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好的意志品質,是人們取得成功的基石。小學品生(社)對學生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實現學習方式最優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本論從四個層面:(1)加強目的教育,確立正確學習目的;(2)樹立榜樣作用,優化學習方式;(3) 適當評價,優化學習方式;(4)參加實踐活動,優化學習方式等,論述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實現品生(社)教學方式最優化的途徑。
【關鍵詞】教學方式 最優化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0-0025-01
意志是人們自覺地克服困難來完成預定的目的和任務的心理過程。小學生意志發展具有以下特點:意志薄弱且受暗示性強;動機和目的被動性和依賴性;不善于反復思考和計劃。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意志品質的培養,促進學習方式的最優化。
一、加強目的教育,確立正確學習目的
1.教師應針對每節課的教學要求,給予具體的指導和幫助。
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應該體現在教學目標上。如教學二年級下冊《祖國真大》一課,上課開始,教師引導學生明白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家,那就是中國。接著學生邊看《大中國》視頻邊聽《大中國》歌曲,教師不失時機地引導:聽了這首歌,欣賞了這些美麗的畫面,你想說什么嗎?你怎么知道中國好大?從而讓學生清楚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不斷促進學生樹立起為祖國而努力的堅強意志。
2.教師應針對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挫折教育。
意志教育的好方法就是挫折教育。教師讓學生受挫的目的是分析原因,提高受挫的能力,使學生意志品質得到培養,提高對品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學四年級上冊《走近殘疾人》時,讓每一個學生綁住一只手,并試著用單手系紅領巾、取書、翻書和藏書等一系列活動。學生開始活動,這時大家都發現太難了。這時,教師順勢引導學生討論:我們該怎樣做才能完成這些任務呢?這下課堂活躍起來,同學們積極參與。這樣的情境體驗讓每一位學生感受到殘疾人的驚恐、茫然、無助和渴求,以獲得對殘疾人最真切的體驗,感受到殘疾人的痛苦和挫折,也能夠更加激發他們內心應對挫折的勇氣,培養了學生的堅強意志。
二、樹立榜樣作用,優化學習方式
運用榜樣的作用,對學生具有無聲的示范作用,這是一種雖無絲毫強制,卻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無聲教育。
1.教師的榜樣作用。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教師對學生而言,是最具直接的象征意義的人物。在教學一年級下冊《我們播種春天》這課,教師示范,把西瓜的種子播下去。播種好后,教師不是把盆栽丟在一邊,而是在班上栽培,教師堅持每天給種子澆水,寫觀察日記,一直堅持了兩個月。學生看到了老師的教育,他們也用心去做。學生自覺的學習模仿,優化學習方式,培養了意志力。
2.名人的榜樣作用。
充分利用教材中國的英雄模范、科學家等向學生進行教育。教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傳遞文明的紙》中,讓學生體驗造紙的過程,蔡倫在前人造紙的基礎上,反復實踐,改進了造紙術,滿足了當時人們書寫的需求,使得造紙術廣為流傳。你認為蔡倫造紙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學生有的回答是吸取了別人的失敗教訓,有的說是反復實驗……教師引導,反復實踐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學生明確到是堅持不懈的精神。名人的事例學生體會到:“我就不相信我不能改正缺點,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我要爭取做到。”
三、適當評價,優化學習方式
1.口頭評價,激發學習動機。
學習評價是在對學生學習測量的基礎上,對學生學習發展情況做出的價值判斷。教師不僅要用好診斷性評價,而且在教學中還要通過適當表揚與鼓勵,利用正確輿論的評價作用以及學習成果的反饋,來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如教學二年級下冊《保護森林,節約用紙》時,課前讓學生完成“一日學習用紙情況調查表”,課堂上檢查時發現有五個學生沒有完成。這時,老師對全班同學說:“這次調查,許多同學完成得很好,沒有完成的同學一定是忘記了,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會補回來的,對嗎?”第二節品生課前,這幾個同學果真完成了調查任務,一到校馬上交給老師。
2.動作評價,激發學習動機。
教師用適當肢體語言,來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例如教學正確的刷牙方法時,教師先讓學生到臺上示范如何刷牙,這時臺下的學生紛紛發言,張同學的刷牙姿勢不對,應該是將牙刷毛束尖端放在牙齦和牙冠交界處,順著牙齒的方向稍微加壓,刷上牙時向下刷,刷下牙時向上刷,牙的內外面和咬合面都要刷到。在同一部位要反復刷數次。這種方法可以有效消除菌斑及軟垢,并能刺激牙齦,使牙齦外形保持正常。張同學把頭低下了,這時教師趕緊走過去,撫摸著他的頭,微笑地說:“你大膽上臺,就該表揚。我們方法錯了,就學正確的。你說對嗎?來,按正確的方法,你再示范一次。”臺下的同學紛紛鼓掌,張同學抬起頭,又開始示范了。不管是在課上還是在課下,多表揚那些不怕困難的學生,一個眼神或一個大拇指,有時拍拍意志力較差的學生的肩頭,鼓勵他們不斷努力。盡管這都是一些細小的動作,卻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參加實踐活動,優化學習方式
1.學生親身實踐。
實踐不僅可以獲得直接經驗,還可以培養人的志趣,陶冶人的情操。因此,培養意志,不能忽視人的情緒情感的作用,而情緒情感不可能從書本中學到,只能在實踐中體驗到。教學二年級下冊《我們的好朋友》這課,學生幫動物們把家安在圖上,把愛護動物的意識落到行動中。在現實中,有的學生看到鳥窩的就去掏蛋來玩,學生就要去勸導,讓掏鳥蛋的學生明白這是在破壞小鳥的家。學生有實踐的空間,在體驗和感悟中內化自己的行為,培養學生堅定的意志品質。
2.家長配合實踐。
家庭教育的配合,使意志品質的培養更見實效。教學《我們的生活需要誰》,我們讓學生制作感謝卡,感謝幫助我們的人。回到家后,家長可以帶著孩子把卡片送給這些人。這樣孩子不僅內心升騰起對這些在身邊的各行各業勞動者致以深切的感謝,而且化為行動尊重每個勞動者及其勞動成果。所有,家長不僅要給孩子創造優越的環境,更要摒棄“老黃牛”的意識,讓孩子自己解決生活中、學習中的問題,在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健康的人格、理念,學會做人,鍛煉意志。
品生(社)學科促進學生思想品德轉變,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影響學生學習方式的優化,對于本學科的教學方式應引起重視。
參考文獻:
[1]沈德立,主編《發展與教育心理學》遼寧大學出版社 (172-173)
[2](http://www.fanwen114.com/fanwen/whjy/fanwen_200605
09151419.html)《品德學科發展性評價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