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而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終身學習習慣。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素質教育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0-0024-01
研究性學習案例——會吃垃圾的魚
某校暑期夏令營活動,安排學生在農村實踐,同學們倍感大自然的美麗和清新,這時他們來到一條小河邊,一條船駛過,激起白色的浪花,某生感嘆:“河水真干凈”。話音剛落,有人駁斥:“還干凈嗎?前面就有許多垃圾漂浮在水面上呢!”大家順著他所指的方向望去,果然前面有不少垃圾。大家不免覺得遺憾,有人突發奇想,我們能不能在河里放些會吃垃圾的魚,這樣環境美了,還給農民朋友創收呢!圍繞這一話題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就爭論開了,各執己見互不相讓。事情讓老師知道了,老師很委婉地說,改良物種產出會吃垃圾的魚對于大家而言目前比較困難,但是,我們就不能動動腦筋,制造出會吃垃圾的魚來凈化我們的環境嗎?聽完老師的話大家都明白了。一場凈化環境比賽活動開始了。
案例分析:
一、研究性學習活動,有利于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教學是相長的,在舊的教學方式支配下,教師的活動也很呆板,完全不注意學生的活動和反映。但研究性學習就不同了,教學過程是不確定的,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這就需要教師對課題進行充分的研究和思考,會評估學生活動過程中會出現的一般性問題,更要求教師能有一定的教育機智,能解決活動中的突發問題。
如學生異想天開,從改良物種的角度爭論能否產出會吃垃圾的魚時,教師則應順勢利導,把學生從爭論中解脫出來,很自然地告訴大家會吃垃圾的魚的產出對于中學生還是比較困難的,但是我們并不是不可作為的,我們可以自己動手,保護環境人人有則。不難看出,在這項活動中,教師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是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教師在整個活動中,并不是取代學生,而是活動的引導者、幫手和朋友。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教師自然地成為學生研究信息交匯的樞紐,成為交流的組織者和建議者。在活動過程中密切觀察每一位學生在品德、能力、個性方面的發展,給予適時的鼓勵和指導,幫助建立自信、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
二、研究性學習活動,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研究性學習既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又十分關心學生的德、智、體等全面發展。
1.通過多樣化、差異性學習,促進學生個性成長。
開展研究性學習,一項重要的目標就在于促進學生有差異地學習、發展學生的獨特個性和風格。隨著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人們的學習方式也與之相適應的進行變革。傳統的社會生產方式特點是大批量、少品種標準化、流水線,把人變成統一的生產線中的一個環節。一個機器的零部件。我們今天應該看到,就在我們身邊,生產方式已經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勢,典型的特征就是小批量、多品種、個性化、柔性化。在海爾冰箱的生產線上,每一臺冰箱都不一樣,每個產品都是根據客戶的個性要求單獨定做的。這種個性化、差異性的生產方式或早或晚會引起我們教育領域的形態的改變。
2.從學生主動性發展出發,體現主體性學習的特點。
上述案例表明:整個活動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發展為主,讓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制定方案和搜集材料、查閱資料,對會吃垃圾的魚的模型的圖紙設計、容積和打撈垃圾量的設計學生事先都沒有答案,只有通過比賽,在優勝劣汰的競爭氛圍中讓學生真正體味到科學的意義及錯誤和失誤的危害,從而在實踐過程中幫助學生養成求實、認真的學習作風,增強團結與協作的精神。
3.學生自主意識和探究意識明顯增強。
研究性學習將學生置于一種主動、探究的學習狀態下,引導學生從完全接受性地學習轉向主動學習探究學習,這既讓學生感到新奇,也使他們獲得了以前課堂上所沒有的感受。無論是選題、審題,還是調查研究、搜集、篩選材料等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的潛能,學生的活動能力等都得到充分的激發和表現。特別是一些平時學習成績平平甚至較差的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所表現出的能力,對教師的教育觀念和人才觀念觸動更大,促使教師感到需要重新認識他們的學生。研究性學習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人際交往機會、真實地了解社會的機會、培養團隊精神的機會、獨立思考問題的機會、體驗科學研究艱辛和快樂的機會、利用所學知識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等。
在案例活動中,組織者和學生都在施行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沒想到的問題,比如制作會吃垃圾的魚的材料的浮力與魚的容積之間的矛盾;魚在湖面上行駛的動力問題,一時都讓學生和老師感到困惑,但學生都能積極開動腦筋,熱情高漲。結果“眾人拾柴火焰高”,一個又一個難題被他們克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