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民自主意識的提高,社會越來越倡導“小政府,大社會”的目標模式,非營利組織成為繼政府、市場之外的又一組織,但目前我國非營利組織面臨著嚴重的公信力不足,本文在對我國非營利組織公信力不足的原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通過加強政府的監(jiān)管力度,建立行業(yè)自律,設立專業(yè)化的評估機構,發(fā)動全社會監(jiān)督,提高組織自身能力,以提高非營利組織的公信力,促進非營利組織的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 公信力 建議
中圖分類號:C91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8(a)-0256-01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人們自主意識的提高,非營利組織作為政府和市場之間的“第三部門”得以迅速地發(fā)展壯大。目前,非營利組織的發(fā)展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但一些負面的新聞接踵而來。例如之前在網絡及各種媒體上頻繁報道的“郭美美”事件,這把我們熟知的非營利組織-中國紅十字會推到了風口浪尖上,雖然最后以一場鬧劇而結束,但我們應該看到受此次事件的影響,中國紅十字會的捐助在一段時間內驟然下跌,這就從一個側面反應出人們對非營利組織的公信力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質疑。本文旨在對我國非營利組織發(fā)展中存在的公信力這一問題做出探索性建議。
1 分析我國非營利組織公信力缺乏的原因
第一,組織本身缺乏自治能力,這體現在非營利組織從成立之日起就來源于政府的推動,因此,組織無論是在日常管理、還是信息公開、組織目標,宗旨上都帶有官方的色彩。首先,組織中的重要領導由政府官員擔任,組織的許多決策也是由領導決定,缺乏民主,嚴重的違背了非營利組織在人們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其次,非營利組織普遍存在信息不透明,尤其是財務信息,對于一些企業(yè)捐贈的大的款項,企業(yè)有要求用于指定用途的,企業(yè)可以同非營利組織簽訂協議,這可以達到專款專用,但是對于公眾捐款呢?在中國,大多數慈善組織目前只通過年報來做信息披露。[1]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副研究員葛道順表示:“年報對于善款收支情況的說明只是一個總數,可用于專業(yè)審計查帳,對于公眾沒有任何意義,公眾依然不清楚善款具體使用。再次,由于組織來源于政府推動,因此組織成員的加入就容易違背組織的目標、宗旨,正如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所說,[2]非營利組織以“點化人類”和“改變社會大眾”為目的。試想,非營利組織自身都無法自立,有如何擔當如此神圣的使命呢?
第二,政府的監(jiān)督不到位。首先,目前我國還沒有出臺一部真正的關于非營利組織的法案,使得一些非營利組織受到腐敗思想的侵襲,假借非營利之名,謀取個人利益,挪用慈善捐款,“郭美美”事件中的紅十字商會,正是用了非營利組織紅十字的名稱而引起了人們的誤會,其實中國紅十字會并沒有下設紅十字商會,前面的案例正反映了這一點,還有的企業(yè)為了逃避稅收,將自己偽裝成非營利組織,嚴重地損害了非營利組織的形象。其次,目前“雙重管理”并沒有起到雙保險的作用,登記機關和業(yè)務主管單位都沒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登記機關看似嚴格的登記手續(xù)實則將許多真正的民間非營利組織排除在外,而業(yè)務主管單位對非營利組織的管理則更是流于形式,因為其自身對非營利組織并不了解,如何起到監(jiān)管的作用?
第三,缺少專業(yè)化的評估機構,對非營利組織評估問題的關注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美國、英國、日本、菲律賓、印度等國家,先后建立了許多半官方或民間的中介性或學術性的評估機構,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指標體系,定期或不定期對非營利組織進行包括績效,項目,組織管理和綜合能力等在內的各種評估[3]。但我國目前缺少專業(yè)化的評估機構,人們不敢肯定善款是否用于公益事業(yè),在這次5.12地震的救災援助中,許多人避開慈善組織,前往災區(qū)送錢送物,這也就反映了民眾對非營利組織的不信任,因而盡快建立專業(yè)化的評估機構是當務之急。
2 對公信力建設的探索性建議
第一,加強政府監(jiān)管力度,首先,政府對非營利組織的監(jiān)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盡快頒布《非營利組織的慈善捐贈法》及其相關方面的法規(guī)是當務之急;其次,政府要改變目前的“雙重管理”體制中的一些弊端,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不要將一些草根非營利組織排除在非營利組織監(jiān)管之外,像美國所采取的措施一樣通過稅收達到規(guī)范非營利組織行為的目的,對違規(guī)的組織施以重罰或免除其免稅的待遇。
第二,建立行業(yè)自律和專業(yè)化的評估機構,美國慈善組織自發(fā)地聯合組成了全國性機構,如美國慈善信息局,它制定了衡量基金會好壞的9條標準,每年分4次公布對全國幾百家基金會的測評結果。公眾往往根據它的公報來決定給哪個基金會組織捐款[4]。因此,建立我國的行業(yè)自律機構也是當務之急,這都方便了大家對非營利組織的了解和認可。其次,設立專業(yè)化的評估機構,實際上,我國已經有一些評估機構,如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對中國紅十字會、壹基金的善款的使用實行全程審計,從而達到收支完全公開透明。完善社會監(jiān)督機制,使非營利組織的管理,活動,尤其財務等狀況達到公開,透明。從而達到提高非營利組織自身公信力的目的。
第三,提高組織自身能力,一方面,提高其自治能力,非營利組織自身要有自治的獨立意識,理順同政府之間的關系,是合作伙伴關系,自身要認識到只有強化了其自主能力,才能獲得與政府處于平等的溝通交流的資格。另一方面,培養(yǎng)專業(yè)化的組織隊伍,對志愿者是否具有服務的理念和使命感至關重要,在5.12大地震后,前期有許多的志愿者們奔往災區(qū),為的就是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但熱情過后,目前,災區(qū)面臨著大量的災后重建工作,這時除了一些國際上的專業(yè)志愿者隊伍繼續(xù)堅守在陣地上以外,國內的志愿者的數量嚴重不足,因此對志愿人員的聘請一定要要求具備很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并為實現其理想而長期奮斗之外,組織還應注重學歷層次,招收高素質人才并其定期進行專業(yè)化的培訓。
3 結語
社會公信力是非營利組織生存和發(fā)展的社會基礎,非營利組織要想獲得長久,健康的發(fā)展,公信力是其目前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如此才能取信于民,推動慈善事業(yè)的長久發(fā)展,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根據當前中國非營利組織的發(fā)展現況,及早將非營利組織的公信力建設納入到非營利組織的發(fā)展規(guī)劃之中,不斷探求創(chuàng)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與時俱進,提高非營利組織的公信力建設的意識,保證非營利組織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孔德議.中國非營利組織發(fā)展問題研究.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31-32.
[2] 杜媛媛.論當代中國非營利組織的誠信建設.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3] 何靜.中國式慈善.財富生活(http://blog.sina.com.cn/cmbfortunelife),2008年7月25日登載.
[4] 李維安.非營利組織管理學.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