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律動教學是根據聾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矯正、補償聾生生理和心理缺陷。
【關鍵詞】聾生;律動教學;情境教學;節奏教學
律動,顧名思義是指有規律、有節奏的運動。律動課是聾校專門開設的一門重要學科,是1-3年級聾生的必修課。其教學目的是通過律動教學發展學生智力,提高身體素質,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協調、均衡、健康的發展,補償其生理和心理缺陷。如何根據聾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充分發揮律動教學特點,最大限度地矯正、補償聾生生理和心理缺陷,是我們特教音樂老師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符合聾生的心理特點
培養聾童對律動的興趣是律動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每堂課設計教學內容,應從聾童心理特點出發。雖然聾童聽力殘障,但他們和普通兒童一樣,有著活潑好動、求知欲強、想象力豐富等特點,因此教師要激發聾生這種求知欲望,滿足他們好動的天性。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們能在動中學、玩中學、樂中學,隨樂而動。如教學模仿動作《拔蘿卜》,教者導入(通過手語):同們今天我們接到森林里山羊爺爺的邀請,去幫他收蘿卜,你們想去嗎?聾生好奇心被調動了,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來。在拔蘿卜的開心游戲中,聾生不但舒展了肢體,激發了豐富的想象力和表現欲,還讓聾生在共同完成活動的過程中體會集體的凝聚力,分享成功的喜悅,團結協作的精神在聾生幼小的心靈中得到確立。
教學過程的展開要符合聾生的生理特點
(一)以情景教學為切入點
針對聾生生理特點(聽力和語言殘障),在教學活動中教者運用手語、實物、畫面等多種手段,創設一種情感和認知相結合、生動真實的教學環境,激發聾生積極學習的情感,聾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中有效地獲得知識的同時,陶冶了聾生的心靈。如兒童舞蹈《嘀哩嘀哩》一課的教學設計:
1.首先讓聾生自己來布置一個美麗的春天,在這一環節中,主要目的是讓聾生“熱身”,聾生在自己動手裝扮的過程中,體會美感和實踐后的成就感。
2.在“尋找春天”這一教學環節中,讓聾生到大自然中去尋找到春天,并回答其中的有關問題。通過教學配套內容,有針對性的初步解決舞蹈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為舞蹈教學設下鋪墊。在“尋找春天”的過程中,聾生的學習情緒被調動了,產生了巨大的學習動力。
3.在舞蹈教學中,同樣貫穿了“春天”這一主線,展現舞蹈的情境。在聾生對舞蹈充分掌握的基礎上,讓他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自主地運用自己對春天的感知和已學過的舞蹈語匯來表現舞蹈的情境。
4.拓展情境這個教學環節主要是聾生創造性和主動性的發揮,是課堂教學的深化和延伸,具體表現為對舞蹈的創編。教者為聾生準備了幾組美麗的春天畫面,讓聾生根據這些畫面進行即興發揮、自由創編,畫面上花、草、樹、木、可愛的小動物都是聾生創編的對象。通過創編表演讓聾生感受到大自然的春天無處不在,創編表演讓聾生感受到了快樂,從心里領悟到春天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妙,使聾生從心底萌發出保護環境,熱愛大自然的意識。
(二)以節奏教學貫穿律動課堂
由于聾生的聽力殘障,節奏教學在律動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它是發展聾生振動覺、殘余聽力、協調能力以及節奏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學中,運用律動和節奏相結合的方法,增強聾生對節奏的感知力。例如,在上課開始時,教者用明快的節奏引導聾生進入教室,聾生在踏鼓的指引下做種種合拍的動作,極富生氣。在琴聲中隨著踏鼓的節奏,聾生所做的各種動作使他們在上課一開始就處于感知音樂歡快的節奏氛圍中。為了使聾生更好掌握節奏,教者組織了小型的打擊樂隊。打擊樂器有:雙響筒、響板、三角鐵、沙錘、碰鐘、鈴鼓等。如在教學用打擊樂器為歌曲《潔白的羽毛寄深情》伴奏時,教者選用了鈴鼓、三角鐵、碰鐘和雙響筒四件打擊樂器。在合奏之前,第一步先讓聾生掌握3/4拍的強弱規律(強、弱、弱),在練習時讓學生強拍拍手,弱拍拍腿,感受三拍子的特點。第二步在教者指揮下,拍手練習伴奏譜。第三步講解示范四件打擊樂器不同演奏方法。第四步把聾生分成不同小組進行齊奏,用手勢提示聾生配合一致。第四步為歌曲《潔白羽毛寄深情》伴奏。待伴奏熟練后,讓部分聾生演奏,部分聾生舞蹈(之前聾生已學習了這首歌曲的舞蹈)。這樣不僅增加了聾生學習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復習了舞蹈,還培養了聾生協調一致、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二、教學方法的選擇要符合聾生的特點
音樂具有抽象性、模糊性、不確定性的特點,音樂形象難以直觀,增加了聾生對律動的感受和理解的難度。這就要求聾生的律動課堂教學形式、方法要多樣化。課堂里多媒體的引進,大大拓展了聾生律動課堂的空間、視野,教師可以輕而易舉地把律動教學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情感藝術教育。如教者在教學藏族民間舞蹈《手捧哈達獻親人》時,充分利用多媒體直觀形象的特點,將藏族的服裝、民間習俗等風土人情用多媒體課件呈現給聾生,使聾生原本對藏族陌生的感知轉化為形象而又真切的視覺感受,增進了聾生對藏族風俗習慣的了解。為了讓聾生感受到藏族音樂、舞蹈風格的特點,除了示范外,教者還準備了一段藏族舞蹈視頻,讓聾生體驗到了藏族舞蹈上身慣于松弛并稍稍前傾,與下肢流動連貫的動作形成悠然自如的舞蹈風格。
總之,聾生律動教學應根據聾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選擇靈活的方法,使傳統的律動課堂變得新穎性和感受性,讓聾生在無聲的世界里感受到音樂的美好!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聾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