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民營經濟成為國民經濟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量;是解決我國國民就業問題的主要渠道;是我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力量;是所有制結構調整、優化的重要依托。但隨著我國民營企業的迅速發展,其自身存在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特別是民營企業治理結構的問題已制約了民營企業的進一步發展。鑒于此,本文針對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與闡釋,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為相關領域提供一些指導和幫助。
【關鍵詞】民營企業 治理結構 產權結構
對于企業的發展來說,企業的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發展的質量和發展的能力。由此看來,科學合理的企業治理結構對于企業的發展,尤其是對于民營企業的發展來說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因此,民營企業在發展實踐的過程中要以目前的家族式治理模式為依托,多方面的吸取各種治理結構的方法和方式。從大的發展方向上來說,民營企業今后的改革要走出一條“從簡單的控制機制”向“以員工為本,全面調動其積極性、創造性”的治理和管理模式轉變之路。
一、建立分散的企業產權結構
民營企業要想發展壯大,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轉變思想。目前市場經濟對企業所提出的要求與民營企業目前的“家族式治理結構”存在很大的矛盾。因此,我們在民營企業改革的過程中要充分重視這一問題,將民營企業原有的單一產權結構,不斷完善,逐步轉化為多元化的產權結構。只有這樣才能打破“家族”的壟斷,不斷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這是民企改革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只有在這一基礎之上,我們才能真正建立民營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
根據企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多元化的產權結構將成為民營企業發展的大勢所趨。民營企業要想在大規模生產方面做文章,就必須首先實現多元化的產權結構。在這樣的結構下,才能獲得更加多元的資本和人力的支持,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
多元化的產權結構在企業實際運用的過程中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
(一)就是“內涵”型的改造,也就是要實現產權清晰到自然人
這種方式就是要求民營企業對企業的總資本進行重新考慮,對總資本的構成進行重新梳理。對總資本的各項組成已經組成的比例進行適當的分配。這樣的話資本的“單一性”就演變成“多元性”。民企在改制的過程中要把企業的總資本進行細化,要落實到每個自然人身上。從而真正實現讓每個自然人都是民營企業的利益主體。
(二)與“內涵”型的改造相對應的就是“外延”型的改造,也就是要實現其他戰略投資者的引進
這種方式就是要求民營企業對現有的單一資本結構進行優化,通過各種必要的手段吸收引進新的戰略投資。而新的戰略投資的背后就是新的股東,從而使得以前的“單一資本”逐漸演變成“多元資本”。通過類似的方式可以有效吸收社會上的閑散資金為民營企業所用。但是由于制度層面和政策層面的要求,目前對于民營企業來說不是每個企業都有資格進行“外延”型的改造。但是隨著我國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這種政策層面的放寬是必然之勢,因此,相信在不遠的將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會有資格進行“外延”型的改造。
(三)建立獨立董事制度
獨立董事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利益代表方面。獨立董事所代表的利益是全體產權的所有者以及企業的整體利益。他自身經濟利益的獲得是按照他為企業目標實現所做出的貢獻來衡量的。其次,另一方面就是他相對獨立,與本企業的以及與企業有關聯的實體和商務活動相對論。獨立董事就是要在相關政策法規的范圍內,對企業的相關經濟活動進行監督。
由此可見,對于民營企業來說建立獨立董事制度可以有效的對其內部公司治理結構進行改善,對其公司內部的運行機制進行有效完善,為企業的發展決策提供正確的判斷依據,從而對投資者的利益進行全面的維護。
二、構建以家族監控為主的多主體監控體系
對于民營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的改革我們要吸取先進國家的經驗。在這方面有很多國家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參考的。比如以日德為代表的一些企業所采用的內部治理結構為“內部監控型模式”;以東南亞國家和港臺地區為代表的一些企業所采用的內部治理結構為“家族監控型模式”;以英美為代表的一些企業所采用的內部治理結構為“公司治理模式”等。這些模式各具特色,民營企業在實際選擇的過程中,要結合我們國家的情況及企業的具體發展階段進行靈活的選擇。
從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無論選擇哪種方式和模式,一個重要的前提都是要先夯實我們民營企業的治理結構基礎,通過一定的方法和工具,對目前企業內部的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分配,建立科學有效的企業內部自我約束機制和相互制衡機制。而建立這些機制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各方出資者和投資者的利益,建立供應的態勢和合作的氛圍,從而有效確保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和順利達成。
因此,民營企業應該在適當分散產權的基礎上,構建以家族監控為主的多監控主體公司治理模式,以增加企業內部監控主體,形成各利益主體之間相互制約機制,這也是家族監控型的治理有別于家族式治理的表現之一。同時,也使得董事會的治理活動在更大程度上體現了股東的意志和利益,可使公司更注重長遠發展。
分散產權是公司形成多方監控主體的前提。企業的治理應依靠集體治理而不是個人治理,是多方治理而不是一方治理,產權分散后能夠引入新的所有者,并與原有所有者進行部分換位,使企業產權結構得到優化,通過產權結構上的開放打破原有體制上的慣性,強化產權約束,形成緊密的、鏈條式的制約機制。企業員工可以在更大范圍內自主選擇經營者。
民營企業在放開產權后,還應積極利用外來的債權資本,形成由債權和股權共同決定公司治理結構的局面。目前民營經濟已是 “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也相應地放寬了對民企融資條件的限制,鼓勵各大國有銀行向民營企業發放貸款。民營企業要抓住這一契機,樹立企業信譽,加強與銀行的關系,增加負債,這不僅增加了企業的發展資金,還可以讓銀行自動發揮作為債權人的監督作用。
三、健全民營企業內部治理機制
(一)規范民營企業決策機制
對于一個企業來講,能夠走向成功的一個關鍵環境就是企業的“決策機制”是否完善,企業能否在一個適當的環境中,在嚴格的程序下進行科學的決策。這是企業發展的關鍵影響因素。這對于民營企業的發展來說也至關重要。而目前,民營企業在“家長式”的管理環境中,決策之事往往一人說了算,很多重大事項的決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沒有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就得出了結論。整個過程沒有嚴格的程序和相關的制度進行規定。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民營企業在很多決策上表現出與企業發展戰略脫節、缺乏前瞻性、盲目跟風等低級問題。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推進,以及市場化經濟的不斷完善,民營企業在改革的浪潮中必然要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以往的以“小生產”為核心的發展為依托的“家長式”決策,必然要被以“優化產權結構”為基礎的內部科學決策模式所替代。
(二)規范民營企業用人機制
民營企業在創業期都是靠家族內部幾個人團結奮斗才最終發展起來的,企業的留人用人以家族為核心,這使企業在用人方面很自然地形成了“排外性”,在人事安排上表現出很強的親緣化特征,大多是以企業所有者與其他內部成員之間存在的“關系”為依據,甚至由所有者直接說了算,而外人則難以進入核心管理層。而在家族內部,真正的人才并不多,這就造成企業整體人員素質偏低,使企業處于一種低水平、低質量的運行狀態。
企業的持續發展要求企業制定長遠的人才戰略,企業用人應該以制度為依據,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又增加了人才的流動性,使人才爭奪戰更加激烈。
因此,可以說企業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民營企業如何解決好留人用人的問題己迫在眉睫,必須建立科學的用人機制,做到企業用人有章可循,從而讓有能力的人融入家族企業領導層中。
企業的招聘應當經常化、制度化,真正面向市場,面向社會,采用公開招聘、公開選拔等手段,給各種人才提供充分發揮才能的機會。其次,人才進了門,企業所有者就要適當放權,樹立制度高于權力的觀念,使其能順利開展自己的工作,并要重視企業內部人才的充分流動,讓能者上、庸者讓、劣者下,使各種人才都能找準自己相應的崗位。
此外,企業要對外來人才在企業管理、市場決策、技術開發等方面所支付的智慧價值建立科學管理的量化標準與考核體系,形成對人才的激勵。
(三)促進民營企業治理結構制度化
我國民營企業長期受家族式管理和產權缺陷的影響,治理結構還很不規范。如治理結構缺乏明確的劃分,多數民營企業的決策和控制權牢牢掌握在所有者手里,一些民營企業的所有者甚至集董事長、監事、總經理于一身,有的企業董事會與監事會成員有著血濃于水的親緣關系;企業對各相關權利主體之間的權責關系也缺乏明確的規定。有的企業董事會、監事會形同虛設,經營者大權獨攬,出現內部人控制現象等。
科學的治理機制應該以健全的治理結構為基礎,治理機制科學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完善企業治理結構的過程。
(四)促進民營企業組織管理制度化
對于我國的民營企業來說,發展歷史較短,發展形勢多樣。因此,在管理水平上普遍呈現出管理基礎薄弱的現象。很多企業停留在經驗管理階段,而這經驗也僅僅是本企業的經驗。對于制度體系的建設幾乎是空白,沒有流程化、固化的過程。因此,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以風險為導向,對民營企業的內部流程進行重新的梳理,對流程中的風險問題進行描述。從而針對風險問題進行整改,優化流程,從而建立全面的制度體系,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制度和政策保障。
參考文獻
[1]呂風勇.中國民營企業治理結構與企業績效研究[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11(04):59-65.
[2]王萌.民營企業治理結構評價體系構建——以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為視角[J].中國商界,2011(02):358.
[3]Tian Jingting, Du Lijun.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n China——from the view of enterprise lifecycle[J].Productivity research,2011(05):172-173.
[4]王士偉.民營企業資本結構與公司治理結構分析[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21(04):45-47.
[5]宋玉可,沈愛榮.構建民營企業激勵約束相容的財務治理結構[J].企業活力,2007(01):25-27.
[6]蓋凱程,李俊麗.現代民營企業、公司治理結構與激勵之間的邏輯關系[J].商業研究,2006(10):30-33.
[7]何云,劉斌.民營企業內部治理結構對企業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12(06):32-35.
[8]Zhang Miao Ying. Family business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its evolution——99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in Wenzhou analysis of the survey results[J].North economy,2009(11):80-81.
作者簡介:王東勇(1972-),男,湖北鄖縣人,會計中級職稱,就職于十堰正和車身有限公司,研究方向:財務管理。
(責任編輯:陳岑)