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1年4月,IASB-FASB聯合項目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最終完成,公布了關于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最新規定《2011年第4號會計準則更新——公允價值計量》(主題820)。這預示著國際兩大會計準則委員會的相關規定基本實現了一致,也表明我國公允價值計量準則面臨著持續趨同的挑戰。本文分析比較了我國現階段準則(2006年版)與主題820準則的差異,希望據此能為我國準則的持續趨同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企業會計準則 國際準則 FASB 公允價值準則
一、《2011年第4號會計準則更新——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簡介
經過5年的修訂,新版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終于完成,這對最終聯合項目的趨同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主題820主要包括:總括部分,對FASB會計準則的具體修訂,以及修訂的分類。總括部分詳盡闡述了更新版準則發布的原因;修訂后準則影響的群體;修訂過程的主要準備和修訂的有效性;與原準則差異及原因等。在具體修訂的部分,主題820以畫線更正的方式清晰地指明了修改剔除的舊準則和更新后的準則。重點的修訂部分用下畫線做了強調,涵蓋了準則介紹、適用范圍、確認、初始計量、后續計量、披露等的具體規定。最后是用表格呈現可擴展商務語言形式的修訂的分類。
二、我國企業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具體差異
(一)公允價值的含義
根據我國2006年《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資產和負債的金額應按公平交易中,非關聯的,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來計量。而2011年的國際準則更新為,在可計量日銷售一項資產收到的或轉移一項負債支付的發生在市場參與者之間的有順序的交易過程中的價格。
1.交易主體
交易主體的差別主要體現在是交易雙方還是市場參與者的措辭上。在主題820準則中直接指明交易的主體為市場參與者,而不僅僅是我國現有準則中的交易雙方。可見,國際準則縮小了交易主體可供理解的范圍,這一用詞的更改體現更為嚴謹的準則制定態度。主題820中820-10-05-1B特別指出公允價值是以市場信息為基礎計量而非以單個具體企業實體為基礎計量,從而保障計量結果的可比性、公正和客觀。在具體的操作中,準則規定并不需要一味地尋找主要市場的存在,在主要市場不存在時,市場價格的確定以最有利市場中的價格為準。但是,需要以考慮所有可提供的合理信息為基礎。
2.交易日期
交易日期的區別主要體現在沒有金額計量的準確日期規定的要求上和有明確限定為計量日的要求上。2011年國際準則特別限定金額為計量日價格,相比我國現有準則簡單金額的規定,更加強調公允價值的時點概念,更為嚴謹,可操作性強。價格的計量通過直接觀察或者專業現值技術或其他估值技術獲得的,當價格信息不可觀察時,價格的確定應當準確考慮確定該價格時所運用的假設。且應注意的是,不論以何種方式取得的價格的客觀性都是一致的。以運輸費用為例,主要市場公允價格應考慮特定情境下的運輸成本。運輸成本是指從當前位置運送到主要市場或最有利市場所耗費的成本,由于運輸資產要考慮相應的當前的資產存放位置,定價時可能會考慮該存放地點對價格的影響,因而應該做相應的調整以反映這部分的成本。
3.交易方向
在交易方向的差異上,主要是資產交換或者負債轉移的規定和銷售資產收到價格或者債務清償付出價格規定。在國際準則中,約定交易在有順序的市場環境中進行。按照交易的方向,價格有投入價與脫手價兩種形式,主題820在價格概念的界定上體現了脫手價觀。820-10-05-1D解釋由于資產負債是會計計量的主要對象,因而公允價值的解釋特別明確關注了資產交換債務轉移的方向。公允價值以市場參與者的視角選擇市場價格作為其直觀計量形式,規定為“市場參與者在最有利市場中銷售資產收到 的或者清償負債付出的價格”。而我國2006年的企業公允價值會計準則中規定為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則無此脫手價觀的體現,沒有交易的方向指向性。
(二)公允價值的披露
從披露方面來看,我國準則與主題820準則的披露在總原則上保持一致,當公允價值計量的相應資產和負債價格的確定無法通過直接觀察得到,應當披露該計量價格確定使用的假設及其對當期損益或其他綜合收益的影響。比如,公允價值計量的第三層級是專門為了不可觀察出價格的資產和負債,為了有效地和當前期初余額比較,披露應該包含相關項目上的變動情況,以及任何影響損益表公允價值變動的因素。在特定情形下,報告主體應當披露公允價值的敏感信息,例如:對于不可觀察出價格的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價值計量,如果決定價格的變量中有一個或以上的變量發生變化,導致公允價值發生變化。此時,報告主體應披露公允價值變動的事實和該變化可能造成的重大影響以及報告主體可能的計量后果的方案。
三、結語
持續趨同階段比較分析我國準則與國際準則差異的研究,對實現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準則的持續全面趨同有著現實意義,有利于會計準則發揮在實務中的指導意義。在公允價值準則的實務運用的國際趨同上,我國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但只要清楚了解了現狀的差距所在,就能切實縮小差異實現持續趨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務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
[2]企業會計準則—— 應用指南[M].立信會計出版社,2006.
[3]黃碧英.從國際會計準則看我國的公允價值[J].當代經濟,2009(13).
[4] Fair Value Measurement-exposure draft,2009.
[5] Fair Value Measurement (Topic 820),2011.
作者簡介:彭碧寧(1991-),女,湖北武漢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專業2009級本科生。
(責任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