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Seminar是國外大學的主流教學方式,在國內尚屬于探索實踐中。在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進行借鑒的基礎上,結合職業學校的實際,選擇商務英語跨文化交際課程進行Seminar教學實驗,理論研討與應用實踐相結合,挖掘學生的學理潛能,開辟一條學生為研究和解決某一問題與教師、專家共同討論的一種交互式教學路徑,達到“學有所獲、教學相長”的教育目的。
【關鍵詞】Seminar商務跨文化交際 應用 反思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0-0001-01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商務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很多職業學校都開設了商務英語專業,目標是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熟練的商務業務能力及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所謂跨文化交際,是信息的編碼和解碼過程, 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者的人際交往和互動。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由言語和非言語交際能力及文化適應能力所組成的綜合能力。本文作者嘗試把Seminar教學法引入職業學校的課堂,目的是拓寬、提高《商務跨文化交際》課程教與學的實效性。
一、關于Seminar教學法
Seminar(音譯為習明納,意譯為討論會、講習會)純粹是舶來品。最早見于18世紀虔敬派教育家佛蘭克創辦的師范學校中。1737年,德國著名學者格斯納在德國哥延根大學創辦哲學Seminar,從而把Seminar引入到大學中。后來柏林大學對Seminar進行了改造,把它發展成為一種基本的制度形式:教學——科研研討班。其含義是指:“大學或者研究生院中在教授的指導下從事原創性或者集中性研究的一小組高年級學生,教授具體通過定期會見這些學生并同學生討論他們的報告或者研究成果來指導他們。”
Seminar在歐美大學課堂中廣為流行。近年來,國內學者開始注重Seminar教學法,在吸收國外的經驗和做法后,在管理學、外語等專業課程中對該法進行研究與應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Seminar的教學模式呈多樣化,如在宏觀教學計劃層次單列討論課、在中觀學科課程層次穿插討論課、在微觀的一堂課或一個知識點運用討論課等等;還有的對Seminar進行分級(初級、中級、高級),以適應不同層次和水平的學生。這就為引入Seminar教學法到職業學校提供了可能性。當然,在職業學校開展Seminar教學法,并不像本科及以上的學校關注前言問題或一門課的基礎問題,而是側重學生對于學習資料的查找、梳理、歸納,實踐后的經驗積累、交流、提煉與理論印證與認識提升。
二、Seminar教學法在《商務跨文化交際》中的實施
Seminar教學實踐主要包括教師的前期概要式和后期總結式講述、學生的專題報告兩部分組成。如無特殊情況,基本上安排每個月一次,在開學前一個月教師(教師或指導教師)和各組(每組8人)組長根據教學計劃共同敲定好課題,由各組長分配研究任務并指定報告人。學生必須定期匯報報告的準備情況、進度、存在的問題等等,教師要適時地給予指導和引導,使學生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確保學生研究的方向、內容、深廣度與教學大綱相符合,使學生的知識得到有效更新,讓其他組的同學從中得到啟發,提高學生在學術場合積極思考、敢于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此外,還可以邀請企業顧問或相關專家光臨指導。各組在前期準備工作結束后,可以進行模擬報告,以求完善。各組長負責于報告前兩周在校園張貼海報,歡迎師生參與。Seminar教學法實踐一般按照以下步驟進行(以一節課45分鐘為例):
(一)主持人介紹,導入主題(2—3分鐘)。主持人一般由教師擔任,用英語對報告人的學習和研究背景做簡要的介紹,概要地提及主題,為下面的討論定基調。主持人不做任何的界定或評價,以免影響學生的自我判斷。
(二)主題報告演示(20分鐘左右)。報告人(組長或某個組員)利用多媒體對自己的主題進行論述。該部分是對該組全體學生的學術水平以及報告人的禮儀、形象、多媒體制作、現場駕馭能力等總體水平的檢閱,因此要求報告人衣著整潔、禮貌謙虛、言語流利。題目要中英文雙語制作,摘要部分為英文,報告人盡可能用英語陳述,當然適當的語碼轉換也是可以的。
(三)討論與交流(10—15分鐘)。這一階段主要是圍繞主題進行交流。針對報告內容,課程參與者(教師、學生等)均可向報告人提問,并對報告的命題提出自己的不同觀點,指出報告中或多媒體演示中的錯誤,或要求報告人對某些內容進行解釋或表達看法。主持人要鼓勵每一位學生積極互動,避免個別學生唱主角。
(四)總結與評點(3—5分鐘)。學生對本次報告做總結和致謝,然后由教師或特邀專家簡短地對討論進行點評,對本次課的專題內容和學生的表現加以總結,并提出相關建議。
(五)作業布置(1分鐘)。“Seminar”課結束后,要求報告人根據報告過程中教師、學生等所提出的意見,與該組成員一起將自己的“Seminar”報告做認真的修改,然后打印成文,作為資料保存。
三、效果與思考
近年來,筆者連續應用Seminar教學法在商務英語班進行了實踐,發現其與傳統的講授課方式形成鮮明的對照,它并不是以“傳授——接受”的模式讓學生掌握一個系統的知識構架,而是特別強調實踐、反思、合作及對話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通過激活學生高級認知能力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對新概念、新知識、新技能的掌握通過高水平的思維加工來達成。它的運用給職業學校帶來了可喜的變化:(1)促進學生合作學習,小組成員經常聚在一起圍繞主題討論研究,既分工又合作,集思廣益,經過教師的鼓勵和同學的幫助,學習主動性增強,最明顯的一點是,發言的質和量明顯改善,學生不僅把課本上的商務跨文化交際知識深入理解,還把靜態知識變成與實際應用密切相關的動態知識,明顯提高學習的效度;(2)促使學生查閱資料,尤其是外文資料,更多的學生走向圖書館和利用網絡搜索所需信息,學會了做筆記和寫一些英文“小豆腐塊”,鍛煉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3)有利于師生、生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換,使師生關系更和諧,建立在課程研究的共同興趣取向的師生關系對在職業學校執教多年的教師來說是一種幸福。
Seminar教學法在職業學校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但有兩點必須足夠重視:(1)每一次實施前都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例如教學目標、研討內容、主題難易度、時空安排、報告人和專家的選定等;(2)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適時參與和指導,避免在報告中出現嚴重的知識性錯誤、曲高和寡或相互銜接的真空地帶。
參考文獻:
[1]霍恩比.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1365.
[2]張建林.大學本科研究性學習的層次性體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