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在高職院校課程體系中屬于公共必修課,它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培養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世界、認識社會和把握人生的能力,提高其政治理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本課程設計在工學結合背景下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著眼于高職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高,著眼于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本設計詮釋了《基礎》課開放性、融合性的特點,體現了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高職特色。
關鍵詞:工學結合;高職院校;《基礎》課;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9-0303-03
一、課程理念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簡稱《基礎》課)以中宣部、教育部有關精神為指導,緊緊抓住本課程具有嚴謹理論性、鮮明實踐性、具體針對性的特點,在工學結合背景下按照時代對當代大學生應具備的道德和法律素質的要求,秉持“能力本位、就業導向”的高職教育理念,以培養“四有”新人為主線,以高職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為核心,以行動導向為主要模式,通過本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建設,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為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以及高職大學生成長成才和終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課程標準
1.課程定位。《基礎》課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培養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世界、認識社會和把握人生的能力,提高其政治理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它對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對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性人才,發揮著重要作用。它的后續課程有《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就業指導》等等。依據我院人才培養方案,《基礎》課屬于職業素質課程中的公共必修課,它和職業知識課程、職業能力課程和職業拓展課程一起構成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課程體系。
2.課程目標。本課程結合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從培養面向經貿行業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出發,旨在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職業素質與法律素質,著重培養學生具有明確的職業理想、良好的職業道德、科學的職業價值觀和較完善的職業法律素質,以提升大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完善高職大學生的人格修養為目標,為高職學生成長成才和終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1)知識目標。通過該課程的理論學習和實踐體驗,使學生掌握思想道德修養的內容、原則、方法,領會社會主義法律精神,掌握中國憲法和其他相關法律知識。(2)能力目標。通過該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具備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智力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正確處理社會關系和職業關系的能力。(3)情感目標。通過課程教學,逐步提高學生走向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思想、文化、身心、法律、職業等方面的綜合素質,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意識、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價值觀和職業紀律,更好地促進高職學生成長成材和終身發展。
3.課程內容。依據課程目標和課程定位,《基礎》課的教學內容包括理論教學內容和實踐教學內容兩部分。理論教學內容和實踐教學內容是辯證統一的關系。(1)理論教學內容。本課程理論教學內容由緒論、三個主題部分共計八章和結束語組成。緒論:根據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規律,通過分析大學生面臨的實際問題,著眼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該部分是整個課程體系的邏輯起點。對應學時為4(含實踐教學課時)。第一部分:一至三章。屬思想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人生觀教育。對應學時為18(含實踐教學課時)。第二部分:四章及五、六章的部分內容。屬于道德教育的內容。集中對大學生進行道德觀教育。對應學時為14(含實踐教學課時)。第三部分:五、六章的部分內容和七至八章,集中對學生進行法制觀教育。對應學時為12(含實踐教學課時)。結束語:講述青年一代成長為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必要條件,激勵大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八個光榮”的優秀品德,創造永恒的青春。這部分是課程的邏輯歸宿。對應學時為2。(2)實踐教學內容。依據課程理論體系,緊緊圍繞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這一中心目標,實踐教學內容設計如下:我的職業理想(課堂演講)—搜集某一偉大人物生平資料并品評(課外作業)—組織一次應聘面試(情景體驗)—參觀蘇州警察博物館(現場教學)—虎丘法院旁聽(以案說法)。
4.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1)教學重點:思想教育方面: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正確把握人生價值評價的標準,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與弘揚時代精神。道德教育方面:社會主義道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系;社會主義道德的原則與核心——集體主義與為人民服務;大學生誠信道德品質的培養。法制教育方面: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法制精神,培養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學習了解憲法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作用。(2)教學難點:理論與實踐的統一、認知與行動的統一。(3)解決方法。首先,樹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采用雙向互動的教學方法,激發高職大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例如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和方法,以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應具備的主要素質來引領學生的學習和實踐;運用案例分析法、問題討論法、情境體驗法來增強課程教學的可參與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對于理論教學采用立體化理論教學法。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采用“課堂講授、小組討論、參考資料閱讀”的方法,抽象理論知識的學習采用“運用多媒體課件、案例分析”的方法,應用性知識的學習采用“項目設計、展示圖片、播放視頻資料”等方法來解決。第三,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加強電子課件建設,課程全部實現多媒體教學;建立實踐基地,加強實踐性教學,重視行為養成,結合教學,組織學生開展諸如觀摩參觀、法庭旁聽、模擬法庭等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加強道德踐履,培養道德行為;改革考試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課程資源
1.教材。教材選用的是國家教育部指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本書編寫組編寫,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教材具有科學性、權威性和嚴肅性。對于高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具有適宜性、實踐性和時代性等特點。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課程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對教材進行了模塊化整合和創造性加工。
2.教學參考資料。著作與工具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參考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學生輔導讀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案例解析等。報刊雜志:《求是》、《半月談》、《思想政治教育導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國青年報》 、《人民日報》等。網絡資料:國家精品課程網、中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在線、 新華網、 名城蘇州網、騰訊網等。
3.多媒體課件。《基礎》課教師通過培訓和學習不斷提升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配合教育教學活動開發了具有較強功能的多媒體課件,把教學內容用更加直觀形象的方式展現出來,便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和學生學習,深受學生喜歡和好評。
4.視頻、圖片。電影:《孔雀》、《我的父親母親》 、《離開雷鋒的日子》、《可可西里》、《黃石的孩子》等;感動中國(2004—2010)等;紀錄片:《圓明園》、《錢學森》、《任長霞》、《孔繁森》等;法律視頻:《今日說法》等;新聞視頻:《小悅悅之殤》、《河北大學車禍案》、《大衣哥》、《奧巴馬傳奇》、《美國務卿希拉里》等。圖片(略)。
5.教學案例。教學案例:祝大學生“兒童節”快樂、有目標的跳高游戲、沈陽中學生穿皇軍服、漢奸服參加運動會、·黃山“搶花姑娘”旅游、人格:最高的學位、小悅悅之殤、郭美美事件、蘇州最美女孩、校園文明、羅永浩西門子總部砸冰箱維權、可口可樂面試、藥家鑫案、羅麗案、“我爸是李剛”等。
四、課程實施
1.學情分析。本課程的授課對象是高職院校一年級學生,涵蓋我院所有系的所有專業。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大多經歷過高中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已經初步具備了本門課的學習基礎。但是,許多學生在具備本課程學習基礎的同時,還存在不少問題。(1)知識方面: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深度、廣度不夠。(2)能力方面:學生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學習能力有待提高。(3)態度方面:思想淳樸,學風良好。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對本課程的教學和學習有抵觸心理,學習自主性不強。(4)素質方面:政治信仰缺失、理想信念模糊、社會責任感缺乏、誠信意識淡薄,艱苦奮斗精神淡化、以自我為中心,團結協作觀念差,承受挫折能力不強。
2.學法指導。在課程觀上:生活即課程,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專業學習、尤其要貼近大學生的實際。在教學觀上:在教學過程中切實貫徹“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教學相長”的理念,幫助學生提高認識,用教學目標引領高職大學生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培養遵紀守法意識。在學生觀上:以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在教學過程中,綜合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和多種教學手段。
3.教學方法。(1) 模塊化教學。理論教學模塊: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實踐教學模塊:校內,課堂情境體驗、錄像觀摩評析、專題演講、討論會、大學生網絡道德調查、結合專業認知、實訓完成初步職業規劃等;校外,蘇州社會經濟發展認知、參觀博物館、就業市場調查、假期社會實踐等。(2) “立體化”理論教學模式。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采用“課堂講授、小組討論、參考資料閱讀”的方法,抽象理論知識的學習采用“多媒體課件、案例分析”的方法,應用性知識的學習采用“項目設計、圖片展示、播放視頻資料”等方法來解決。(3)自主性學習。自主性學習是用課程教學目標引領高職大學生把握《基礎》課的基本理論知識,在課下主動學習知識,提升能力、培養素質的一種教學方法。自主性學習調動了高職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也增強《基礎》課的活力和可參與性。(4)延伸性學習。延伸性學習就是運用現代化通訊手段和電子資源,尤其是網絡教育資源提升課程的品質和內涵,延伸課堂的教學方法。大學生對網絡很感興趣,樂于接受,延伸性學習越來越受到學生的歡迎,但網絡上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因此教師要加強正確的引導,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4.教學手段。(1)多媒體技術手段的運用。除了校外實踐外,《基礎》課教學均安排在學院的多媒體教室上課,教師在整個教學體系中全程使用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數字影音技術及相應的教學軟件,通過視頻、音頻、圖片等豐富多彩的資料使課堂教學信息量更大。讓學生更加容易在感情上產生觸動,更容易理解接受,提高了教學實效。(2)情景體驗手段的運用。主要教學模塊都設計有情景體驗環節,把課堂所學的知識,在情景體驗中表達、展現出來,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還提高了能力,培養了素質。例如,職業道德單元設計的“可口可樂的特殊面試”情景,讓學生加深了對職業道德的理解,鍛煉了職業能力,培養了職業情感。(3)案例教學手段的運用。運用社會或身邊發生的鮮活的人物案例、典型事件案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增強教學內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5.教學設施與教學環境。《基礎》課教學有著比較健全的教學設施和比較優良的教學環境,我院《基礎》課教學都在配備了先進多媒體教學系統的多媒體教室進行;在學院和基礎部、思政部的努力下和校外單位合作共建了一定數量的,有社會影響力的校外實踐基地,如虎丘區法院、蘇州革命博物館、吳江博物館、沙家浜等,為課程實踐教學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五、課程評價
1.課程考核方式:采用理論考試與實踐環節相結合,日常考核與與期末考試相結合。學期總成績=平時成績×40%+期終成績×60%,其中,日常行為表現占平時成績的25%。期終考試采取開卷考試形式,其中包含一篇課程學習體會。這樣的考核方式既對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有個基本考核,又能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實踐能力。
2.課程考核內容組成與比例。(1)形成性考核:主要以實踐教學考核成績為主,占總成績的40%。主要考核項目包括:平時作業成績、日常行為表現、課堂實踐(主要在情景體驗環節,由班級學生打分)成績、社會實踐成績等內容。每項內容又分別從態度、情感、知識、方法、技能、創新點等指標來考查。形成性考核結果不僅是學生的平時成績,還是教師了解學生實際、教學實際,不斷調整完善教學活動,以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參考和依據。(2)期終總結性考核:占總成績60%。期終總結性考核,采用開卷考試的方式,主要考查項目包括:認知發展、技能發展等。每項內容又分別從知識記憶、理解能力、應用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綜合能力等指標來考查。最后由平時成績和期終成績來合成學期總成績。
六、課程特色及改革方向
1.課程特色。《基礎》課緊緊圍繞“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一高職教育培養目標,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著眼于高職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高,著眼于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開放性、融合性特點。體現了學院“工商融合”的辦學理念和高職特色。
2.改革方向。可概括為“四個一”:一個重要契機:學院“十二五”建設規劃,尤其是“一區兩園三地”(其中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創新發展戰略給《基礎》課建設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一個組織保證:組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相關的社團,其團員有相關教師和學生組成,使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有了組織保證,便于實踐教學進一步落到實處,實現實踐教學的組織化、長期化、規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一個緊密結合:實現與專業教育的緊密結合,找準兩者的結合點,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良性互動,更好服務于人才培養;一個長效機制:建立《基礎》課建設發展的長效機制,例如:教學內容的確定機制、課程教學實施機制、學生考評機制,教學質量評價機制等等。[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