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雪珺
人物簡介:李云迪,1982年10月7日出生于中國重慶,2000年獲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冠軍,2015年又受邀擔任評委。是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史上最年輕的冠軍和評委。
每年春節過后,李云迪都會踏上征程,在歐美各城市間展開長達數月的巡演,2016年也不例外。4月初,他的身影伴隨著琴聲來到德國,一起而來的,還有李云迪的兩張最新古典大碟《肖邦:敘事曲》和《肖邦:前奏曲》。
在李云迪來德演出前夕,《環球人物》記者向他發出采訪邀約。無奈他的行程安排很滿,只能在意大利羅馬站巡演后進行電話采訪。
作為被公眾熟知的鋼琴家,李云迪是聚光燈下的常客,不僅有熱鬧、有風光,負面新聞也常常如影隨形。經歷過不少是非的他,“舞臺下會不會很冷漠”“有沒有藝術家的神經質”,記者在采訪前不斷猜測,“或已成為‘油子,知道如何把問題回答得漂亮,但不回應重點”。
然而電話一接通,記者的擔憂就一掃而空。“喂,您好,聽得見嗎?我需不需要大聲點?”電話那頭,李云迪的聲音透露著演出后的疲憊,但顯得謙遜而誠摯。有人說,音樂家往往是專業上精湛的大師,生活里單純的孩子。這些特質,在與李云迪的短暫對談中,不難找到印證。
回歸肖邦
德國是李云迪此次在歐洲大陸演出場次最多的國家。他與德國仿佛有種不解之緣。2001年,他的首場世界巡演,就是從德國開啟。“在德國,古典音樂是非常發達的,大部分城市都有著很好的古典音樂文化基礎。我最早在國際上出唱片,就是和德國德意志留聲機公司(世界著名的古典音樂唱片品牌)合作的。包括2002年到2006年,我曾在德國漢諾威音樂戲劇學院學習。所以此次巡演在德國的場次最多,可能也是出于這樣一種特別的緣分吧。”
此次歐美巡演,李云迪把主題定為“肖邦傳奇”。他與這位古典樂大師,有著不一般的感情。2000年,空缺了15年冠軍的肖邦國際鋼琴比賽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年輕、也是迄今唯一一位來自中國的冠軍——李云迪。“從那時開始,人們便經常將我與肖邦聯系在一起,我自己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一種情感上與肖邦的特殊關系,直到現在這種關系還在不斷地增強著。”
10多年下來“死磕”一人會不會覺得煩悶?電話那端,李云迪輕聲笑了,“不會”。不覺得悶,是因為專注。在他眼里,“肖邦是古典樂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作曲家,也是在鋼琴技藝開發方面最徹底和全面的一位。”其實,在這10多年里,李云迪曾把興趣轉向過李斯特、貝多芬和舒曼的作品。但他成于肖邦,首張專輯便是演奏肖邦,最擅長的也是肖邦。尤其2015年成為肖邦國際鋼琴比賽最年輕的評委后,他更是重新開始了對肖邦曲目的密集練習。
李云迪一直在追尋著肖邦的新意。“肖邦在他的那個年代譜曲、演奏,那時的鋼琴是沙龍性質的,可能演奏廳最多能容納200人,用的是舊式鋼琴。聲音很單薄,不像現在的九尺演奏鋼琴,需要現代的演奏技巧、手指力度才能去完成。包括現在的音樂廳可以有2000人甚至更大的場地讓你去彈奏這些作品,所以說,在練習時、彈奏時,都會有一些改進。”
對他而言,不變的是肖邦音樂的精神內核。“每次不管是演奏還是學習肖邦的作品,我都有一種朝圣的感覺。他的風格、訴求,他想要表達的情感,這是我在演奏當中要追尋的,因為我是一個傳遞者。”
學琴的小小少年
李云迪學琴的時候,古典音樂在中國還是真正的“曲高和寡”。 整個家庭為他學琴,傾注了太多太多。
3歲時,李云迪在樂器店被一架手風琴迷住,吵鬧著讓媽媽買給他。媽媽當時找了個理由,搪塞過去了。可回家后,李云迪一次又一次提起手風琴。見他如此喜歡,媽媽和爸爸商量了許久,才買下這架琴,送給李云迪當4歲生日禮物。
有了琴,媽媽帶著李云迪開始去少年宮學習。家住得很遠,得倒3趟車,花費兩個小時。音樂老師譚建明很喜歡他,有什么活動,總帶李云迪一起去。
1987年,譚建明帶學生參加省里的比賽,參賽曲目是《花兒與少年》,5歲的李云迪拿到了名次。家人發現這“小小少年”似乎是個天生的表演家,越大的場面,越多的觀眾,他越能發揮出色。
在他7歲時,開始改學鋼琴。因為媽媽心疼李云迪——手風琴又大又沉,重慶夏天很熱,抱著琴練不了一會兒就出一身汗,時間長了,身上長滿痱子。1991年,9歲的李云迪拜入但昭義門下。但昭義名氣很大,算得上是當時鋼琴教育界數一數二的人物,1989年到1994年間,但昭義的8位學生在全國鋼琴比賽中獲得了7個第一名和1個第二名的好成績。1994年的那個第一名,就是李云迪。同年,李云迪以鋼琴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四川音樂學院附中。
那個時侯,深圳正在打造“鋼琴之城”,向但昭義發來工作邀約。但昭義考慮許久,決定舉家遷至深圳,擔任深圳藝術學校鋼琴專業教授。這對剛剛取得佳績、拿到入校通知的李云迪來說,也是一個十字路口:留在四川讀書,還是跟著但老師去深圳?
關鍵時刻,媽媽作出決定:繼續跟著但老師學。她辭去工作,搬去深圳陪讀。陪兒子練琴,成了媽媽此生最大的事業。
李云迪的學琴生涯,并非“虎媽”壓迫下的暗無天日。相反,他覺得自己童年很歡樂,“每周日只練兩小時琴,爸媽就帶著我去親戚家玩耍”。媽媽也很重視對他人格的教育, 18歲在華沙拿了肖邦獎的第一名,歸國途中,大包小包都是爸爸拿著,李云迪兩手空空。媽媽見了,立刻喊住他:“別以為你現在是明星了,就要別人伺候你,自己的行李自己扛。作為兒子,你還得把爸爸的行李也扛上。”回國后的第一個元旦,在各種采訪和練習間隙中,媽媽堅持讓李云迪停下一切事,給親朋好友寫賀卡,寫了整整兩天,隨后兩人一起背著卡去寄。
娛樂就是展現自己真實的狀態
李云迪出道后的這10多年,正是中國古典音樂發展的好時候。北京、上海等城市中,各類劇院、音樂廳等演出機構的出現,使得古典音樂的市場無論數量還是規模都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不可同日而語。古典樂演奏家不再僅僅只是孩子的偶像和“銀發族”的心頭好,而是逐步貼合大眾。
這些年,李云迪經常在古典音樂會以外的場合與公眾見面,包括幾次春晚上與流行音樂的跨界演出,甚至即將出現在真人秀節目中。這些活動,對他來說好像是“學生時代的春游”,讓他在琴房與家之間有了一些喘息的空間。
對于那些認為他“娛樂化”的指責,他并不回避。“娛樂”這個概念,在李云迪看來范圍很寬廣。“關鍵是怎樣去衡量,演奏是一種娛樂嗎?它當然也算——從某種角度來講,它也是讓大眾去開心、去欣賞的。也就是說,娛樂并不一定就是要搞笑,而是一種愉悅的心情。我聽到一段很感傷的音樂被感動了,從音樂的角度,以我的視角來看,這也是一種愉悅。我覺得娛樂就是展現自己真實的狀態。”
他一直以一種普及的心態做古典樂。“我并不只把自己框定在一線城市或國際都市;另外,在每個地方,我很愿意和大眾互動,而不是單純的、高大上的演奏。”
“聽說你將自己的鋼琴演繹風格定義為‘儒家,就是包容、融合?”聽到《環球人物》記者的提問,李云迪有點不好意思:“哈,其實我沒有去定位自己的演繹風格,我覺得音樂風格是大眾和觀眾自己去感受的。我們作為演繹者來講,怎么能詮釋出讓大眾喜愛的作品,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置身于這個作品當中,感受到作曲家想要表現的意義,才是最關鍵的。”
“想做什么就去做”
舞臺上李云迪被稱為“鋼琴王子”,那種高冷、不茍言笑、將情感凝聚于指尖的風度為他贏得了不少粉絲。在微博上,他則經常顯示出自己“萌萌的”一面,更像是一個鄰家男孩。
他喜歡秀美食,自稱是“一枚吃貨”,看到記憶中的家鄉小吃,立刻興奮地跟老板說:“先來5碗。”他對記者說:“美食其實也能吃出音樂的感受來。比如像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經典鋼琴曲《水的嬉戲》,最后一句就像香檳的氣泡消失一樣。”
在日常閑暇中,李云迪最喜歡的就是四處尋找或者自己搗鼓美食。“我可以把它當成是作品一樣去尋找。回到家鄉重慶,我必須要吃火鍋,一定要吃小面;去佛羅倫薩,吃地道的意大利面,而且只是用小番茄做的,不加其他任何東西的……我喜歡在美食中,感受這個地方的音樂風格。”他的廚藝也很了得,對調料頗有研究,拿手菜是四川回鍋肉、肉末茄子。
巡演沒有那么密集的時候,李云迪也像時下的很多年輕人一樣,喜歡做運動,“慢跑、游泳,我都喜歡的,只要不傷到手,但像籃球就做不了。”
不論是舞臺上的演奏,還是生活中的點滴,都是李云迪真實的一面。他對《環球人物》記者說:“我就是在展現自己真實的狀態。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想發揮什么,要傳遞什么,就去發揮出來,傳遞出來,這就是人生,就是這樣的。每個階段會有不同的體會,那就去感受吧,沒有什么不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