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術欣賞教學中意象藝術欣賞由于其“意”中之象的特點相對于具象藝術學生較難接受和欣賞。本文對意象藝術教學過程中提出了“講述法”“引問法“比較法”“綜合欣賞法”四種教學策略和方法來使學生理解意象藝術和欣賞意象藝術。
【關鍵詞】意象藝術 “意”中之象 講述 引問 比較 綜合欣賞法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0-0118-01
美術欣賞教學重在創造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意象藝術由于它的視覺真實性、客觀性、典型性、情節性讓同學們較易接受和欣賞,但一旦同學們欣賞到意象藝術代表作品如蒙克、達利等藝術家的作品時,可能都會有“不真實”“不像”“夸張怪異”“畫得不好”的感覺,就會產生排斥的心理,覺得無法接受、理解。我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要引導學生擺脫單一的寫實主義審美模式,學會欣賞意象藝術,談談以下幾點:
一、何為意象藝術
意象藝術不以純客觀再現為目的,而是重在表達藝術家主觀的精神世界。其中包括藝術家的感受、情感和觀念、審美理想等。為此藝術家常采用夸張、變形、重組手段。所謂“意象”是相對于“實象”“寫實”而言的,西方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隨著攝影技術的出現,繪畫上寫實再現手法,已經無法滿足、無法承載藝術家們內心的情感。這個時候,畫家的內心情感就提高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藝術家大腦中更注重表達對客觀事物的的認識和想法。從而產生出這些各種各樣的與我們在現實中看到的世界不同的藝術形象。因此,意象藝術是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表達。 “意象”不是對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描摹。而是“意”中之象,是由藝術家的感覺、想象和表現意圖呈現出來的形象。
二、意象藝術的教學策略與方法
在意象藝術教學中,首先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修養和學識來理解作品的形式,以寬容的態度容納學生的感受和評價。將情感升華至審美的判斷,由于意象藝術所具備的“意”中之象的特點,使意象美術欣賞更具有廣闊自由空間,評價上表現出價值的多元性。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不要因為自己不喜歡,或看不懂,就不敢想,不敢說。不能要求學生必須接受權威的結論或老師對美術作品的看法,每一位學生都要學會自我分析和判斷。對作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此,提出以下在意象藝術教學實施的教學策略與方法。
(1)講述法
教師用生動而具有啟發性的語言來對藝術家的生平、作品產生的文化及歷史背景進行講解。其作用是引導學生為如何欣賞藝術作品的美,了解其藝術風格奠定好基礎。例如在欣賞挪威畫家蒙克的《吶喊》中,我們講述了蒙克的生平:蒙克出生于名門望族。5歲時母親去世,15歲姐姐去世,成年后,父親和一個弟弟相繼去世,一系列家庭不幸,給他的心靈留下創傷,對他的藝術風格有決定性作用……讓同學們對藝術家和其作品風格有了初步感受。
(2)引問法
在教學中設置疑問,引導思考。教師應根據學習內容從多角度去設計學習問題,引導學生逐步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一步步深入了解欣賞作品的表現內容,內涵和意境。《吶喊》中,提問“你第一次看到這幅作品時有什么感受?(恐怖、緊張、情緒低沉、很神秘、很不安……)色彩和形象怎樣?(和我們平時看到的形象完全不同、怪異、神經質、他很痛苦、病態……)形象上怎么處理的?(畫面中的男子的頭部象骷髏一樣,眼睛瞪得很大,臉部扭曲,雙頰凹陷,似乎看到了讓他極度恐懼、害怕的事情。在大聲吶喊、身體扭曲,加重了恐懼感……)運用了什么色彩,為什么運用這樣的色彩?色彩給予你什么感覺?(后面的天空背景用大面積的似乎在燃燒的紅色,這紅色會使人聯想到鮮血。人物,背景都運用濃重的藍黃灰色調,更增添了血腥和恐懼壓抑感……)畫家作品的表現了什么內容?(蒙克以極度夸張的筆法,描繪了一個變了形尖叫的人物形象,把現代人內心極端的孤獨和苦悶,以及那種在無垠宇宙面前的恐懼之情,表現的淋漓盡致……)……教師留下問題和懸念,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一環扣一環的問題,使學生有針對性的思考,順著問題的思路進行探究學習。
(3)比較法
在意象藝術欣賞教學中運用于其他不同的藝術風格作品的對比。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認識意象藝術的本質特征。
比如,將意象藝術與具象藝術作品對比,問同學們蒙克的《吶喊》主題作品假如用具象藝術的方式去表現哪幅作品的沖擊力更強,更震撼。更能揭示畫家內心真實的情感?同學們都選擇了蒙克的《吶喊》,從這里我們可以感受到意象藝術更傾向于心理的真實。他超越了具象美術在形象和時空上的限制,延伸了我們對事物和現實的認識,意象藝術更為本質的揭示了世界的真實,所以才是最真實的藝術。
(4)綜合欣賞法
在欣賞意象藝術作品時,創造性處理教材,運用一些與作品有關的能烘托課堂氣氛,具有感染力的音樂、故事、、影視、詩歌、游戲等綜合藝術教學手段來合理組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身心愉悅的融入到教學活動中。想象力和創造力、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才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