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世界健康大憲章中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且應包括體格、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全面發展。”這表明“健康”更重要的是指心理健康。而從目前的農村中學教育現狀來說,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一塊亟待開發的荒蕪之地,農村中學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本文闡述了如何在農村中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中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0-0120-01
在農村中學,經過調查,我發現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有:1.學習焦慮。有的學生因學習過于緊張而經常睡不著覺,因此對學習產生恐懼心理,有的甚至到了要自殺的地步;有的學生因害怕失敗而產生嫉妒之心,看到同學用功讀書心里就不平衡,總是生怕同學會超過自己。2.逆反心理嚴重。中學生盡管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有了極大的飛躍,但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使得他們看待問題時易產生認識上的片面、偏激、固執和極端化。3.交際困惑。如有的同學因自身性格問題在班級和同學的關系很緊張,從而無法安心學習;有的同學膽小,不敢與老師接觸等等。4.青春期困惑。中學生由于青春期萌動,有時不能處理好男女同學之間的關系,互戀或單相思,明知這樣會影響學習,自己卻不知道該怎么辦。5.情緒沖動。初中生因為心智還不夠成熟,有的學生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大打出手,甚至傷及人命,造成無法挽救的后果。
針對以上情況,我認為加強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極其重要,如何在農村中學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個急需解決的問題。那么,我們如何轉變這一現狀,讓心理健康教育在農村中學也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呢?
首先,我們教師應該轉變觀念,正確看待心理健康教育。
原教育部長陳至立指出:“更新教育觀念是素質教育的先導。”這就要求我們要樹立全新的心理素質教育觀念,以適應新世紀高素質人才發展的需要。在農村中學尤其需要我們教師樹立起全新的心理素質教育觀念,正確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證明:若使教育改革在更深層次上獲得突破與延伸,必須對現行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反思和再認識,全體總動員,清理教育實踐中的認識誤區及行為偏差。教師更要充分認識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標準之一,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要想教師轉變觀念,就必須提高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這是順利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礎。而加強對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培訓無疑是一個可行且有效的辦法。想要現階段的農村中小學都能擁有專職心理健康輔導老師,是不太現實的。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必須得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這樣,心理健康教育貫就可以穿于整個日常的教學和管理過程中。我們可以派出老師到心理健康教育開展較好的學校進行學習、考察、培訓與研討,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開闊教師的視野,豐富教師的教育心理學知識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還可以通過校本培訓等形式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的內容,使教師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研能力得到提升。
其次,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構建學校、家庭、社會聯系網。要想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就需要依靠學校、社會和家庭三方的密切配合。
學校應努力營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氛圍,學校對每個教師都應提出重視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師樹立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還可以利用現行課程,進行學科滲透,讓每一位老師都參與心理健康教育,這不僅有利于在學校中營造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氛圍,而且有助于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活動中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水平。另外,學校還應建設健康的校園文化,在健康的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熏陶下,學生能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潑上進的氣氛中,學生能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樂與人相處,正確對待挫折,主動調適情緒。
同時,我們還應當看到家庭、社會對學生人格的影響 ,因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觀念、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同時,中小學生已經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質也會受一些不良社會因素的影響而出現傾斜,這樣,學校教育的結果易被家庭、社會的負面作用抵消。因此,學校應針對農村家長們的心理特點成立家長委員會,舉辦家長學校,定期向家長們傳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幫助他們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和正確的教育觀。學校、家庭、社會通力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才能順利開展。
最后,充分利用班級活動開展各項心理健康教育。班級是學校教育活動的基本單位,是學生個體和群體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的重要場所,也是學生行為習慣養成,道德品質形成、文化知識學成的主要陣地。德國著名教育家涂爾干說過:“一個沒有紀律的班級一定沒有道德”。從學生進校起班上就要以《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準則,建立班上各項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如學習、紀律、品德、勞動、衛生等各項獎勵制度和嚴禁打架、抽煙、喝酒、賭博等管理規定。以正面引導說服教育為主,批評為輔,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班主任尤其應該注意引導將要走上歧途或已走上歧途的孩子,這是班級工作的重點。班級可以開展“教師與后進生交朋友”活動。可以對班級對表現有問題的學生進行分析排隊,找準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然后由班主任將這些學生安排與各科任教師結對交朋友,并建立幫教聯系本。對幫教活動、幫教過程以及談話記載、轉變情況、均做好記載,以便對學生進行跟蹤的心理健康教育。
另外,我們還可以在班上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例如:采用“班干部競選上崗”和“班干部輪換制”相結合的形式來讓學生管理班級時,讓學生根據自己個性和能力參與競選班級各項勞動任務承包制,如“電燈管理員”“包干區值日生”“黑板管理員”“桌椅檢查員”等等,這樣使得班級里“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互相溝通、合作管理、共同分享。班主任在指導這項工作時,就可以讓學生體會角色的變化,引導學生在管理班級的過程中進行自我反思,組織團體內的學生進行交流并相互評價,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這些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學會如何與他人交流,如何與他人合作,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毋庸置疑,在農村中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肯定會遇到很多阻力,很多困難,但只要我們用心去做,我相信:在農村中學這片貧瘠的土地上一定能開出美麗的“健康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