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寧市海湖新區某大橋由主橋和南北引橋構成,本次研究的目的為查明橋址區地形地貌、工程地質條件及不良地質。論文以該橋址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其工程地質條件,并結合實際工程特點進行了相關分析。
關鍵詞:西寧 橋址 工程地質
中圖分類號:TU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8(a)-0122-011 研究背景
西寧市海湖新區某大橋由主橋和南北引橋構成,其中跨越湟水河段主橋采用三跨上承式肋拱橋,跨徑布置為35m+55m +35m,南側引橋采用兩跨簡支結構,跨徑布置2×5m,北側引橋采用七跨連續結構,跨徑布置為3m×25m+4m×25m,橋寬20m,屬大橋。本次研究的目的為查明橋址區地形地貌、工程地質條件及不良地質現象;查明橋址區地基土的結構、厚度、分布規律及物理力學性質,并進行評價;查明場地水文地質條件,評價水土腐蝕性。
2 橋址區自然地理條件
西寧地區屬典型的高原干旱大陸性氣候,具有寒長暑短、多風少雨、晝夜溫差大的特點。
擬建場地處西寧盆地中部,西寧盆地是在前元古界基底上發育的中—新生代陸相斷陷盆地,受北部大板山南坡及南部拉雞山北緣大斷裂控制,盆地內沉積了巨厚的中—新生代陸相碎屑巖,地層產狀平緩,褶皺開闊,地表斷裂跡象極少,存在的僅為基底小斷裂。
3 橋址區工程地質條件
擬建大橋橫跨湟水河,湟水河在該段河谷開闊,階地發育,橋址區河床兩側發育河漫灘和階地,但不對稱,呈右岸(南岸)高,左岸(北岸)低,高程2269.9~2255.6m,最大高差達14.3m,地形起伏較大。現按左、右兩岸分述如下:
(1)右岸(南岸)湟水河Ⅱ級階地,Ⅱ級階地高出河床15.5~16.0m,坡度45~50°,屬河流沖刷岸,沿岸邊發育有裂縫,不穩定;Ⅱ級階地階面相對平緩,其上現為新建海晏西路。
(2)左岸(北岸)發育有河漫灘及Ⅰ級階地,其中河漫灘前緣坎高0.5~0.8m,寬約50~60m,較平緩,相對高差小于0.5m,Ⅰ級階地前緣高出河漫灘1.0~1.2m,沿岸石籠護岸,階地面平緩,略有起伏。
在本次勘探的控制深度內地層由第四系松散堆積物及第三系泥巖組成,自上而下依次為①雜填土(Q4ml)、②黃土狀土(Q42al+pl)、③黃土狀土(Q41al+pl)、④卵石(Q42al+pl)、⑤卵石(Q41al+pl)、⑥泥巖(N1X),其巖性特征分述如下:①層雜填土(Q4ml):灰黑色,稍濕—濕,松散,分布于湟水河北岸Ⅰ級階地上,主要由粉質土、砂礫石及少量建筑垃圾組成。厚1.0~1.8m。②黃土狀土(Q42al+pl):褐黃,棕褐色,稍濕—潮濕,稍密,土質較均勻,主要由粉土組成,具大孔隙,蟲孔、根孔發育,干強度、韌性低,無光澤反應,搖振反應中等,厚1.0~3.2m,主要分布于河床及Ⅰ級階地。③黃土狀土(Q41al+pl):褐黃,棕褐色,稍濕—潮濕,稍密,土質較均勻,主要由粉土組成,具大孔隙,蟲孔、根孔發育,干強度、韌性低,無光澤反應,搖振反應中等,厚5.8~9.8m。僅在南岸Ⅱ級階地上分布且具濕陷性。③—1濕陷性黃土狀土:褐黃—土黃色,稍濕,稍密,具孔隙,埋深0.0~4.5m,分布厚度4.5~8.0m;③—2非濕陷性黃土狀土:褐黃—灰黃色,可塑,以粉質粘土為主,場地均有分布,厚1.0~3.2m。④卵石(Q42al+pl):灰白、青灰色,稍濕—飽水,稍密。粒徑一般10~120mm,其中大于20mm者約占50~65%,2~20mm者約占20%~25%,其余為中粗砂及少量泥質。礫卵石成份主要由花崗巖、砂巖、石英巖及少量淺色變質巖等組成,磨圓度中等,多呈次圓狀、渾圓狀,分選較差,結構雜亂,無層理。埋深0.0~3.2m,層厚2.4~4.0m,主要分布于河床及Ⅰ級階地。⑤卵石(Q41al+pl):灰白、青灰色,稍濕—飽水,稍密—中密。粒徑一般10~120mm,其中大于20mm者約占60%~65%,2~20mm者約占15%~25%,其余為中粗砂及少量泥質。礫卵石成份主要由花崗巖、砂巖、石英巖及少量淺色變質巖等組成,磨圓度中等,多呈次圓狀、渾圓狀,分選較差,結構雜亂,無層理。埋深5.8~9.8m,層厚3.2~3.4m,主要分布于南岸Ⅱ級階地。⑥泥巖(N1X):褐紅、棕紅色,青灰色夾褐灰色,硬塑—堅硬狀。埋深3.9~13.2m,按堅硬程度劃分屬極軟巖,巖體基本質量分級為Ⅴ級。依據巖石風化程度可劃分為⑥—1層強風化泥巖、⑥—2層弱風化泥巖,⑥—3層微風化泥巖。⑥—1層強風化泥巖:褐紅色夾灰綠色,稍濕,硬塑,節理裂隙發育,錘擊即碎,巖石完整性差,巖芯多呈碎塊狀、短柱狀,埋深3.9~13.2m,層厚6.5~16.4m。⑥—2層弱風化泥巖:褐紅色、棕紅色、青灰色,硬塑—堅硬狀,泥質結構,層狀構造,巖石完整性較好,巖芯多呈10~45cm的柱狀、短柱狀。埋深15.5~22.0m,揭露厚度5.1~27.5m。⑥—3層微風化泥巖:褐紅色、青灰色,泥質結構,層狀構造,堅硬,巖芯呈20~60cm的長柱狀,連續,錘擊聲脆不易碎。揭露厚度4.8~5.5m(未揭穿)。
橋址區賦存有地下水,地下水類型屬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潛水,含水層為卵石層,地下水主要接受上游地下水逕流及大氣降水的補給,又以地下逕流的形式補給下游,最終排泄于湟水河中。勘察期間屬地下水為枯水期,水位埋深為1.2~12.8m,地下水動態隨季節性變化,地下水位的年變幅為0.5~1.0m。②層卵石滲透系數K=80~100m/d。
根據水質分析報告,地下水中SO42-含量470.69~1123.90mg/L,CL-+0.25SO42-含量246.00~702.84mg/L,pH值為7.21~7.7。據調查,橋址區無不良地質作用
橋址區地貌類型簡單,不存在液化土層,地層分布連續、穩定,場地未發現活動斷裂通過,場地穩定,場地適宜修該擬建橋梁工程。
4 結語
擬建橋址區地貌類型較簡單,不存在液化土層,場地穩定,適宜修建擬建橋梁工程。場地土對混凝土結構具弱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弱腐蝕性,對鋼結構具中等腐蝕性。泥巖對混凝土結構具強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中等腐蝕性,對鋼結構具弱腐蝕性。水、土對建筑材料腐蝕的防護,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工業建筑防腐蝕設計規范》(GB50046)的有關規定。
參考文獻
[1]袁鐵錚.當前巖土工程勘察中諸多問題[J].吉林勘察設計,2006(2).
[2]王富輝,嚴智杰.淺談西安地鐵巖土工程勘察[J].陜西建筑,2009(8).
[3]淺談巖土工程的專業特點[J].中國建材資訊,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