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音樂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財產,是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的東西。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種語言、各種形式的音樂不斷走入我們的生活,對于高校的學生來說,流行音樂似乎已經成為了生活中重要的元素,他們喜歡流行音樂、學習流行音樂、了解流行音樂,可對于我國傳統的民族音樂卻了解甚少,針對此現狀,本文淺論了我國高校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改革策略。
少數民族音樂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財產。少數民族音樂教育是國家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我國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持續發展不可忽略的因素。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種現代化的文化潮流以及風格多變的流行音樂,給我國的少數民族音樂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壓力。雖然我國高校的音樂教材中收錄了一定比例的少數民族音樂內容,但依然不能避免各種流行音樂走入高校學生的生活甚至音樂課堂中,民族音樂文化越來越被大家忽視,有很多學生甚至排斥民族音樂的學習,面對這種情況,為了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振興民族音樂,高校實行少數民族音樂教育改革已經勢在必行。
高校傳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必要性
(一)高校是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
少數民族音樂作為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少數民族長期發展過程中的文化結晶,也是凸顯少數民族特色的重要文化形式。由于大多數的少數民族音樂是人們在勞動中創作出來的,因此它是體現人們生活各方面的最佳途徑。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包含了各時期、各地域的風俗、習慣、語言以及美學特色,其中富含的情感和思想是該少數民族的靈魂與精神。高校教育作為國家文化發展的重要標志,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實際上就是接受上一輩優秀的思想、行為以及感情的傳遞,因此高校的音樂教育是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而少數民族音樂中豐富多彩的民族特色以及歷史內涵,是高校音樂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開展少數民族音樂教育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
1.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可以陶冶大學生的民族精神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音樂藝術的瑰寶。學習少數民族音樂是了解作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中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了解少數民族在中國音樂歷史發展中的卓著成就的關鍵,能深刻的體會到民族之間的大團結和共同繁榮,從而增強大學生的民族凝聚力、認同感,陶冶他們的民族精神。
2.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可以培養大學生堅強的性格
通過學習少數民族音樂,可以讓大學生們感受到不同少數民族的文化及其蘊藏在里面的頑強、堅韌、勇敢的民族精神。很多少數民族音樂都記錄了少數民族原生態的生活狀況,從政治、軍事、宗教信仰到民風民俗等無所不包,在音樂中所反映出來的各種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可以很好的感染大學生,激勵他們積極進取,培養自己堅強的性格。
3.少數民族音樂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
不同的少數民族音樂蘊含著不同的音樂風格,展現出來的音樂畫卷各有千秋、各具美感。大學生在學習不同少數民族音樂的同時,體驗了不同少數民族的情感、風格,欣賞到了不同的美,極大的增加了他們的審美體驗,這對于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高校少數民族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我國現在高校的音樂教育仍然以西方音樂、現代流行音樂為主,而我國的少數民族音樂教育受到的重視不多。因此少數民族音樂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一是少數民族音樂的課時少;二是沒有統一規范的少數民族音樂教材;三是教師不重視,自身的少數民族音樂修養也不高,因而沒有合理的教學方法。
針對上述的情況,首先,學校和教師必須端正態度,充分重視起少數民族音樂教育。學校應該為少數民族音樂安排合適的課時,教師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少數民族音樂修養,在教學中,不斷完善少數民族音樂的教學內容,尋求適當的教學方法,將民族聲樂理論、教學法、文化內涵等作為重要的傳承內容向學生逐一講授。其次,各高校的音樂專業都應該制定相應的少數民族音樂教學大綱,不斷加強少數民族音樂教材建設,將其不斷的系統化、規范化、科學化。
高校的少數民族音樂教育改革
(一)激發學生對少數民族音樂的喜愛
面對當下大家極度熱衷和追崇流行音樂的現狀,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順應學生的需求,選擇幾首學生們喜歡的流行歌曲進行剖析和解讀,讓學生明白,流行音樂也是來源于民族音樂,民族音樂是一切音樂的創作基礎,任何一部音樂作品如果脫離了民間音樂的習慣和傳統,就會與人民產生距離,進而很難被人民接受。像我國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它描述的是我國古代梁山伯與祝英臺之間的美好愛情傳說[1],它之所以能夠走上國際音樂的舞臺,被無數人民喜愛和關注,離不開它帶有的民族特色。又如王洛賓的《在那遙遠的地方》,也是因為他一生生活在我國西部,在創作中摻進了濃郁的西部民歌特色。通過向學生介紹這些著名創作的背景及根源,使學生提高對民族音樂的重視,從心里喜歡上民族音樂。
(二)加強學生對少數民族音樂的了解
學生是民族音樂文化的接受者和傳承者,高校的音樂教育不僅要強化學生的民族音樂教育,還要積極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情感教育,將音樂知識轉化為充滿生命力的行為或行動傳遞給學生。在學習每一首歌時,可為學生創設豐富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進入教學內容的角色中,使學生與民族音樂實現面對面的對話,讓學生深入的了解民族音樂的內涵,真正受到民族音樂中的人間真情、倫理道德、人文價值以及民族尊嚴的熏陶和感染,在培養完善人格品質的同時,順利的完成了學習任務。另外,高校要定期的為學生組織一些形式多樣的課余活動,例如舉辦民族歌舞大賽、民族樂器演奏會等,使學生與民族音樂更多的接觸,提高他們對民族音樂的重視。
(三)拓展高校少數民族音樂教學資源
高校的少數民族音樂教育不能僅通過教材這單一的教學資源,而是要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和學習的各個領域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音樂知識的豐富內涵。音樂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表現形式,它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外延能力,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潛心探討學生的心理需求,并按照學生的喜好,準確把握切入點進行教學,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音樂學習中,感受音樂學習的樂趣,以實現教學目標。各音樂高校要加強統一的民族音樂教材建設,并使之逐漸標準化、系統化、科學化,要盡量打破依托在異文化教育模式之上的中國音樂教育現狀[2],力爭將我國的民族音樂理論文化編進教材、帶到課堂。另外,除了使用傳統的音樂教材以外,教師還要嘗試編寫適合本校教學特點的鄉土音樂教材,盡量將更多的民族音樂引入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深入的了解身邊的民族音樂,拓展高校的音樂教學資源。
(四)培養學生對少數民族音樂的審美能力
我國傳統的音樂教育一直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中過多的強調了培養學生基礎音樂知識,忽視了訓練學生對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教師的教學手段陳舊、單一,教學色彩太過理性化,諸多因素導致學生雖然喜歡音樂,但卻不喜歡上音樂課這種情況。我國高校的音樂教育首先要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應該把教學活動看成是向學生傳遞音樂知識和音樂藝術的過程,教學目標不僅是使學生掌握扎實的音樂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然后在對學生進行音階、和弦、音程、調式培養中滲透基礎審美教育。高校音樂教育應該注重讓學生接觸更多的經典音樂文化,使學生的審美視野得到拓展,像漢族音樂文化中的京劇、秧歌,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中侗族的大鼓、苗族的蘆笙等,這些都是我國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學生在體驗各地區音樂特色的同時,對少數民族音樂的審美能力也會得到有效的提高。
結語
當前,越來越多的教育者認識到加強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重要意義,高校的音樂教育必須要提高對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重視,這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民族情感,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實現了音樂的育人作用。廣大音樂教師應該不斷探索高效的教學方式和手段,使學生積極的投入到少數民族音樂的學習中,以實現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有效傳承。
參考文獻:
[1]張莉.論高校開展少數民族音樂教育[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1(1).
[2]盧國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與高校音樂教育改革[J].現代傳播,2012,34(1).
| 作者單位:新鄉學院
編校:宋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