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中國2012年上半年的宏觀數據發布,上半年GDP總值227098億元,同比增長7.8%,但二季度GDP增長7.6%,不僅低于一季度8.1%的增速,更是近3年來,中國的季度GDP增速再次回到8%以內。
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好還是壞?判斷前應厘清兩個極其重要的問題:第一,上半年7.8%的增速究竟是短期現象,還是意味著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轉折點已到來?第二,上半年宏觀經濟的下滑,主因究竟是歐債等外部因素導致,還是中國經濟長期的深層的矛盾和結構失衡導致的結果?
中國經濟在歷經30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后,不僅管理層已經形成了對高增長的依賴,而且行業、企業以及民眾都沒有做好從高速增長進入正常增長的心理準備,所以一旦經濟下滑或者低于8%,就動輒出現經濟“硬著陸”的論調。事實上,從上半年中國經濟的表現看,經濟增速不僅遠高于歐美等發達經濟體,也高于印度、巴西、俄羅斯等新興市場。
另外,無論是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4%,還是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14%左右,都在合理增長區間。進出口總額增速回到個位數,下滑比較明顯,但對歐盟的出口只下降了0.8%,而包括希臘在內的歐洲五國占中國對歐盟的出口比例也不到20%,歐美經濟的低迷對中國經濟有影響,但外界的影響絕不是中國經濟下滑的主要因素。
筆者認為,2012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的下滑,事實上意味著中國經濟告別高速增長的轉折點已經到來:
其一,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受人口紅利、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環境治理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潛在增長率已經降至8%到9%左右的水平。潛在增長率的下降,是中國經濟進入正常增長周期的主要原因,但是,由于前幾年采取的刺激政策,使得經濟增速高于潛在增長率,這是一個很不正常的增長;
其二,正是因為前兩年的刺激政策,回避結構調整和關鍵領域的改革,刺激政策只是讓一些本來已經產能過剩的行業有了喘息之際,包括房地產、鋼鐵、造船、水泥等行業出現了一輪非理性的成長,使得過剩的產能更加過剩,而一些需要升級的行業將再次獲得喘息,延誤升級的時機;
其三,從中國入世以來,中國進出口增長飆升,全球化的紅利成就了中國出口產業的黃金10年,然而,在全球都面臨調結構的大背景下,動輒30%以上的進出口增速不僅不正常,而且明顯不可持續;
其四,近10年來,中國依靠投資和進出口拉動經濟的模式邊際效應已經發揮至極致,特別是房地產投資和房價的暴漲,一方面使得實體經濟低迷,另一方面,房價的暴漲進一步壓縮了民眾的消費能力,使得提高消費的努力見效甚微。
一旦政府強調經濟增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以及轉變發展方式根本無從提起。四年前大規模的刺激計劃已經證明,不進行深層改革和結構調整的任何穩增長措施只能見效于一時,在政策的藥效消耗殆盡之后整體經濟將再次陷入低迷,并且由于貽誤調整的時機而讓問題更加嚴重。對于時下的中國經濟而言,真正的解決危機之道仍然是,提升對經濟減速的寬容度,下決心淘汰落后產能、減輕企業負擔,為經濟轉型提供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