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企業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小企業除具有規模小、市場適應性強、市場反應快捷、富有創新精神等優勢外,還存在著技術力量薄弱、管理水平落后、競爭能力差、經濟效益低下、資金人才缺乏等重要缺陷。面對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中小企業能否立足內外環境、結合其組織特點,揚長避短地制定出適合自身長期發展的經營戰略,對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至關重要。
【關鍵詞】中小企業 經濟 發展
一、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小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小企業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增長點,有力推動著國民經濟增長。中小企業解決了大量社會就業,對穩定社會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中小企業投資少、經營靈活、成本低,在創造就業機會方面與大企業相比具有明顯優勢。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成果顯著。我國65%的專利是由中小企業發明的,75%以上的技術創新是中小企業完成的,80%以上的新產品是由中小企業開發的,中小企業已成為我國技術創新體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另外,中小企業還負擔重要的出口任務,是市場活躍的基本力量。
二、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困境
中小企業發揮舉足輕重作用的同時,其生存狀況卻不容樂觀。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因素主要有:技術、資金、管理、人才和政策。據調查表明,我國有76.1%的中小企業認為資金比較緊張。在西部城市,中小企業認為資金緊張的更是達到80%以上。
(一)從資本市場融資障礙
在我國如果公司想發行債券或股票,必須經過有關部門的嚴格審批,門檻設置過高;特別是股票,必須進入公開市場,不允許柜臺交易的存在。
(二)銀行不愿為中小企業融資
中小企業規模相對較小、資信度低、可供抵押的物品少、財務制度不健全、經營變數多、信用能力較低,銀行會覺得風險太高而產生對企業惜貸現象。
(三)企業難以利用其他融資方式
我國的商業信用并不發達,在企業向大企業銷貨時,大企業往往延期付款,而中小企業向大企業購貨時,大企業往往要求中小企業預付定金,使中小企業苦不堪言。
三、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建議
(一)制定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立法
要求省級財政預算安排扶持中小企業專項資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實際情況為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財政支持。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具體措施法規方面也有突破。提出法律、行政法規沒有明確禁止進入的行業和領域,以及國家承諾對外開放的行業和領域,中小企業均可以平等進入。對加大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稅收優惠、土地使用、人才培訓、市場開拓等做出了明確的規定。
(二)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
重建我國企業信用必須立法先行,加以規范。如規范銀行信用方面的立法、規范商業信用和消費者信用方面的立法、規范商業授信行為的立法、規范信用中介服務行業行為的立法等。在立法過程中,要盡快建立和完善失信懲罰機制,以書面形式明確在市場經濟中失信的法律邊界是什么,什么程度的失信應該得到什么程度和形式的制裁。通過這種法律意義上的失信懲罰機制的設立,做到“闖紅燈者受罰”,加大企業失信的成本,迫使其行為趨向守信,讓守信成為守信者的通行證。尤其要完善有關債權保護的法律規定,對債務人的違約行為制定更加嚴厲的賠償和懲罰規則,以確保債權人的權益不受侵犯,并強制債務人履行償債義務。
(三)實施科技創新
個性是中小企業生存的基本,在市場中喪失個性就無法生存,這就是市場競爭的殘酷法則。因此,中小企業在實施創新的過程中,有必要采取特色戰略、將市場定位于個性化、獨特化的產品領域,生產和經營差別化的產品,并采用富有特色的營銷手段來重塑其市場競爭力。加入WTO,市場將進一步細化,中小企業根據市場變化的情況和自己的經營特點,集中兵力于細分市場,開發獨特和多樣化的產品以滿足顧客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中小企業通過精細耕耘區域市場,樹立了自己的經營特色,就能博得顧客的信任,贏得競爭優勢,并能獲得長期穩定的發展。
(四)降低中小企業市場準入門檻
放寬中小企業的市場準入限制,放手發展中小企業。要放寬中小企業市場準入,擴大市場開放,實現市場準入公平待遇。放寬中小企業市場準入,實現市場準入公平待遇。平等對待國資、民資、外資企業,鼓勵中小企業進入國家法律法規未禁止的行業和領域。完善招投標機制,簡化審批手續,改革資質資格管理。壯大專業服務機構,加大中介機構、社會組織對非公企業的服務供給力度。政府還應為小微企業提供多方面的幫扶。
完善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以企業發展為導向,提高社會服務水平,為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務。擴大中小企業專項扶持資金,運用稅費減免、組建技術聯盟、鼓勵企業聯合轉型等手段,使中小企業體會到社會服務體系,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周燕.中小企業融資難對策探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11).
[2]黃盈盈,陳明堯,鄔祖根.淺析當前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J].會計之友(上旬刊),2010(05) .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