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講述中等職業衛生學校基礎理論教學的現狀,評論此現狀帶來影響。從而論證加大中等職業衛生學校醫學基礎實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醫學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同時還能提高對醫學知識探索的興趣。
關鍵詞:中等職業衛生學校 基礎醫學理論教學 基礎醫學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8(a)-0150-011 中等職業衛生學校基礎醫學理論教學的現狀
從事基礎醫學理論教學多年,深感現在的醫學基礎理論教學教材,雖然書的厚度比本專科教材要薄,但教材中的知識點并沒有大量減少。所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現在的基礎知識點的強化練習時間根本沒有。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模式也是沿用大學課堂的教學模式,以教師講和學生主動自覺的學為主。教師在課堂中從上課開始就在灌輸、灌輸甚至于再灌輸,直到下課為止。而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較差,往往這節課上的內容還沒來得及消化,那么下節課新的知識又迎面而來。醫學知識又是一個連續關聯的學科,往往一個知識點的模糊使后來的很多的學習都很難再打開思路。久之學習的這種混沌即形成了嚴重的厭煩心理。很多學生在開學剛開始接觸學科知識的時候,還能目不轉睛的看著老師,用點頭、用微笑、用思維的目光來配合教師的教學,一段時間之后,隨著基礎理論教學內容的更加深入,特別是一些微觀知識和抽象知識的難于理解,使大多數的學生都漸漸的和教師的授課進度相互分離。慢慢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學生在課堂中不再注意看你,不再點頭,更不再有動腦思考的過程。一個學期下來,只有在期末考試的時候,學生會拿起習題冊,對以往的知識匯編成的習題進行死記硬背,以應付考試。短暫的強化記憶在考試過后,知識己全部遺忘。久而久之,對醫學基礎知識的學習興趣全無,有的只是機械的死背和應付的考試。教師授課也全無成就感,自己只是一個孤獨的領跑者,后邊的所有隊員都遠遠的在原地滯留,而教師在任務和學時的追趕下,又不得不繼續向前趕。這樣的醫學基礎理論教學模式是現在的中職衛生學校的共同歷程。
2 教和學脫離的模式造成的影響
2.1 極大的影響了學生對醫學的學習興趣
2011級新生第一學期退學的學生進行了調查問卷后發現,主動退學人員37人,在退學原因中因自己學習能力差而退學的有2人,因沒有產生醫學學習興趣而退學的有5人,選醫學知識學不懂的則有30人。學生第一學期主要的醫學基礎科目有生理學、解剖學、病理學,基礎護理學。這四門學科對于初中畢業水平,特別是學生來源大多數都是學習能力較差的中職衛生學校的學生來說應該是很難輕松駕馭的。
2.2 極大的影響了教師對基礎醫學的教授興趣
學生的學習能力差,再加上現在醫學教學中對基礎醫學的授課時間大大壓縮,所以教師在授課中感覺一種緊迫感,相對于臨床學科來說,壓力大,任務也不輕,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教師講授的知識和學生無法對接,使知識經教師授出后懸空,學生根本沒有能力將知識吸收并融匯。從事基礎醫學教學的13名年輕教師,在教授幾年后,陸續有11名教師離開醫學基礎授課的講堂,轉入臨床教學。
3 增加醫學基礎實驗教學比重可以改善醫學基礎教學的教和學脫離現狀
既然醫學基礎理論知識的難于理解讓學生感覺學習吃力,無法產生學習興趣,而且把大量的理論學習時間浪費在學不懂而形成的虛度里,不如增加醫學基礎的實驗學時比重,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3.1 醫學基礎實驗可以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點的消化和理解
醫學理論知識的發展是建立在實驗科學的基礎上的,任何一個理論的產生到論證最后形成教材內的固定模式都是建立在無數的實踐論證的基礎上的,那么是否可以把對這些知識的學習轉化到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例如:生理學中講述動脈血壓影響因素試驗中,在理論講述過程中,反復要強調的是減壓反射,這個反射的整個反射弧過程,學生要明晰,然后學生才能理解減壓神經的興奮會引起的血壓變化特點。除此學生還要掌握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對血壓的影響、迷走神經興奮對血壓的影響。以往在理論課講述過程中,這些抽象的知識往往學生都是死記結果,對知識的掌握沒有任何創新,隨著時間消逝,結果也記憶模糊。而生理實驗《影響哺乳動物血壓的因素》中,通過學生觀看教師解剖家兔,分離出減壓神經,并且目睹刺激減壓神經后,通過生理記錄儀顯示出來的血壓值的變化,學生對這根神經發揮的作用一目了然,這種對實驗結果的認識,反過來激發的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是至關深刻的。但是這個實驗在中等職業衛生學校中幾乎是不開展,熟練掌握操作此實驗對實驗教師的實驗水平要求相對較高,對學校的實驗器材的硬件設施也要求較高。另外從學時角度出發,這個實驗至少要用到2個學時,這樣在授課時間上往往也無法保證開展,所以這個實驗幾乎全被去掉。但事實上從對比而言,實驗的2學時對理論2學時的講述的輔助作用是很大的,沒有實驗的2學時驗證,學生對理論2小時的內容幾乎是空白理解,因為他根本不知道減壓神經什么樣,在什么位置,連什么樣都不知道,又怎能從頭腦中構造出它整個的反射過程呢!
3.2 醫學基礎實驗可以提高學生對醫學基礎課的興趣,進而提高對醫學的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醫學課程的首要學科是解剖學和生理學,要想對人體的結構清楚認識,我想最直接莫過于看到,摸到,所以解剖學的實驗課就是讓學生真正體驗人體的構造和位置,無論教師怎樣向學生描述一個臟器,一個骨的形態,也不如讓學生持實物觀看去認識。學生對人體構造產生興趣絕不在于教師把它講的有多好,而是當學生看到后產生的濃烈的探索欲望,我想任何一個人對自身的結構都會產生興趣,但這種興趣是建立在看的見摸的著的基礎上。特別是中職學生,注重的恰恰是主觀感受,他們的頭腦相對簡單,復雜的位置記憶,抽象的結構想象對他們來說都是需要調動全部的思維空間來探索,但實驗教學中用眼看到的位置,用顯微鏡明了的細胞形態,卻能直觀的讓們記憶深刻。通過記憶的不斷積累,知識的不斷疊加,對醫學的一些知識點的洞悉會讓他們產生進一步探索的欲望,對微觀世界不再認為難于理解。
3.3 增加醫學基礎的實驗教學比重,減輕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理論學習困難現狀
目前的中等職業學校受國際對職業學校學生專業設置的調整,一般基礎醫學學科學時都大大縮減,現在的生理學從原來的90學時縮減到72學時,72學時中實驗學時只有8學時,理論學時占到64學時。從教學效果來看,實驗的8學時對學生的影響或者說產生的效果,要大于64學時理論灌輸。實踐教學體會中,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喜歡寓教于樂,互動探索的學習方式。所以中職衛生學校要增加實驗教學的實際開出率,改變原來的認為學時減少就減實驗實時的想法,其實醫學基礎實驗學時對于中職衛生學生來說發揮的作用要比大專本科生實驗教學的作用更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