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迨且貉狗е械鬧饕慵?閥孔的精度直接影響著液壓閥的性能,因此閥孔的尺寸精度及形狀誤差要求很嚴格。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以保證產(chǎn)品的質量和提高產(chǎn)品的合格率。
關鍵詞:閥體中孔 加工 分析
中圖分類號:TH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8(a)-0086-01閥體是液壓閥中的主要零件,閥孔的精度直接影響著液壓閥的性能,因此閥孔的尺寸精度及形狀誤差要求很嚴格。我司研發(fā)閥體的材料是45#鍛件,由于是在礦山機械上,閥體形狀復雜,孔的尺寸公差和行為公差精度很高,特別是在閥體上一些深孔的加工,在以往的加工中出現(xiàn)加工效率不高,加工質量不穩(wěn)定,對工人的技術水平依賴程度高,在國內的液壓行業(yè)中閥體孔的加工暫時沒有成功的經(jīng)驗值得借鑒,所以在前期我們做了大量的工藝試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對深孔加工我們采用的是鉆—復合擴孔—復合鉸孔或者復合鏜孔—— 滾壓或者珩磨。重點研究深孔的結構功能和工藝加工難點,優(yōu)化切削中的加工參數(shù),刀具在加工的選擇問題還有溫度對刀具和孔的影響,并做相應的實驗。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以保證產(chǎn)品的質量和提高產(chǎn)品的合格率。
近年來,液壓閥的加工工藝有了較大改進,使得閥孔和閥芯的加工精度可達到0.001mm以內,光潔度達0.2,尺寸分散度在0.002mm左右,在一定范圍內便于實現(xiàn)裝配互換。從而提高了液壓閥的性能和可靠性。液壓閥加工工藝的重大改進主要表現(xiàn)在:鑄造流道的新工藝;金剛石鉸刀加工精密孔,清整工藝的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高效精密機床設備應用于閥的加工(高精度的專用磨床,成型加工專機和加工中心等等)。閥孔的粗加工在國外采用自動線加工(如方向閥體的加工);加工中心加工(如流量閣體的加工);組合機床加工(如壓力閥體的加工)以及其它專機等。我國多采用普通車床和六角車床等,故此縱向尺寸誤差較大,孔徑又不穩(wěn)定。
我國液壓閥孔的精加工,主要有研磨和金剛石鉸刀鉸孔兩種,也有使用布磨的。用研磨加工閥孔是一種古老方法。這種古老的加工方法為什么還在世界上仍在使用呢?因為這種加工方法不需要特殊的工具和設備,加工成本不高,精度也不算低,對于小批量生產(chǎn)還是經(jīng)濟的。但對目前要求性能好,壽命長,精度高的液壓閥來說,這種加工方法已經(jīng)遠遠不適應要求了。因為其加工表面質量差,精度不穩(wěn)定,生產(chǎn)率低,并要求操作技術高。故此,對生產(chǎn)近幾年引進的西德Rexoth公司的高壓閥,就禁止使用了。我相信在不久之后,我國各主要液壓件廠家將會用精度高,成本低,生產(chǎn)率高而又便于實現(xiàn)裝配互換性的金剛石(或CBN)鉸刀所代替。
下面就閥體中孔加工的工藝做以下分析:首先我們解決深孔加工問題:我們用現(xiàn)在鉆孔比較流行的U鉆。不僅效率高,而且比較實用。對于深孔加工有獨特的優(yōu)勢,我們選擇瑞典山特維克的刀具。然后根據(jù)圖紙的要求形位公差一般在0.02mm。所以我們選擇復合刀具,不僅大大減少刀具的數(shù)量并且也保證了各個孔同軸度。
所以工藝如下:粗銑平面—— 精銑平面—— 鉆D37H8/M36/D30底孔D29.5(U鉆)—— 擴D37H8/M36/D30至D36.7/D34/D29.7—— 鉆D28H8/D22H8/D20H8底孔至D18—— 擴D28/H8/D22H8/D20H8至D27.7/D21.7/D19.7(擴孔鏜)—— 銑各孔倒角A15度(倒角鏜刀)—— 精鉸D28H8/D22H8/D20H8至尺寸(精鉸刀)—— 復合精鏜D37/D30至尺寸—— 銑M36螺紋
解決交叉孔的工藝,交叉孔是指孔與另一個孔相交叉的孔。在鉆削交叉孔時,鉆頭從凹的表面鉆出,然后進入凸的表面。在過渡時,會
有排屑的風險。最安全的做法是從相對方向鉆削孔。如果盡管有這些問題,鉆頭還是要在一個工序內通過孔,這就需特別強調刀具的穩(wěn)定性。在從凹的表面鉆出時,鉆頭的前面部分失去了孔壁的支撐。因此,鉆頭必須有提供支撐的穩(wěn)定性,直到鉆頭的頭部在通過的孔的另一邊鉆入工件。如果工件另一個孔的直徑超過鉆頭直徑的1/4,當通過工件的另一個孔時,進給率應減小到推薦值的1/4。
在加工孔φ20時候,由于前面的孔是用U鉆加工的,加工后的孔底不平,再進行鉆φ18的孔時候,很容易把φ18的孔鉆偏或者將鉆頭鉆折,所以我們先用立銑刀將孔底銑平,然后再用鉆頭加工。這樣把問題解決了。
參考文獻
[1]韓玉梅,沈玉梅.閥孔的加工工藝[J].一重技術,2004(4):3-8
[2]成大先.機械加工工藝師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0.10-30
[3]劉竹梅.液壓系統(tǒng)中閥塊的設計與制造[J].機械管理開發(fā),200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