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增長,不能單靠政策,這樣做沒有可持續性,應當更多地依靠完善市場經濟機制。在我看來,這才是穩增長的核心。
姚景源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
目前,整個經濟下行,主要有兩大原因,第一個原因外部需求急劇下降,這和1997、2008年的情況比較相似。今年4月份我們的出口增長為4.9%,而去年4月這一數字是25.9%,一年期間,中國出口增長率從25.9%下降到了4.9%,出口萎縮是中國經濟下行的重要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我們自身長時間積累的矛盾和問題?,F在來看我們的投資、消費和出口這三駕馬車,應該說都是乏力。尤其是投資,5月份20.1%這樣的增長率是2002年以來的低點。
投資主要可以分為三大塊,一塊是基礎設施投資,一塊是工業投資,還有一塊是房地產。2008年、2009年的時候,我們主要是基礎設施投資,也就是鐵公機,20%、30%、50%的增長率,到了今年4月份,這個數字成了-2.1%,基礎設施投資到了負值,我印象里這些年幾乎沒有出現這種情況。
另外,我們的工業投資這塊也遠不如人意。問題在哪里?我覺得是這些年,我們的經濟、社會出了一個毛病,大家都忽視實體經濟,都不愿意干實體經濟。溫州,本來是搞實體經濟起家的,后來開始炒作,炒綠豆、大蒜,再來炒房子,溫州炒房團,最后炒錢,就是高利貸。我們沒有創新的動力,這是一個大問題。
我們現在怎么看中國經濟下行很重要。我的主張是,要把下行的壓力轉化成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的動力。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往下推,我真覺得現在下行壓力還不夠,我還真擔心出現U形回升。如果真出現U形回升,我認為就壞了。為什么?因為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到現在,清清楚楚告訴我們,中國經濟的根本問題、核心問題是結構問題,是增長方式的問題。但為什么結構調整、增長方式轉變沒有實質性進步,大家都不滿意?原因就在于,本來危機的時候,能夠淘汰落后產能,結構優化,推動創新,但我們卻不是這樣,危機一來,政府馬上出臺政策,全都保護起來,大家全臥倒,風聲一過又全都起來了,舊的結構和舊的生產方式又擺在了我們面前。
所以,穩增長,我主張兩個原則,一個原則是要和調結構轉方式緊密結合,不符合這一原則的這些招法不要干。第二就是穩增長要和改善民生相結合?,F在有人說中國離了房地產就不行了,說房地產不放開,穩增長就做不到,我說這不對。凡是老百姓最不滿意的領域都是這次穩增長最重要的投入空間。教育、醫療、養老,這么多空間,都是我們穩增長非常重要的空間。
不過,我不贊成貨幣政策要積極一點。我認為貨幣政策不能再積極了,2001年廣義貨幣15萬億,今年5月份90萬億,10年時間我們經濟總量增長1.5倍,但我們的廣義貨幣增長了6倍,所以我說貨幣政策不能再積極了,再積極,我們很多深層次的矛盾就會迅速爆發。
穩增長,不能單靠政策,這樣做沒有可持續性,應當更多地依靠完善市場經濟機制,我覺得這才是穩增長的核心。
完善市場機制,我認為最著急的有兩件大事,一是政府很多管不了,管不好的,不該管的事,一定要交給市場。二是,要打破壟斷。我真的擔憂,如今我們這個社會居然出現了崇拜壟斷、羨慕壟斷。壟斷不是好東西,壟斷的資本主義叫帝國主義,而帝國主義的第一個特征就是腐朽,扼殺技術進步。憑壟斷就能大把地發財,還搞什么創新?打破壟斷對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我們已經形成了打破壟斷的動力。
(注:本文由本刊記者劉彥華在對作者采訪基礎上整理而成,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