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湖南工業大學產學研合作實踐入手,探討地方高校產學研合作模式創新的具體表現形式,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發展構建地方院校產學研創新模式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地方高校 產學研
中圖分類號:G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8(a)-0183-01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實施以來,科技對經濟社會的支撐引領作用明顯增強,但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依然存在,企業在技術創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也尚未完全確立。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大力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引導和支持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建立多種形式的技術創新聯盟,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大力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
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地方高校在這一過程中處于特殊地位。地方高校的一個重要職責在于根據國家需求和自身特點,發現問題并設計解決方案,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這就要求地方高校自身要更新理念,找準自身定位和發展方向,積極推進這一進程。
1 地方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基本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地方高校大膽探索和實踐各具特色、適合本校發展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和途徑,充分發揮地方高校對地方支柱產業的智力支持作用。
湖南工業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的綜合性大學。學校近4年來,獲得了一系列科研獎項及專利,可支配科研經費近億元,為提升教師學術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我國包裝工業現代化建設起到了引領和支撐作用。學校探索出了一條通過產學研合作迅速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道路。
1.1 校企、校地產學研合作模式
這種模式是指學習學校與企業進行技術合作,實現資源優化組合,集研究、開發、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湖南工業大學堅持開放辦學,加強與大中型企業的產學研合作。目前,已與美、韓、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大中型企業開展了廠校協作辦學;與上海理光圖像技術有限公司、惠州雅圖仕包裝有限公司、株洲南車時代集團等數十家全球或國內500強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主辦了“2004國際現代包裝學術研討會”等大型國際學術會議。與株洲高科技企業——時代集團建立了省級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創新基地,在廣東省建立了東莞包裝學院,作為學校在沿海地區的實踐教學基地和人才服務窗口。2009年,湖南工業大學與凱天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共建實驗室協議,雙方共同出資創建國內第一家高水平的全比例整體廠房污染物凈化技術試驗室,重點突破整體廠房污染物凈化的瓶頸技術,研究解決工程實際課題。同年,斯邁爾特與湖南工業大學進行產學研合作長株潭地區第一家嵌入式系統工程師服務外包人才教育培訓中心——斯邁爾特國際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在株洲正式成立。 2010年,鴻寶科技有限公司與湖南工業大學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此次雙方合作以動力電池裝配產業化技術合作為主導,加強雙方人才交流、建立培訓機制。2011年,為壯大地方特色產業,成立株洲華夏龍服飾研發中心,在本土服飾產業打造區域性強勢品牌,向一線產業集群邁進的浪潮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1.2 大學生創業園模式
由株洲市勞動局和社會保障局、株洲市教育局和湖南工業大學聯合創建,專為扶持株洲地區各大學中有創業意愿和創業項目但缺乏經驗及場地的學生群體而創辦,旨在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存活和發展空間,提升大學生創業生存力、社會適應能力。
1.3 政府推動產學研模式
這也是一種委托研發模式,株洲市政府與湖南工業大學簽訂科技合作協議,共同打造“包裝工業園”和“湖南工業大學科技城”,并簽約11項市校合作項目。雙方將發揮湖南工業大學的學科及人才資源優勢,為株洲市多途徑、全方位培養和輸送各類專業人才,構筑區域性人才資源集聚中心。
2 地方高校產學研合作模式存在問題
2.1 合作模式單一、短期、松散
以在研項目為載體的合作關系多,圍繞產業技術創新需求建立的持續性合作關系少。多數合作以企業向大學一對一的委托項目或預研項目合作形式進行。且多數產學研合作模式只針對短期的技術問題,缺乏中長期合作創新目標。意向性的合作協議多,責任權利界定模糊,合作關系缺乏法律約束力。地方高校與企業間互動效應不明顯,創新資源應用效率不高。
2.2 合作運行機制不健全,利益機制不完備
高校科技計劃名目繁多,相互重復,科研人員流動難的問題依然不同程度依然存在,造成科技與經濟的脫節。高校以學術理論水平和論文發表為主,缺乏合理的分類管理與導向,制約了應用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人員參與產學研結合的積極性和持續性。此外,產學研合作是一種互惠互利的市場交易行為,講究信用是產學研各方形成良性互動的基礎。由于產學研各方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以及各自對利益分配的認識不同,因而產生價值認識上的不平衡。
2.3 對產學研合作模式缺乏清晰的認識
對產學研合作模式概念的認識比較模糊,沒能充分挖掘模式概念的內涵,模式的理論研究處于低水平的重復階段。地方高校在產學研合作模式選擇方面存在一定的隨意性、盲目性和被動性。
3 地方高校產學研合作模式創新的對策與建議
3.1 地方高校應探索多種多樣的各具特色的產學研合作模式
地方高校可根據本校的科研實力,結合當地產業發展需要,選擇獨具特色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比如創辦由教授、專家等高水平的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機構,研究出一批具有開發價值的成果,吸引企業界來參觀交流和洽談業務,或者和其他院校進行科研合作,解決實際的技術難題。此外,可以主動深入當地工廠進行調查研究,了解他們的需求及困難,同時做好自我宣傳,達成共識。同時,把產學研合作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方式。
3.2 地方高校應構建產學研合作教育體系推動產學研合作模式創新
地方高校應以產學研合作為契機,著力構建校本長效管理體系,推動產學研合作教育,培養獨具特色的創新型人才,并使產學研合作教育與大學生綜合性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積極參與和組建跨校和跨業界的產學研合作網絡。
3.3 地方高校應營造有利于產學研合作模式創新的良好社會氛圍
應積極宣傳產學研合作在國家創新體系和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強相關政策宣傳,總結產學研合作先進典范,推廣成功經驗和有效模式,弘揚求同存異、合作共贏的創新文化,鼓勵不同價值取向的各方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為構建創業型大學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蔡兵.創新與產學研合作.[M]廣東:廣東經濟出版社,2010.
[2]羅焰.地方院校產學研合作模式及運行機制研究[M].四川:四川出版集團,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