼銘。
“現在供香港的食品的安全率達到了99.999%,這在全世界都是很難得的。”
——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岳稱,內地供港食品安全率之高世界罕見。他同時指出,在供港食物上,國家質檢總局、廣東省都做了很多工作,如果這些能應用在內銷方面,對內地的食品安全問題也會有所幫助。
“中國房地產調控成敗的標志并不在于房價是否下跌,甚至下跌多少,而在于有沒有給購房者穩定的價格預期。”
——經濟學博士,經濟評論員馬光遠。
“雖然中國現在是第二大經濟體,但什么時候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交易貨幣,中國才能稱為真正的經濟強國。”——博導,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稻葵。
“智能化對企業來說是一場殘酷的考驗。”
———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說,面對現在消費者需求,如果不能發展軟件,海信沒有很好的發展未來。周厚健說,電視企業對軟件、互聯網和內容服務的理解和應對,讓其顯得“十分吃力”。
“中美兩國的富人有什么不同?第一、美國富人能賺錢,中國富人能撈錢。 第二、美國富人納稅多,中國富人炫富多。第三、美國富人捐款多,中國富人移民多。第四、美國富人排行在前20位的沒一個地產商,中國富人前20位的大多都是地產商……”
——《中國企業家雜志》指出中美兩國富人的不同點。
“1、一個好產品,往往是從不完美開始的;2、千萬不要以為,先進入市場就可以高枕無憂,互聯網時代,要相信誰也不比誰傻5秒;3、要‘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如果每天堅持發現和修正問題,不到一年產品就會很有感覺。”
——馬化騰談互聯網創業。
“沒有人敢去學蘋果,除了蘋果之外,好像也沒有哪一個企業能夠成功。中國企業只有借鑒三星的全產業鏈模式,回到一個比較傳統的模式,這沒有別的選擇。”
——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CEO李東生。
“最近啟動調息降準等金融工具,民企受惠并不多。我一直呼吁真正推進結構性減稅,這樣可能會切實解決民企問題。但個別地方政府卻加緊預征稅收。理想的宏調應不動聲息地讓各方受益,至少不讓中小企業受損。”
——工商聯原副主席保育鈞表示,如果政府調控短視,民營企業只能投機。
“存款利率低是全體百姓補貼國企,放開存款利率才能真正地保護百姓財產,并將放貸引導到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這些企業才是最有活力,最有未來的群體。”
——圣元國際集團董事長兼CEO張亮談放開存款利率。
“報紙電視上,分析師口徑一致地造謠:銀行貸款放不出去了。瞎掰!除了壟斷企業,現在企業普遍資金匱乏,想貸款但貸不到款。兩次降息后,銀行貸款利率并沒有明顯下降(但對大型國企的貸款利率的確同步下降了),現在及未來五年,貸款仍將是十分緊俏商品。”
——巨人網絡董事長兼CEO史玉柱。
“微創新就是大公司抄襲小公司的遮羞布。他抄了你,再自己改個顏色、填個按鈕,說成是微創新。既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牌坊上面高書三個大字:微創新。大公司對創業者的抄襲迅速、及時、周全、明目張膽,且不道歉、不犯法、不被揭露、無不良后果。”
——一位創業者。
“不要把我鎖定在代表國有資產的對立面,實際我也是國資委派來的。周少強落選,并不代表國資失去話語權,畢竟還有三個代表嘛。”“我的風格還是照舊,國資委考慮的不是我態度好不好,是不是經常來請他們吃飯,而是看我經營得好不好。”
——董明珠談國資委空降高管遭否:別把我鎖在國資對立面。
“一個中山市女市長就查出資產23億,中國有多少官員比中山市市長權力大?有哪個政府官員敢說‘老子家里就沒有一個人做生意的’?坦率地說,中國的經濟命脈不在我們這樣真正的商人手里,因此談商業道德是扯淡的事情。”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俞敏洪在“2012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夏季高峰會”表示,在中國的經商絕對不是真正的經商。
“美國90%的大學生會創業,中國的大學生喜歡當公務員。1990年代的創業是為激情,現在創業功利心太強。”
——匯源集團董事長朱新禮在“2012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夏季高峰會”上如是說。
“民航是所有國企改革里最虛偽的。”
——經濟學家郎咸平認為,民航一是賺錢模式很奇怪。國有三大航空公司賺錢不靠賣機票,不靠服務,靠的是燃油附加費。中國民航在其客運量和貨運量占不到全球份額5%的情況下,卻賺了全球航空業60%的利潤。二是航班時刻表很奇怪。壟斷了好的時間、好的航線,把民營航空排斥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