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與經濟的高速發展,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促使我們不能再簡單地用“知識”“智力”來涵蓋。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精神,全面提高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加強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審美道德觀為指導思想,在美術——德育主渠道課程中,充分發揮其獨特的美育功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美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艱巨而偉大的“工程”。
一、著重與對審美情趣的培養
美國學者艾斯納曾說,“美術能將人們帶入夢幻和潛意識境界,從而使心靈最隱秘的思想和感情得以敞開”,“美術以級強烈的情感力量培養著人與人的親密關系”。美術教育最突出的表現即是對學生的個體情感的培養。隨著社會發展,情感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從傳統的教育觀念(重視語言和理性思維)到現在的重情感和直覺思維的新的教育體系的轉變,在新教材中均得以體現。美術作品的欣賞對學生可以產生情緒感化的作用。有些作品用語言極難描述,但學生可用他們的心靈之語與心靈之窗去訴說,去無聲地宣泄或用符號去傳遞他們的內在直覺思維。心理學家馬斯洛將這種潛能教育稱為“內在教育”,并作為藝術教育最有效的手段,比所謂的“核心教程”(語、數)更接近這一內在的目的,它將認的心靈的底蘊層暴露出來,使情感得以凈化。如欣賞《馬拉之死》、《自由引導人們》等作品時,引導學生可以從視覺美(強烈的光影所帶來的戲劇舞臺般的效果以及色彩與構圖)——情緒美(革命者為了民眾的解放和自由展現英勇高大的形象,激發人們的斗志)——情操美(以英雄人物為榜樣,用道德標準衡量,追求真理)等過程變化中逐漸上升為一種高尚的馬克思主義的審美情感。類似這種情感教育還可以從參觀、寫生活動中等多種形式中汲取,讓學生在接觸自然、熟悉社會創造等過程中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情趣。
二、著重于審美理想的培養
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產生的情感反映是審美活動中最初的表現形式,但這種感受和感化都受著審美理想的制約。中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生活中通過各種渠道正逐漸形成自己的審美理想和方式,由于中學生年齡與身心發展皆不成熟,且有著強烈的模仿心理,諸如校園追星現象,迷戀影視明星,模仿他們的舉止打扮,學生們在這些行為中,有著他們的主觀判斷,他們只注重淺表美,而不善于發現內在美,認識不到內在美的深沉和永久性,甚至把握不了是、非、美、丑。不同的審美判斷影響著不同的情感反應,因此,用馬克思主義的美學思想來引導學生,把馬列主義的審美理想同共產主義的道德情操結合起來作為我們時代關注的最高準則,是迫切而又極其必要的。美術教育中的欣賞教育是培養學生積極的審美理想主要的途徑。例如在欣賞米勒《拾穗》時,引導學生通過對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不同狀態的分析,得出資本主義社會中兩大階級的矛盾和對立,讓學生體會到美與丑、善與惡,產生對階級社會中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對統治階級的不勞而獲的痛恨,從而培養學生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觀、人生觀,培養對我們社會主義祖國熱愛之情。教師應選擇古今中外優秀作品,用美的形象和意境感染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審美意向。
三、著重于審美表現的培養
審美表現即審美創造力,這是美術學科特有的屬性,這種屬性隨著美術教育活動而提升為對學生的知識與思維能力的培養,并逐漸形成人的行為意志力與人格。現代美術教育的范圍已擴大延伸到生活的各個領域。新教材在設計·應用這一板塊中,已涉及到各種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設計,如服裝設計、鐘表設計、廣告標志設計、產品包裝設計等。教師可利用這些課程有意聯系生活中以美塑美的事例激發學生注意通過貫徹生活來提高審美力。比如觀看服裝表演,參觀超市的貨架和城市建筑、逛書店等方式,把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再把他們的想象力與審美觀以形式美的法則表現出來。無論是設計還是手工制作,其目標只有一個:即把知識、情感與意識融為一體,探尋創造過程中的價值,體現學生個人的原創價值并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和道德觀,這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表現力的更高的教育價值表現。
四、著重于教師自身的審美道德的表現
古人云“師出百行,以德為首”,教師首先要加強自我道德建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如果說教師是一種最大的資源,那么美術教師就是美術教學環境資源的載體。其積極的道德情感,可引起學生情趣和情感上的共鳴;其高尚的道德行為對學生有直接的示范作用,指導學生選擇正確的道德行為,培養學生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人生觀。如美術教師對教育工作所具有的職業道德與責任感直接引響著學生,使他們以后走上社會也會有一種責任感和榮譽感;美術教師樂于奉獻的精神也會在情感上感化著學生;美術教師端莊的儀表舉止、柔情脈脈的語言及藝術化的生活,將有效的感染著學生們。所以這些都將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對美的判斷,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綜上所述,審美教育似一根紅線貫穿于整個美術教育的各個環節中,為了未成年人的健康發展,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為了祖國的明天,讓我們全社會共同行動,創造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建設和諧社會,培養和諧人才而努力吧。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郊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