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高校作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基地,其任務就是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 指出:“認真組織大學生參加軍政訓練、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增強社會責任感。”做好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對于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素質全面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1 高校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意義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改造主觀世界、促進自身全面發展的活動。正如中央所提出的軍政訓練、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都是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載體,大學生在這種走向社會的過程中適應社會、承擔社會責任,盡快成長為社會所需的優秀人才。這種學習性實踐和成長性實踐的過程本身具有不可忽視的教育意義,符合高校教育以人為本的內涵。
1.1 社會實踐工作提升大學生思想素質
中共中央明確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肯定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有利于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集體主義觀念,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每個大學生必須經歷的軍政訓練活動就可以使大學生正確認識個人和集體的關系,激發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精神。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等使大學生走出校園,通過到城市社區、鄉鎮農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企事業單位、社會服務機構等鍛煉,可以認清在校園無法解決的各種問題,增強對國情的了解,真正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社會實踐是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重要延伸,實踐的鍛煉培養全面提高了學生的思想政治品德修養。
1.2 社會實踐工作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
人文素質是指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要求人具備人文知識,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的的培養又是核心所在。學校對學生教育其實是使學生通過接受教育,充分認識自我,最大限度地發揮自我潛能,最大程度地體現自我價值,這種教育是全方面的,是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的,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很好的發揮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目標。社會實踐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活動空間,在深入基層、深入農村的實踐中促進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轉變,在與各種社會職業的人的接觸中,在與不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磨合中,學會與他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促進與社會的相互認同。在生產勞動中,在實習鍛煉中,親身體驗生活,看到城鄉差別,了解社會、接觸現實、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奉獻自我,服務社會的意識,這些都是人文精神的培養和鍛造。
1.3 社會實踐工作增強大學生專業素質
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專業知識必須應用于實踐才能發揮其作用,社會實踐是學習應用知識的平臺,學生在實踐教學、社會調研、科技文化服務的過程中發揮專業優勢,透過現象發現本質,檢驗自己理論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將理論和實際、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認識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可根據社會需要和人才成長的規律,轉變就業觀念,合理自我定位,提高成長的目的性。同時,通過社會實踐中檢驗出的高校培養大學生社會服務的能力水平,可以促進高校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制定更完善的人才培養計劃,增強相關方面師資配備,改善教學環節的不完善之處,有目的地展開相關教學實踐活動,以利于增強學生的專業素質,培養更適合社會要求的專業人才。學校與社會通過這種學生社會實踐的方式,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2 高校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要求
正是基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培養人、教育人、鍛造人方面的意義,各高校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組織開展,在形式和方法等方面已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大學生參與積極性較高,制度日趨完善,形式內容也得到了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初具規模,社會實踐活動向著項目化、品牌化方向發展,為進一步開展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為了更好的推進社會實踐工作,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親身體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良好環境,更要促使社會實踐制度化、廣泛化、精品化、精神化。
2.1 社會實踐組織制度化
高校要重視社會實踐工作,將其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在教學計劃中明確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性,不僅只有軍事訓練和教學實習,社會實踐應是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全程教育,對社會實踐的指導思想、目標要求、方法途徑、組織指導作出明確規定,在政策上確立社會實踐的地位。同時建立有資質的實踐指導教師隊伍,使指導教師專業化,切實改變社會實踐只是學校團委或是學生政工隊伍工作的觀念,通過經費保障機制促使教師全員主動參與社會實踐指導,給予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更多的經費和場地支持。通過學校、學院、系部等不同層面開辟更多固定的社會實踐基地,校企合作、區校對接,院院聯合,更好地了解服務需求,拓寬服務領域,創新服務形式,使大學生社會實踐這種雙向多系統活動得以順利深入。在社會實踐的同時,建立考核激勵機制,不單是以服務時長所計算,更應該從活動計劃、組織、過程及成效全方位予以考察,予以精神與物質雙向的獎勵。
2.2 社會實踐開展廣泛化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有計劃、有組織地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活動,學生越來越認識到其重要作用,參與的積極性高漲。例如暑期三下鄉活動自開展以來,參與的人數和隊伍數量明顯提升,但是相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仍然只有小部分參與,還屬于精英活動。一方面,高校應該通過課堂教學、媒體宣傳、團隊宣講等各種方式廣泛發動學生參與實踐,在政策上給予肯定,在機制上予以保障。另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社會實踐是一系列教育活動,對于促進個人的成長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自己應該主動參與其中,提升綜合素質,增強核心競爭力,完善自我。通過主體和客體兩方面,使社會實踐面盡可能覆蓋全體大學生。
2.3 社會實踐團隊精品化
在高校越來越重視社會實踐基地建立,實踐活動項目化的現階段,也應該關注實踐隊伍的建立和運作精品化。在實踐團隊的組建方面,教師全程指導必不可少,應該對教師開展類似就業指導、心理咨詢指導培訓的課程,使教師在具備專業能力的同時更具有指導社會實踐的能力。在學生隊伍的構成方面,貴在精而不在多,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是讓學生走出個人圈子,通過多種形式接觸社會,鍛煉自己,而不是要每項活動每支隊伍都盡量多人。學校要有指導性的將實踐隊伍的配備更趨合理化,人數維持穩定,最好有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組成,有利于以老帶新及不同專業思想的碰撞交流,在服務時也能更加全面周到。精品的團隊不僅自身成員的提高更快速,對其他學生也能起到良好的示范引導效應。
2.4 社會實踐整體精神化
所謂的精神化,是要使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生不僅是因為學校要求而參加,不僅是因為能獲得綜合素質教育學分而參加,不僅是因為要鍛煉自我而參加,而是因為參加社會實踐是精神的驅動力量,是用我所學服務社會,是實現自我價值。這就要求學校在組織過程中正確引導學生樹立高尚的價值觀。使每個參加的學生明確“社會實踐是為了什么?”在鍛煉自身適應社會環境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協作競爭能力、理論聯系實際問題能力的過程中,獲得自身精神的愉悅和心理的滿足,也就是“我奉獻,我快樂”。這個人與自然社會互動的層面應該是高校組織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最終目標。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全面培養人才的重要環節,是高等教育“將人培養為人”必要途徑。高校在組織實施的過程中要將其制度化規范化,建立長效機制,引導全體學生參與,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用實踐檢驗自我,在實踐中體現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