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危機與心理危機干預的概念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的日益變遷、繁榮,社會給人們帶來的各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心理危機”這個詞隨之而來,漸漸在人們的生活和應用心理學領域中出現,并慢慢被人們所重視。1954年,美國心理學家卡普蘭(G.Caplan)提出,心理危機是當個體面臨突然或重大生活逆遇(如親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災人禍等)時所出現的心理失衡狀態。
危機事件給學生帶來的消極影響是方方面面的,不容忽視,因此,心理危機干預在高校中也是倍受重視的,是學生工作的一個關鍵內容之一。心理危機干預,就是干預者對心理危機當事人采取的緊急社會支援措施,以幫助當事人重建心理自我調適,獲得新的心理平衡從而渡過危機。
研究者們普遍認為,出現心理危機狀態跟心理調適有關,這是一種在面對生活、學習等各方面的需求與挑戰時,心理調適失效而導致心理失衡的狀態。所以對心理危機的干預不但要注重危機事件發生后的處理和調適,還在于在之前的潛伏階段的敏銳覺察和適當關注,以及在事件后的追蹤隨訪,防止類似問題及狀態的再次失衡的潛在可能性。
2 背景
2.1 心理危機問題突出
根據統計,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有23.25%的大學生有心理障礙;20世紀90年代上升到25%;近幾年有的大學已經達到30%。20世紀初,在國家教委調查的12.6萬大學生中,有20.23%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心理問題在大學生群體中是逐年上升,并且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等的消極影響是比較廣泛。同時由于心理危機引起的自殺現象已成為影響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問題。調查表明,我國自殺意念發生率為17.64%,自殺計劃發生率為2.71%,29.72%的大學生對自殺行為持有不同程度的肯定態度。這些數據在向我們敲警鐘,敏感、高效的危機干預機制是迫切需要的,并且我們應該去反思目前社會上高校普遍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需要完善、發展的地方。
2.2 心理危機干預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目前,我國高校在針對心理危機事件所做的一些措施,從總體上來說,普遍是建立心理危機干預機制——以心理咨詢中心為核心的四級干預系統,第一級是心理委員,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對班內同學的心理健康情況做必要的觀察、判斷,及時進行開導或及時把緊急情況上報到上一級干預層——輔導員處;第二級是輔導員老師,主要是對自己所管理的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的關注和跟蹤,并接受和指導心理委員的對班級情況的匯報和做必要的心理思想健康教育;第三級是學院黨總支書記、副書記等行政人員,對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總體狀況的管理和對危機事件的敏感覺知判斷并采取指導性行動;第四級是心理咨詢中心的專業心理健康老師,對自己前來求助或者由前三級系統上報上來的同學運用專業的心理咨詢及治療技術對經歷心理危機事件的同學進行專業的干預。
針對以上的干預系統,有一些研究者開始有了更加創新的想法。有不少認為,由于大學沒有固定的教室,除了上課是聚在一起,課下相聚交流的機會是比較少的,而更多的活動是以宿舍為單位的,所以相對而言,宿舍內的成員才能更好地了解各自在學習、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情況,提出了設置寢室心理委員的想法。而對傳統的以心理咨詢中心為中心的四級干預系統進行分析,我們也發現無論是班級的心理委員還是再設立的寢室心理委員,在整個系統和整個危機事件的預防及干預上都顯現出無法替代而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目前對心理委員的選拔、培養及必要技術和能力的提升成為了心理危機干預系統完善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態勢和方向。
3 心理委員制度在危機干預中的作用
3.1 心理委員的角色
3.1.1 心理委員在心理危機干預中充當了承上啟下的滲透者
從危機干預的五級系統可以看出,心理委員主要充當了承上啟下的角色,其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心理委員在接受來自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健康老師對其關于心理健康的各個方面的培訓,將其所接受到的心理健康教育傳播到所在班級的同學中,并且心理委員這個隊伍的建立,本身就是在滲透一個信息:有困擾尋找心理幫助是正常現象,并非有精神疾病的理念,我們要正確看待這個問題。如果遇到困擾要敢于面對,主動求助。二是通過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舉辦各種心理健康活動來營造健康的班集體氛圍,促進同學們的心理健康水平。三是在與同學們的交往及細心觀察過程中,及時發現存在心理困擾或者有發生心理危機可能的潛在對象,進行必要的處理或者及時向輔導員或心理咨詢中心匯報,并全面做好協助工作。
3.1.2 心理委員在危機事件發生的各個階段中發揮的作用
心理委員來自同學中,跟同學接觸非常密切,能夠比較好地掌握同學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心理委員在危機事件發生前、發生時及發生后都發揮著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危機事件發生前,心理委員因為生活、學習上的頻繁接觸,能夠比較方便地覺察并預警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并及時防范。很多研究都表明,危機事件在發生之前是有跡可循的,而這些跡象是心理健康老師無法去關注或者了解到的,而我們心理委員就有這樣一個朝夕相處的便利,并能夠及時地提供必要的開導和幫助。除此之外,及時地報告給心理健康老師,爭取早干預;在危機事件發生時,心理委員能夠比較全面而清楚地將同學的情況報告給老師,使心理健康老師的干預能夠更加有方向和準確,而這些都是整個干預系統的其他級無法做到的;在危機事件發生后,心理委員能夠比較方便地跟進同學的情況,防止危機事件的再發生,并能為同學提供一定的精神支持和幫助,為遭遇危機事件后的同學提供必要的社會支持系統是非常必要的。
心理委員對危機事件的發現、干預、跟進的便利性和對情況把握的準確度、全面性是心理健康老師、輔導員以及學院黨總支書記、副書記等行政人員所無法比擬的。
3.2 心理委員如何進行危機干預及其效果
心理委員在危機干預中,一般是采取理解與共情的方法,給同學以必要的支持與幫助。危機事件的發生,很多時候是因為對突發事件所帶來的重大的打擊和無力感所致的,此時如果感受到支持,應激反應可能就會減弱。而這些突發事件,在大學生群體中通常都是人際交往、戀愛、學習及就業方面的。所以同為大學生的心理委員能夠更好地理解他們的境況,表達的共情也更有說服力,更能夠觸動當事人的心,從而取得更為理想的效果。
3.3 在危機干預中,心理委員還可以適當的自我暴露
生于同樣的年代,生活、學習、就業等大環境相同。面臨的煩惱及問題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果心理委員能夠將自己相似的經歷或者列舉自己知道的同齡人的相似經歷,讓當事人覺得自己并非唯一遭受這樣情況的,弱化了其絕望感。心理委員還可以暴露自己在面對這樣狀況時的心態及處理方式,讓當事人覺得事情并非無法解決,從而增加其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
4 高校危機干預應該注意的問題
高校心理危機干預除了要完善高校快速的應急系統外,還要充分地發揮心理委員的作用。心理委員在危機干預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發展心理委員的主觀能動性時,要注意以下問題:
4.1 心理委員的選拔及任職
目前,大多數高校都是通過自愿競選和班級同學投票推薦的方式進行的。心理委員在班中的群眾基礎是比較重要的,這體現了同學們對其的信任,所以同學推選是心理委員是否能夠發揮有效作用的基礎。高校的班委通常是每年一選的,但是針對心理委員,這里存在一個弊端,信任的建立需要時間,當心理委員取得了同學們的信任時,如果面臨換屆,那么同學們又要對新的心理委員進行適應,這就使得新舊心理委員都無法發揮作用,所以心理委員這一職應該是長期任職的。
4.2 心理委員的培訓
心理委員的主要職責是積極地在班級中舉辦各種有利于同學身心健康的活動,并宣傳心理健康知識;敏銳地觀察同學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發現存在心理困擾的同學;有效地開展朋輩咨詢,為困擾的同學排除消極情緒,提供支持和幫助。而這些職責要求心理委員需要有較好的心理學素養和個人品質。所以對心理委員關于專業知識的系統培訓和個人自我成長的訓練也是需要注意的,但目前高校在這方面是比較欠缺的。
4.3 心理委員的管理
對于心理委員的工作要如何監督和考查,也是個要注意的問題。要做好心理委員的教育工作,對同學情況和資料的保密,對同學情況的及時報告等都要制定相應的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