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內蒙古大興安嶺地處西伯利亞板塊,大地構造為內蒙古大興安嶺褶皺系,地質以火山巖和花崗巖為主。大興安嶺根河地區位于大興安嶺-燕山中生代火山侵入雜巖帶,地質構造的演變經歷了漫長的時期。本文首先論述了根河區的總體地理特征,其次重點分析了根河地區地質構造演化的各階段具體情況。
關鍵詞:地質構造 根河特點 演化階段
中圖分類號:P5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8(a)-0226-01研究地質構造特點可以科學地判斷出該地區地殼運動規律,同時可以詳細描繪出該區地殼運動的歷史階段,從而為以后的研究奠定理論基礎。大興安嶺地區在地球歷史上的遠古時代是一片汪洋大海,海洋里只有古老的菌類生物,沒有生命,經過二十幾億年的不斷演化形成了如今的山嶺地形。我們驚嘆于滄海變桑田的同時,更想深入了解整個地質演化過程。先來分析什么是地質構造。
1 地質構造的內涵
通常意義上的地質構造是指組成地殼的巖層和巖體在內外構造運動共同作用下,產生變形和錯位后所形成的幾何體或者殘留下的形跡。由于形成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地質構造可以分為原生構造與地質構造次生構造。原生構造一般是組成地殼的巖體最初形成的樣子,地殼運動沒有讓其形成錯位和變形。次生構造一般可分為水平構造、傾斜構造、斷裂和褶皺,這些都是經過地質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構造地質學的主要研究對象。相對來說,原生構造一般用來初步判斷巖石是否變形,以及變形方式的基準。
地質構造的規模有大有小,根據作用力強度和范圍的不同,大的有上千公里的,小的有以毫米甚至微米來計算的,差別很大。范圍特別大的地質構造往往需要通過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的綜合分析,并利用遙感資料的解譯才能識別,例如巖石圈板塊構造。范圍特別小的地質構造則需要借助于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才能清楚地觀察到,例如觀察礦物晶粒變形、晶格的位錯的程度等。
研究地質構造的重要意義在于為勘探石油、鐵礦,探測地震,建設水文工程等實際項目和生產實踐提供強有力的科學保證和依據。還可以進一步深究該地區的自然生態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為保護生態和諧做出貢獻。
2 根河地區總體特點
內蒙古大興安嶺根河地區的地理環境總體特點是與大興安嶺區的總特點相一致的,又略有具體差異。
大興安嶺地區在地球上的元古代時期是一片汪洋大海。到晚古生代泥盆紀晚期,由于海底火山噴發,有些地方被迸發的熔巖推出海面,形成了陸地,海陸并行交錯的景象由此肇始,陸地上也開始長植物,屬于原始裸厥類。石炭紀時期,地殼運動變化激烈,火山不斷噴發,陸地面積也擴大很多,直到二迭紀時期,陸地植物種類繁茂,形成原始森林的景象。距今約二億二千五百萬年,大地發生了強烈褶皺,大興安嶺地區和呼倫貝爾地區整體上升為陸地。中生代時期的大興安嶺地區四季如春,動植物種類繁多。然而侏羅紀后期至白堊紀時期燕山火山噴發,巖漿橫流,從此以后大興安嶺氣候變得干燥起來,很多動植物滅絕了。同時亞洲地塊相對于太平洋地塊向東南滑移,受扭壓力作用,形成了今天的大興安嶺的面貌。新生代時期是本區遠古史上的最后一個時期,通常又可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大興安嶺地區的地貌地址、氣候環境、各種生物的逐漸定形也是在這個時期。
之所以如此詳細地介紹整個地區的內外地理環境演變過程,是因為根河地區地質構造的演化也大致經歷了上述的時期,只是在有些時期特征變化更明顯些,例如在古生代時期、侏羅紀至白堊紀時期、第四紀時期是根河地區地質構造演化的重要時期。
3 根河地區地質構造演化階段
根河地區地質構造演化的判斷依據是地層構造和巖石構造尤其是巖漿巖的科學研究分析結果,重要的演化階段如下:
3.1 古生代時期
這一時期的地質基礎是侵入型巖漿巖,由于火山的頻繁活動,火山地層和侵入型巖漿巖一同抬升,地殼內力作用使其發生變形褶皺,該區的基底逐漸形成了。古生代時期,根河地區屬于活動陸緣環境,根河林場至扎敦河一帶沉積了一些長石石英砂巖、泥巖和細砂巖等,這可以判斷窄洋大致形成于奧陶紀。而陸緣增生發生于晚泥盆時期,因為這一帶有晚泥盆時期英云閃長巖侵位。足以看出在古生代時期根河地質的構造演變已經開始很長一段時期了。
3.2 侏羅紀至白堊紀時期
本時期的地殼運動十分激烈,地下火山多次噴發帶來的噴發型巖漿巖和火山周圍的侵入型巖漿巖一起隨著內外力的作用拱起形成新一圈的巖石層,與以往形成的又相互碰撞,造成巖體表面的變形。期間由于受到太平洋板塊強力俯沖影響,整個巖石圈范圍內發生了主體拆沉,巖石圈進而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斷裂。例如在現金的河源林場一帶,東西方向就有大規模的斷裂帶。
晚侏羅紀時期,隨著內部運動不斷加強的太平洋板塊與其相鄰板塊的相互作用,這種板塊間的相互作用,加強了北面巖石層的扭張力度,新斷裂帶隨著舊斷裂帶排布開來,持續延伸著斷裂帶的長度和寬度,也使得河流流域的巖石具有明顯的褶皺痕跡,從而我們可判斷出具體的演化時期。例如在根河以北的區域,曾經發育了一組斷裂帶,據監測,它們是晚侏羅世大規模的火山巖漿噴溢活動提供的充分構造空間,在這一地區還先后發表了科學研究成果,測定出在歷史上有各種不同類型的巖漿巖從地下涌出,比如有滿克頭鄂博旋回酸性火山巖漿、瑪尼吐旋回中性、中酸性火山巖漿及白音高老旋回酸性火山巖漿沿此構造空間上涌噴涌,逐漸形成了范圍廣,深度高的火山巖推擠。這是火山活動比較活躍時的地質構造演進狀態。當火山活動緩慢或者停歇下來時,在火山盆地中沉寂下來的小規模的火山碎屑沉積巖就往往以夾層的形式產生。
在白堊紀的早期時候,大興安嶺的火山堆積就已經隆起,并在南北方向開始形成斷裂。在斷裂構造的交匯處,有很多這一時期火山噴發帶來的碎屑沉積物不斷沉積,但由于火山噴溢規模小,火山間歇期局部還有陸源碎屑沉積物,所以這些巖石更多的是偏堿性脈巖。隨著風力水力的搬運作用,以及重力作用,使這些巖石不斷地進行削高補低,在河谷內逐漸形成含煤巖系列的地質結構。
3.3 第四紀時期
在這一時期,地殼運動依然很活躍,巖漿運動也持續劇烈,在該時期,地殼運動活躍,使得巖漿活動也尤其劇烈,巖石圈承繼了先期的斷裂活動,地殼差異升降明顯,具體表現在逐漸形成了沿河谷斷續分布的二級階地和河漫灘,地質構造的演進變得穩定。
4 結語
綜合以上論述,我們初步了解了地質構造的科學內涵,對大興安嶺地區的總體地理風貌與地質特點也有了一定認識,同時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內蒙古大興安嶺根河地區的地質構造的演變過程以及每一階段的歷史特點。通過對這些知識的掌握,可以進一步增進人們對該區各項能源資源、覆蓋植被、野生動物的認識,從而為更好地利用這些資源發展旅游業、礦藏業、林業等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李昌年.火山巖微量元素巖石學[J].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1.
[2]鄧晉福,劉厚祥.燕遼地區燕山期火山巖與造山模型[J].現代地質,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