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的經濟學家王健,在2005年曾說,“在當代資本主義經濟中,產業資本的衰落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他還具體列舉了一組數字來闡述其觀點,包括:1985年美國制造業產出占GDP的比重還有28%,1990年就下降到18%,2003年又下降到不到14%(2011年,美國制造業占GDP的比例比2010年有所回升,大約占12.2%)。英國制造業產出占GDP的比重也從1990年的20%下降到2003年的16%-17%。
他指出,“目前每年的國際貨幣交易額高達700多萬億美元,而商品貿易額只有7萬億美元,說明與生產流通有關的貨幣交易僅占到1%,因此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當代資本運動的主體已經從產業資本中脫出。”——不得不承認,這篇寫在美國次貸危機和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之前的文章,即便是今天來看,仍然能讓人感到那種顛覆性的震撼。
那么,“資本運動的主體”到哪里去了?
也許《中國證券報》今年6月18日的一則新聞能部分解答這個問題——這則新聞說,花旗集團日前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隨著私募基金公司擴大業務范圍與傳統基金公司展開競爭,未來五年對沖基金業的資產規模可能增長一倍以上,達到5萬億美元!
這個數目,大約是美國兩次“量化寬松”規模的兩倍,略小于日本2011年的GDP總額。而目前深陷泥潭的西班牙,向歐洲央行請求支援的數目也不過1千億歐元。
那么是什么力量能讓私募基金,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能吸納如此規模的巨額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