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美元霸權的興起,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實現了美元的霸權地位。然后從美國自身和世界其他國家兩方面論述了美元霸權地位弱化的原因,認為美元霸權的弱化是相對的,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順應了歷史潮流。最后系統地闡述了中國的應對策略,主要包括呼吁改革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建立超主權儲備貨幣;加強人民幣在亞太地區影響力和保持外貿政策的相對穩定。
【關鍵詞】美元霸權 興起 弱化 應對策略
經過此次的金融危機,世界各國都意識到:以美元這一單一貨幣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國際貨幣體系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世界經濟的發展,是導致目前世界經濟不平衡的罪魁禍首。而通過這次的全球金融危機,美元的霸權地位也不再像從前那樣不可撼動。面對日益弱化的美元霸權,建立多元化的國際國幣體系呼聲漸高,國際貨幣體系的格局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面對這一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刻,我國更應認真對待、好好把握。
一、美元霸權的興起
在19世紀,由于英國在世界上的強大實力,英鎊在國際貨幣關系上占據絕對的統治地位。而經過一戰后,英國及英鎊就逐漸喪失了這種在金融領域的統治地位。在20世紀20年代末的經濟大危機中,英鎊的霸權地位逐漸喪失。經過二戰的洗禮,英、法、德、日等國的經濟已經一塌糊涂。縱觀世界,只有美國的實力通過這兩場戰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強,到1945年美國甚至積累了全世界三分之二的財富。此時的美國就像一匹黑馬,成為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經過兩場耗時的世界大戰,各國的貨幣大肆貶值,國際貨幣市場毫無秩序可言,國際貿易無法正常開展,這給各國想要迫切恢復本國經濟帶來沉重一擊。因此,選擇一種強勢貨幣來重建國際貨幣體系秩序是當時整個國際社會的迫切需要。而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就開始籌建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進而實現其在世界經濟上的霸權地位。
雖然后來接連引發的幾次美元危機,使美元陷入了“特里芬兩難”的境地,最終使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美元與黃金脫鉤,但美元長期處于世界貨幣的統治地位,使得世界各國依然對美元有著強烈的依賴。美國負責發行美元紙幣,其他國家則生產各種產品再以美元賣出,然后將獲得的美元用來清償以美元標價的外債,或是積累美元儲備來維持本幣在外匯市場上的匯率。雖然知道美元的不穩定性,但各國又不得不這么做,否則就會以本幣升值、巨額外匯儲備流失作為代價,使本國的經濟遭受重創。而美國則是樂得其所,長期保持著“雙赤字”,一邊欠著全世界的債務,一邊卻又有著高消費率、高經濟增長率。美國毫無顧忌,因為有著世界人民在為他們買單。總之,由于美元霸權的存在使得美國民眾可以無節制的負債,進行過度消費,而美國的經濟又處于雙赤字之中,這就為2008年的金融危機埋下了伏筆。
二、美元霸權的弱化
(一)美國自身方面
一方面,從經濟角度來講,美國是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中心,其根本問題在于消費者存在過度消費和借貸的現象,而美國政府又存在著巨額的財政赤字,在國際貿易上也存在著巨額的貿易赤字,再加上金融機構不顧自身的承受能力,過度承擔風險來獲取收益,使得很多金融機構紛紛破產,即使是像雷曼兄弟這樣的百年機構也未能幸免。隨著這次金融危機在全球的蔓延,美元的國際信心受到重創,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動搖美元的霸權地位。而金融危機之后,美國又遭受了第二波打擊,股市暴跌、大中小企業紛紛倒閉、失業率高居不下,就連代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經典模式的“華盛頓共識”也遭到了國際社會普遍的質疑。
另一方面,從政治和軍事角度來講,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美國的國防開支持續增長,其在海外的軍事基地也逐年大幅增加,其龐大的航母艦隊以及先進的武器設備,無不彰顯著美國的軍事實力,是不容小視的。但是美國也是一直靠著它在國際上“至高無上”的戰略地位來行使它的“國際警察”的特權。就像如何依靠兩次世界大戰起家的方式一樣,美國依舊依靠軍事資源來鞏固其霸主地位。它就像是一個無形的“黑手”,隱藏在騷亂之中。然而這樣頻繁地涉足于各種局部戰爭,也使得美國政府面臨很大的壓力。從伊拉克戰爭后,美國的實力就受到了嚴重的創傷,數千億美元的軍費開支不僅使其政府財政面臨著嚴重赤字,也引起了國內民眾的不滿;而由其所謂的反恐戰爭所導致的局部動蕩不安,乃至世界各地出現的嚴重威脅民眾生命安全的恐怖襲擊,也使得全球的反美情緒持續高漲;更糟糕的是,一向關系密切的美歐同盟也出現了裂痕。
(二)世界其他國家方面
從整個世界來看,美元霸權的弱化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于其他國家的崛起而說的。如今,世界的經濟版圖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金磚國家的崛起使得一些國家的經濟實力大幅增長,縮短了與美國之間的距離,美國在全球范圍內的支配地位在逐漸減弱。而自從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各國為尋求一種新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呼聲就從未減少過。經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世界各國呼吁設立多元化的國際貨幣儲備資產的聲音越來越大,這充分體現了世界各國希望減少對美元的依賴的迫切意愿。
與之相對應,以歐元、人民幣、盧布等為代表的多種貨幣在不同的區域經濟中興起。歐元的設立使得歐元區的整體經濟規模和其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份額均處于世界首位,歐元也用它的實力挑戰了美元的霸權地位。經過30年的持續穩定發展,中國在亞太地區乃至全世界都變得舉足輕重。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也愈加重要,人民幣在國際化的道路上正在穩步前進。這種向多元化發展的國際貨幣體系能夠有效降低金融風險,多個國家、多種貨幣之間形成一種相互制衡的關系,能夠避免對單獨某一種貨幣的過度依賴。美元霸權的弱化趨勢不可避免。
三、中國的應對策略
(一)呼吁改革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建立超主權儲備貨幣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讓我們不得不再次面對一個問題,究竟什么樣的國際儲備貨幣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的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上的數次變革都未能解決這個問題,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有專家認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幣值從理論上說不僅要保持供給有序,而且還能及時地根據需求和情況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節,并且不會受到某一個國家經濟或是其他方面的影響。而主權信用貨幣很難達到這樣的效果。因而,創造一種超主權儲備貨幣來避免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缺陷,從而降低未來危機發生時的風險。
(二)加強人民幣在亞太地區影響力
為了加大人民幣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更好地實現我們的國家利益,我們應當推進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國際化進程不能一蹴而就,首先要先實現人民幣的周邊化、區域化,讓人民幣在我國周邊國家以硬通貨的形式得到這些國家的普遍認可,使之具備在一定范圍的國際可接受性,從而成為區域性貨幣,減小對美元的依賴。
要擴大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結算、投資的使用范圍,與相關國家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是很好的選擇。事實上,人民幣在東南亞地區一直都在流通。隨著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的逐漸開展,人民幣已經在事實上成為了部分地區的交易貨幣。在亞洲的很多國家,尤其是東盟的一些國家都非常愿意用人民幣來進行貿易結算。目前,我國已經與蒙古、巴基斯坦、泰國、韓國、馬來西亞、阿聯酋、土耳其等國的央行簽訂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加強人民幣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成為區域性貨幣,進而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不僅能提高我們的話語權,更能爭取建立一個有利于中國的國際金融格局。
(三)保持外貿政策的相對穩定
我國對外要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對內則要保證經濟的持續發展。雖然近些年來我國也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但目前我國仍然是出口導向的國家,出口占我國GDP的比重是相當大的。再加上近些年我國與周邊國家簽訂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都是為了促進雙方之間貿易溝通,進而從外貿上對我國的國家利益實現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對外貿易的相關政策至關重要。
這次的金融危機雖然并未對我國造成重創,但卻使我國的出口企業陷入寒冬。我國的出口仍面臨嚴峻的形勢。由于各國經濟復蘇疲軟,歐債危機又危險重重,國際需求疲弱,企業的訂單不足;當前全球通貨膨脹趨勢明顯,企業承擔的生產要素成本上升;再加上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對本就本小利薄的企業更是雪上加霜。因而我國要保持外貿政策的相對穩定,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尤為重要,同時國家也要為出口企業提供相關的保護和優惠政策,幫助企業應對當前的困難和挑戰。
參考文獻
[1]劉剛,潘成夫.美元霸權的衰落與中國經濟的崛起——兼論人民幣國際化的最新進展[J].國際金融,2012(03):27-31.
[2]雪梅.美元霸權的形成、發展及其衰落趨勢[J].保定學院學報,2010(01):58-60.
[3]沈文輝.中國應對美元霸權策略的現實主義視角分析[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11(03):93-97.
作者簡介:郭紫嫣(1990-),女,北京人,就讀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研究方向:商業銀行經營管理。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