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民則是我國進行新農村建設的主體。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項重要決策和工作。在新的形勢下,為了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國必須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綜合素質較高的新型農民。本文將對在形勢下如何開展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做以簡要分析。
關鍵詞:新形勢 農民 教育 培訓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8(a)-0232-01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大力開展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能夠很好地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平穩發展。如果想使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取得新的成效,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 正確認識新時期對農民進行培訓教育的重要性
農業可以說是我國最重要的經濟基礎,提高農業生產總量,提高生產效率是我國經濟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國幅員面積廣闊,農業耕種面積廣大,而農民數量在國民總數中又占有絕大多數,無疑,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級效率的主體是農民。但是由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所以農民在受教育水平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早已不是單靠原始的人力勞動所能實現,而是要大力依靠先進的耕種技術和現代化機械。當前,我國農村中大部分的農民受教育水平很低,甚至還有很多文盲存在,為了提高農業生產,必須對農民進行一定的科學技術教育和培訓。只有農民整體的科學技術水平提高了,才有可能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2 應該建設并完善農民教育培訓的激勵機制
由于知識水平的限制,我國農民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目光十分短淺。例如很多農民在農閑時期會選擇進城打工而不是到相關的教育培訓機構進行學習,認為學習會耽誤其外出掙錢的機會,同時,他們也認識不到提高科學技術水平會對提高糧食生產起到多大的作用,因為他們本能的認為自己會種地,自己從小就和莊稼打交道,沒必要將金錢和時間浪費在學習種地上。
有效的開展對農民的教育培訓,首先就應該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出臺相關的優惠政策,為農民進行農業產業開發提供一定的信用貸款、用地面積、優良品種、先進技術、以及最新信息等的大力支持。有些農村實用型人才會推廣農業科技示范項目、進行科技服務、并且申報科技獎勵,在這些方面,相關部門都應該提供相應的資金和資料的幫助。保護農民自發研究出的科技成果和知識產權,并且將農村實用型人才資源的開發經費納入到財政預算,從而采取農民自籌、政府給予一定資助、社會力量大力支持的辦法解決資金不足這一主要問題。其次,要在政治上給予農村實用型人才相應的肯定。重點培養那些年紀輕、文化素質較高、技術能力過硬的農村實用型人才,符合條件的及時吸收到黨的隊伍中來,并且選拔為村干部,對其進行加強鍛煉,從而帶領農民走上致富發家的道路。
3 在新形勢下建立健全對農民教育培訓的網絡體系
在對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中積極發展四類培訓教育體系:首先是職業學校的教育培訓體系。在我國,目前各類的職業學校是開展農村教育培訓的主要陣地,我們應該以職業教育作為重點,整合學校的資源,不斷擴大辦學規模,從而為廣大農村有志青年提供相應的學歷、技能教育培訓。其次是要發展農業科學技術推廣教育培訓體系。以縣、鄉鎮、村為層級結構,建立農技推廣的教育培訓體系。加大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力度。通過相應的培訓,使農業技術人員能夠做到學歷達標、專業達標和推廣能力達標,從而帶動與之相關的農民學習科學的農業技術,起到輻射、推廣和帶動的積極作用。再次,要大力發展農業科研教育培訓體系。近年來,我國很多的的農業科研機構已經發展到鄉鎮,更有大量的科技開發直接面向我們的農業生產,為廣大農民增收所服務。在此基礎上,農業科研機構也可以承擔一定的農業技術培訓,這樣就能夠更好的使農民掌握最新的農業技術。最后,還要大力發展我國對農民培訓教育的民間教育培訓體系。近些年來,我國各地農民都在積極組織專業的技術協會,群團組織等,各種實用人才是農村教育培訓的有力輔助,貼近農民的生產實際,因而要對其進行積極的引導,以促進對農民進行教育培訓。
4 在各地方積極建立農民教育培訓基地
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的挑戰,我國必須加快對農民教育培訓的節奏,合理的整合當地的職業學校、農村致富學校、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站、鄉鎮成人教育學校等教育資源,從而進一步進行統籌規劃、協調統一,充分發揮教育培訓以及科技推廣的作用,建立起從上到下有效地教育培訓和管理網絡。而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每一個縣都應該積極辦好一個職業學校或者培訓中心,以便成為新技術集散和勞動力轉移的培訓基地;每個鄉鎮要力爭辦好一所成人的文化、技術教育學校,這樣職業教育和培訓就能夠有效的延伸到鄉村和群眾中去;第三,在農村的中小學教育中,除了正常的教育課程,應該設置一些農業技術的課程,這樣,農村的中小學生在學到基礎知識文化的同時,還能夠掌握一兩門專業的農業技術,為其在今后的農村建設中貢獻力量打下良好的基礎。最后,還要大力開發農村的遠程教育網絡。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渠道,為農民傳播致富信息和實用技術,利用信息為廣大農民群眾進行服務。
5 加強對農村實用型人才的教育和培訓
現在,我國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普遍存在富余勞動力,對這些富余勞動力開展一定的職業技能培訓,我們可以按照企業下訂單、培訓下菜單、政府買單的方式,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和培訓形成一定的有效機制。多層次培養培訓對象,充分認識到打工返鄉的優秀青年、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和從部隊轉業的軍人等都是農村的新型實用人才。重點噴尋種養大戶、強化培訓技術人才、抓緊培訓緊缺人才。對農民教育培訓要實行內容上的多樣化,根據本地的農業發展特點制定培訓內容,教育培訓渠道更要多樣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更快的對農民進行教育和培訓,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進程。
6 結語
綜合以上分析,我國開展對農民的教育培訓不僅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通過正確認識新時期對農民進行培訓教育的重要性、建設并完善農民教育培訓的激勵機制、建立健全對農民教育培訓的網絡體系、在各地方積極建立農民教育培訓基地、加強對農村實用型人才的教育和培訓等方式和手段,加強我國對于農民的教育和培訓,能夠促進我國新農村的建設,提高農業發展,從而促進我國整體經濟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彭曉明.淺談新形勢下農民教育培訓的有效模式[J].現代農村科技,2011(20).
[2]楊學貴.新形勢下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思考[J].中國鄉鎮企業,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